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30例年龄2—47岁.平均19岁,PDA最窄内径5—14mm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29例成功,一例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封堵,术后即刻行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1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分流.24h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封堵均无分流,随访2月-1.5年无一例分流。结论:用Amplatzcr封堵器治疗PDA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占第2位,女多于男[1],以往治疗采用开胸法,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患儿及家属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微小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微小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和即刻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我们应用pfm公司DUCT-OCCLUD弹簧圈为37例PDA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1±0.2mm(0.5~1.5mm).结果 37例PDA堵塞术均获成功.堵塞后10min行升主动脉造影无一例有残余分流,即刻堵闭率为100%.平均透视时间为22min(7~32min).住院时间为5天.在平均1.3年(1月~2年)随访中,没有溶血、延迟的弹簧圈漂移、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没有左肺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狭窄.结论应用DUCT OCCLUD弹簧圈,通过改良的操作方法,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微小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4.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其特殊性.方法全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岁,最窄直径(5.0±2.27)mm,采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治疗.术后24h及3~51个月X线照片及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即时造影显示6例无残余分流,1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复查17例无残余分流,1例少量分流,3~51个月随访情况同前.结论成人PDA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可控弹簧栓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总结 30例可控弹簧栓 (Coil)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护理经验 ,重点在于把握术后 2 4h的护理关键时期 ,严密观察病情 ,避免和及早发现并发症 ,一旦发生机械性溶血 ,要及早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其次要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术前除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外不可忽视家长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作为一种单发病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多见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1:2。绝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如不进一步治疗,可以逐步产生心功能不全症状,或由于肺动脉压力过高产生右向左分流的差异性发绀(下半身发绀),自然病程预期寿命不超过50岁。年龄在1岁以上者,一旦确诊,均应及时治疗。既往只能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手术的开展,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可采用非开胸经导管介入治疗,且时间短、痛苦少、创伤小、疗效确切。我科2003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病人14例,使用Amplazter缺损封堵器为14例病人成功施治封堵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佶  刘杨  范崇济 《临床荟萃》2008,23(7):484-48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既往手术是治疗PDA第一选择.1967年Porstmann[1]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1997年Masura等[2]首次报道成功使用Amplatzer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PDA,使得PDA介入治疗趋于成熟并推广[3-6].我院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小儿PDA7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3~55岁,体重10~62 kg,肺动脉高压26例,肺动脉平均压33~61 mm Hg(1 mm Hg=0.133 kPa),19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漏斗型29例,管型6例,最窄处直径2~10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3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6~96个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DA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彩色实时三维超声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5岁.因外院发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拟行介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年起至成人期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但无明显活动后气急、乏力、发绀、咯血、心悸、胸闷等其他症状.2岁时曾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现心脏杂音,怀疑先心病.今年6月底因出现乏力,久立后左下肢水肿,在外院诊断为: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行PDA封堵术而来我院.  相似文献   

10.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陈娇  陈雄英  叶敏  陈新梅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608-2609
目的:总结12例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护理。方法:对12例患儿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杂音及尿颜色的改变,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12例患儿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为了保证治疗的成功,术前要做好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心率、心律、杂音及尿颜色的改变,要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报道11例动脉导管末闭(PDA)新生儿,婴幼儿的肺动脉左向右分流多普勒频谱峰值。注意到动脉导管分流的频谱峰值与其自然闭合的关系。方法:取大动脉短轴切面,清晰显示主动脉分叉处,得到完整左向右分流频谱。测量:每个病例观察2—4次。结果:一个月闭合4例,三个月闭合4例,半年闭合2例。一年闭合1例,分流峰值均大于1.9cm/s。结论:PDA的自然关闭与左向右分流的流速有关,流速越高,自然关闭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正>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一经诊断就必须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胸手术结扎治疗,现大多通过介入方法治愈。本院2003年11月~2010年8月用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4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的护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访视、了解病情,术中严密监护、密切配合,术后优质的护理。结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配合默契,术后优质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是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和并发症分析。封堵成功率为98.7%(77/7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0/78),其中血压波动3例、残余分流和溶血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血/血肿2例、发热2例、尿潴留1例。术后1个月内各种并发症较多。小儿心脏专科护士应熟悉手术的操作规程、并发症,做好围术期护理,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6.
总结37例以不同方法、不同材料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护理经验,重点在于做好术前心理准备,把握术后24小时的关键时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和及早发现并发症,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及时引流,其次要做好术肢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中主动脉造影投照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不同体位造影寻找暴露动脉导管形态的最佳投照方法,为堵闭术顺利进行提供必备条件。方法:对695例动脉导管未闭病例行主动脉造影,其中包括左侧位造影,左、右前斜造影、正位造影,必要时加头尾角投照。分析各种造影体位对显示动脉导管的利弊。结果:能充分显示PDA形态、大小、长度的投照角度分别是侧位605例,占87.1%,左前斜60例,占8.6%,右前斜22例,占3.2%其它位8例占1.1%。结论:暴露动脉导管最好投照位置是左侧位。当动脉导管开口较高,走向向上、向前时往往与主动脉重叠,用侧位加尾头角更合适,至于怀疑导管从降主动脉侧壁发出者宜采用斜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mplatzer堵闭器堵闭治疗PDA10例,其中对其临床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0例均堵闭成功,术后48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可见残余分流全部消失。随访3~12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非开胸方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最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未闭动脉导管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时间 ,新生儿动脉导管生理及病理特点 ,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PDA)提供准确依据。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对出生 2 4h~ 7d的新生儿 (Ⅰ组 )及 6月~ 3岁患儿 (Ⅱ组 )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量 ,并比较测量结果 ,连续三次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 新生儿动脉导管多数可自然关闭 ,关闭时间多在 2 4~ 72h内 ,少数 3d后关闭。本组仅 1例经 4月的连续观察 ,动脉导管依然未闭。未闭的动脉导管内血流速度Ⅰ组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早期诊断PDA ,也可进行跟踪观察 ,动态检测动脉导管的关闭时间 ,对诊断PD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