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基底池CT改变对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BAEP测定及CT检测观察基底池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计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病情的加重,BAEP和脑基底池形态的异常程度加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按Ⅴ-Ⅲ-Ⅰ波的顺序逐渐消失,其次是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及峰间潜伏期的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是环池受压→四叠体受压→环池及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BAEP检测及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功能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脑干基底池与第3脑室CT征象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8例脑挫裂伤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扫描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A组(93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B组(68例):第3脑室呈条形成或基底池轻度受压;C组(50例):第3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D组(47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3脑室基底池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颅内压、GCS评分密切相关,第3脑室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32例脑挫裂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MRI扫描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35例)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2例)为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3例)为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2例)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有关,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脑挫裂伤预后越差,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27例脑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以侧脑室、三脑室及基底池受压或消失为特征。临床预后差。提出CT诊断标准为:(1)脑室/颅腔比率<20%;(2)三脑室部分受压或消失;(3)基底池部分受压或消失。具备其中两项即可诊断。根据脑室脑地受压及中线移位程度将CT表现分为3型,6个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特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CT征象特点及鹿特丹CT计分(Rotterdam CT评分),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CT征象特点及RotterdamCT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72例患者中基底池开放13例,部分闭塞36例,完全闭塞23例;中线移位≤5mm 51例,中线移位5mm 21例;脑室受压≤0.2者32例,脑室受压0.2者40例;RotterdamCT评分3分30例,4分21例,5分21例;预后良好48例,预后不良24例。预后良好组基底池情况评分、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且脑室受压情况比值也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但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基底池情况、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则与预后良好呈显著负相关(r=-0.511、-0.456、-0.506,P0.05)。结论 CT征象特点及Rotterdam C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可辅助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和颅内高压对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中,恢复良好31.56%、中残14.07%、重残24.35%、植物生存0.59%、死亡29.43%。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与患预后有明显相关(P<0.01)。结论: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是导致患死残的主要原因,防治低氧血症、降低颅内压、防治高热和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究中重度颅脑损后CT影像特点、颅内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接收的3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给予颅内压检测和CT影响扫描,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对患者进行Rotterdam CT评分,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影响特点、颅内压与预后有关系,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基底池情况、Rotterdam CT评分及颅内压均与预后情况有关系,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得分与预后情况成反比;脑中线位移和脑室受压无关系,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otterdam CT评分较单个CT影响特点更能很好的反应颅内压与预后的情况;颅内压、Rotterdam CT评分与预后情况成反比,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检测,并进行相关的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首次CT/ MRI扫描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将132例脑挫裂伤分为4组:Ⅰ组(35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2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3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2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密切相关;其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65例(观察组),135例患者未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方面,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外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BNP)对患者CT临床特征的影响,为临床辅助评估颅脑损伤病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发病24h以内的69例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扫描,记录所有患者的CT临床特征表现,并行Rotterdam CT评分,同时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另外同期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做对照,分析血浆BNP水平对患者CT临床特征表现的影响.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检查临床特征表现中具有基底池完全闭塞、中线移位>5mm、脑室受压比值≤0.2、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Rotterdam CT评分>3分与血浆高水平BNP密切相关(P<0.05);在血浆BNP高分组(BNP≥179.48pg/ml)组患者CT检查临床特征表现中,基底池情况及中线移位评分、Rotterdam CT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P<0.05),而脑室受压比值及GSC评分小于低水平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浆BNP水平与RotterdamCT评分、中线移位、基底池情况分级呈正相关(P<0.05),而与脑室受压比值GSC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OR=2.421,P<0.05)是Rotterdam CT评分>3分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浆BNP水平对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检查中不同临床特征表现有一定影响,并且与Rotterdam CT评分密切相关,有利于辅诊科室评估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血浆内皮素(ET)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对病情判定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患55例为观察组,25例健康体检为对照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血浆ET水平及TCD的变化。结果:观察 5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急性期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同样,TCD急性期检测值MCA-PI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MCA-Vm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两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血浆ET水平测定及TCD检测对于伤情判定指导治疗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血清中微量元素急性期的变化是否与颅脑损伤的预后相关.本文检测分析了27倒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小时至伤后14天血清Zn、Cu的变化;结果显示预后差组较预后好组相比,血清Zn有明显降低,血清Cu有明显升高(P<0.05).本文认为,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Zu、Cu的变化可作为其预后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代江 《河北医学》2014,(7):1180-1182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0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历史性回顾。结果:200例患者中,观察组在经CT确诊为进展性颅内出血的,行血肿清除手术的康复率在98%。对照组预后颅内出血的确诊率在99%。两组患者在行CT检查时,对于伤后颅脑损伤病人临床上的确诊率比较高,临床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其入院前后瞳孔对光反射,身体指征达标率,检查治疗前后综合评分以及收缩压变动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T检查对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病变性质以及病变程度有明显的优势,对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性病变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诊治的70例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联合内外减压术),对2组临床疗效、术后48小时影像学情况、并发症、瞳孔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小时复查颅脑CT发现中线居中、环池出现发生率,大脑后动脉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率明显升高,P〈0.05。平均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测分析了27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小时、48小时、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清锌、铜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预后、范围的关系,结果提示:预后差组校预后好组血清锌有明显的降低,血清铜有明显的升高(P<0.05);脑损伤范围与伤后第24小时血清Zn、伤后第14天血清Cu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3、0.8427(P<0.01)。作者认为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锌、铜变化幅度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新指标,早期调整微量元素锌、铜代谢平衡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ogo—A蛋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创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2mL,ELISA法测定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n=7)、中度颅脑损伤组(n=10)和重度颅脑损伤组(n=14);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n=23)和预后不良组(n=8)。以2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重、中、轻度颅脑损伤组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P〈0.05,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相同时间点的预后良好组患者(P〈0.01)。结论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患者血清Nogo-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仪,调整好平衡状态,计算Rotterdam CT评分,将患者脑基底池情况分为三个部分,单独评价每各部分是否受压或开放,完全闭塞设为三翼均闭塞,部分闭塞为一或二翼闭塞,三翼都开放。测量每隔室间孔平面测量宽度的一半减去偏移颅内至透明隔的长度。结果预后良好组Rotterdam CT评分、中线移位、基底池情况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GO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与CT基底池情况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与Rotterdam CT评分、中线移位的相关性次之。其中预后与CT各项特征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与预后相关,其中预后与CT基底池情况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GCS评分分组(20例GCS≤12分患者为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6例GCS>12分患者为轻度颅脑损伤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患者1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清的ET-1浓度。结果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5)。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ET-1浓度高于脑脊液( P <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影响的认识。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有环池改变207例进行分析。研究CT环池改变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07例中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血致高密度铸型及动态改变恶化死亡率50.6%,明显高于好转死亡率5.6%。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环池改变及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