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节镜下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关节镜下以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关节镜下4股半腱肌肌腱修复膝ACL损伤25例。膝前小切口取半腱肌肌腱对折后成4股,分别建立胫骨隧道及股骨隧道,重建膝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练。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前Lachman征(+),术后Lachman征(-)。Lysholm评分从术前27~71(53±13.22)分提高到术后78~94(87±3.42)分。结论半腱肌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在关节镜下用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膝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及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LARS人工韧带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膝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根据重建材料的来源分为LARS人工韧带组(13例)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组(15例)。采用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胫骨、股骨骨道。并对两组的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性LARS人工韧带组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P〈0.05)。移植后两组Lyshr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5)。术后6个月LARS人工韧带组Lysholm评分(90.4分±5.3分)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81.2分±4.7分)(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重建ACL术中,LARS人工韧带可作为自体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结合双监视法解剖等长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0例ACL损伤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中间打结,股骨端嵌入挤压固定法镜下重建ACL。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预张力后,肌腱中间打结,测量结与肌腱的直径,备用。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技术,建立股骨胫骨端等长点,胫骨端用肌腱相同直径的钻头建立胫骨隧道。股骨端用自制的台阶样联合钻建立隧道。股骨隧道下30mm的直径为6~8mm,股骨隧道近端为11~12mm。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的近端经关节腔牵入胫骨隧道,将肌腱拉紧、膝关节屈伸活动20次,使肌腱结完全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将4股肌腱从胫骨隧道和其下方10mm处分别穿出,交叉打结并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10例随访5~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0~45分,(29.80±12.79)分;术后半年评分:81~91分,(86.80±3.46)分(t=20.93,P<0.01)。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结合双监视法解剖等长技术重建ACL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单、韧带等长重建、生物固定、不用内固定耗材、节约手术费用、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广大部队伤病员。  相似文献   

4.
双束双隧道6股腘绳肌腱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束双隧道6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股骨胫骨双隧道建立前内侧束(AMB)及后外侧束(PLB)。分别将股薄肌腱、半腱肌腱编织成3股肌腱,用于重建PLB与AMB。AMB与PLB股骨端均用Endobutton钢板固定,胫骨端AMB用Bio-Intrafix固定,PLB用Milagro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19.54±3.84)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18-60(34.79±12.53)分,术后1年为90-98(95.54±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议(t=26.51,P〈0.01)。结论双束双隧道6股腘绳肌腱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建立股骨隧道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移植重建手术的改良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1~10月采用改良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实验组),2009年1~12月采用传统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对照组),比较2组股骨隧道的长度,股骨隧道斜度,股骨外髁后壁爆裂和后外侧管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股骨隧道长度为(41.8±4.1)mm,显著长于对照组(37.2±4.4)mm(t=3.421,P=0.002)。实验组股骨隧道冠状角度为51.9°±7.7°,显著大于对照组39.1°±5.8°(t=5.938,P=0.000)。对照组1例出现股骨隧道后壁爆裂,2组其余患者未发现后壁爆裂和后外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改良AM方法可以增加ACL重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不同肌腱移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不同肌腱移植物的选择。[方法]采用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101例,男68例,女33例。运动伤62例,交通伤22例,生活伤17例。采用绳肌腱结42例、骨栓绳肌腱结32例、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27例。选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两端编织缝合预张力后在双股肌腱中间打结。将绳肌腱结内嵌入5 mm×11 mm的矩形骨栓,制成直径11 mm的骨栓肌腱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全长70~80 mm,骨块11 mm×9 mm×7 mm。采用阶梯状联合钻建立股骨隧道,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不同,选用自体绳肌腱结、骨栓绳肌腱结或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进行嵌压固定法重建ACL。将肌腱结或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完全嵌入到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在胫骨隧道外口分两股穿出,交叉打结固定在胫骨桥上。[结果]98例患者得到随访,膝关节稳定,功能恢复良好。按照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8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5.7%。[结论]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绳肌腱结、骨栓肌腱结或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进行嵌压固定法重建ACL,生物固定、方法简便、固定可靠、创伤小、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在胭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ACL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中间打结、股骨端嵌入挤压固定法镜下重建ACL。股骨隧道采用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建立。保留原有的ACL残端。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的近端经关节腔牵人胫骨隧道,将肌腱拉紧、膝关节屈伸活动20次,使肌腱结完全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将4股肌腱从胫骨隧道和其下方10mm处分别穿出,交叉打结并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6~18(10±3.85)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0-55(34.36±11.16)分;术后6个月81~97(89.44±4.62)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07,P〈0.01)。未见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结论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具有台阶样股骨隧道建立准确、手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GF)复合胶原蛋白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均取趾长伸肌腱作为移植物。实验组将a FGF/胶原蛋白复合物植入到重建的ACL腱-骨界面,对照组单纯行ACL重建。于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将股骨与胫骨端分别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抗拉伸强度,取其绝对值作比较;同时,将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纵向剖开,取下标本组织学观察移植物界面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4、8、12周抗拉力强度实验组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动物均在第4周时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均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术后第12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形成了纤维软骨移行带,类似于正常的纤维软骨连接,而对照组则形成了走向与骨隧道轴向垂直的Sharpey样纤维。结论a FGF复合胶原蛋白能促进兔ACL重建腱-骨界面的早期直接愈合。  相似文献   

9.
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影响初始固定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猪膝关节模拟重建ACL不同术式,即绳肌腱结股骨隧道嵌压固定和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打结固定法,与骨-髌腱-骨两端界面螺钉固定法,比较其生物力学初始固定最大拔出载荷、抗拉刚度和位移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最大抗拉载荷肌腱结组与正常ACL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肌腱结组大于骨-髌腱-骨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载荷在100N和400N时的位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上打结固定组最大抗拉载荷大于BPTB界面螺钉固定组和肌腱编织缝合后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刚度正常ACL组>骨-髌腱-骨组>绳肌腱结组。最大位移正常ACL<髌腱骨组<肌腱结组。结论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抗拉强度和刚度完全可以满足重建后ACL的生理需求;术中克服位移因素,是有效防止ACL重建术后松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ACL重建术。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均取自同侧,其中25例应用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进行重建;5例单纯应用半腱肌腱。将肌腱反复折叠为长约8.5cm的4~5股,在距两端2.5cm处分别用丝线编织捆绑缝合,用直径为7~8mm,长20~25mm的SoftSilk型挤压螺钉于屈膝20°~40°位固定,等长重建ACL。合并损伤于先期或同期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30个月,平均15.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4周膝关节均达正常活动范围。X线片显示24例内固定物位置良好,5例股骨侧和1例胫骨侧位置明显偏前。12例胫骨隧道和8例股骨隧道轻度扩大,无骨隧道明显扩大的病例。26例术后Lachman试验≤Ⅰ度,27例轴移试验阴性或Ⅰ度,Lysholm评分平均为87.5分,较术前平均54.5分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egner运动评级平均为5.2级,较术前平均2.8级有所增高。结论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自体多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ACL是治疗急、慢性ACL损伤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兔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9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四组,每组24只:DPB+BMP组、DPB组、BMP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用自体半腱肌腱进行膝关节ACL重建,DPB+BMP组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复合体,DPB组和BMP组分别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空白对照组的骨隧道内不植入其他材料.于术后2、4、6、8周时分别处死各组中的6只动物,切取骨隧道内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分析腱-骨愈合进程. 结果术后2周时BMP+DBP组的骨隧道内新骨生成活跃,肌腱周围出现较多纤维软骨组织;4周时骨隧道内出现钙化的纤维软骨,肌腱末端与钙化软骨融合为一体,并见Sharpey's纤维形成;6周时隧道内出现了更多的钙化软骨,肌腱与骨的结合区出现潮线,具有正常ACL止点的结构特点;8周时肌腱与骨的连接更加成熟,钙化软骨增多.其他三组的腱-骨愈合过程均迟于DPB+BMP组.结论 DPB复合BMP能促进ACL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同种异体骨(DPB)对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6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建立左侧膝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模型。重建ACL时,于股骨隧道内分别植入BMP结合DPB、BMP、DPB。结果术后3、6、12及24周BMP结合DPB腱-骨愈合及移植物抗拉强度大于其他各治疗组,P<0.05。结论缓释载体DPB能延长BMP作用时间,提高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拮抗骨吸收因子的负面效应,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双束法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关节内韧带,双束韧带即前内束(AM)、后外束(PL)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完善韧带修补重建的条件,以期达到ACL重建后膝关节的生物力下曲率运动的均衡和对膝关节回旋稳定的调控。方法对67例ACL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股骨髁侧椭圆形隧道,应用Arthrax公司提供的横钉固定肌腱法固定;胫骨侧建立ACL—AM和ACL—PL双隧道,挤压钉固定。结果6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4±3.8)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4.47±1.5)分,术后3个月(78.35±3.4)分,术后6个月(81.88±3.3)分,术后12个月(87.76±2.1)分,术后18个月(89.70±3.5)分。有关节软骨损伤者,影响术后Lysholm评分。结论同种异体肌腱可以满足韧带受区的要求,双束ACL重建符合膝关节韧带4连杆曲率生物运动模式,膝关节回旋稳定度高。手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成功的关键是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的牢固愈合,从而恢复韧带的功能。本实验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复合小牛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ed bone,DPB)对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即PRP+DPB组(实验组)9只、PRP组(对照组1)9只、DPB组(对照组2)9只、单纯重建组(空白组)9只,每只兔均取自体单股半腱肌移植重建双膝ACL。实验组在骨隧道中填塞PRP+DPB复合物,对照组1在骨隧道中填塞PRP,对照组2在骨隧道中填塞DPB,空白组不填塞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Micro-CT扫描,测量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mg/cm3)及骨隧道关节侧入口处的直径大小,观察对比腱-骨愈合情况以及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在ACL重建后的各个时间点上,实验组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可显著提高兔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的骨密度,预防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7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18±2.1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5-66(46.76±14.79)分;术后1年评分:85-97(92.71±3.22)分(P〈0.01)。结论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应用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肌腱结嵌压双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的动物实验模型 ,对重建早期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和评价。方法 :在猪膝关节的股骨端 ,用自行设计的联合阶梯状钻头在与股骨干纵轴成 45°角向股骨髁间窝 1 1点处钻一瓶颈状骨性隧道。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后并成双股穿过骨性隧道 ,肌腱结在隧道的阶梯处形成嵌压。测定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和负载时的位移量。对照组用骨-髌腱-骨 (B PT B)进行ACL重建。结果 :肌腱结嵌压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为 ( 680± 1 3 0 )N ,>B PT B组的 ( 4 59± 1 47)N (P <0 .0 1 )。在 40 0N的生理载荷下 ,肌腱结嵌压重建ACL产生的位移量为 ( 9.85± 2 .96)mm ,B PT B组为 ( 7.49± 2 .67)mm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的嵌压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需要。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对兔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兔半腱肌腱腱后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持续被动活动(CPM)对移植物隧道内腱骨界面的组织学转归影响.方法 对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随机分为两组:CPM组(n=6)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CPM康复6周;自由活动组(n=6)笼养.分别于术后第6、12、24周取材,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腱骨愈合过程.结果 前侧腱骨界面纤维组织较多且较后侧腱骨界面宽;后侧腱骨界面的成骨细胞和类软骨细胞较多,新骨沉积较多.在骨道内口(关节腔入口),破骨细胞较多.与自由活动组比较,CPM组界面组织改建塑形更成熟、胶原排列更有序,潮线结构出现较早,类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类似潮线的结构较多.结论 腱骨界面前侧张力较大,纤维较多;腱骨界面后侧压力较大,软骨较多.半腱肌腱重建ACL术后早期CPM加快移植物止点潮线结构恢复,增强移植物与骨组织之间整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双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3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ACL重建术.采用膝关节镜前内侧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点对点ACL瞄准器建立隧道.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固定胫骨端.结果 30例均获随访,时间6~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19~58(33.17±11.71)分;术后6个月为88~98(95.30±2.10)分(t=30.20,P<0.01).结论 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双Intrafix固定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宋光虎 《中国骨伤》2008,21(10):783-784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断裂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32岁,平均22岁;左、右膝各10例。取自体胭绳肌腱,保留肌腱的胫骨止点,两端编织缝合后预张。建立胫骨、股骨隧道,并制作胫骨骨桥结构,股骨隧道为内窄外宽结构。骨栓肌腱结嵌入股骨隧道内,牵引线带着肌腱结远端的腱束经股骨、胫骨隧道穿出,与胫骨止点上的肌腱交叉,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并缝合固定。术后患膝以支具固定在屈曲45。位。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1.5±4.6)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方法为生物学固定,避免使用高值耗材,降低了手术费用,且有利于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