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5,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  相似文献   

2.
共同性斜视为眼科常见眼病 ,但合并复视者较为少见 ,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较少 ,以至过去常误认为只有麻痹性斜视才有双眼复视。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 ,与非共同性斜视复视截然不同 ,我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部份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的患者 ,经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自 1986年至今 ,有详细病例记载的共2 6例 ,年龄在 16~ 4 8岁之间 ,女性 15例 ,男性 11例 ,有屈光不正者 19例。同视机检查 ,有异常视网膜对应13例 ,自觉斜视角≠ 0。融合范围 :<5°者 6例 ,>5°者12例 ,>10°者 8例。随访病例 1年者 17例 ,…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在长期、固定性斜视经历手术之后的成人固定性难治性复视的发生率及规定的试验对判定患者是否有发生此并发症危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5.
张伟  赵堪兴 《眼科》2008,17(1):12-15
复视是由于外界相同的物体落在视网膜的非对应区域所造成.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出现复视的报告日渐增多.研究眼科手术后出现复视的原因以及对其合理地处理对提高患者的术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眼科,2008,17:12-15)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白内障术后出现斜视及复视的 9例患者 ,对其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 :本文回顾了自 1994年 9月~ 1999年 5月因白内障手术住我科的患者术后出现斜视和复视者 9例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18~ 70岁单眼行人工晶体植入者 7例 ,双眼植入者 2例。术前常规行全身检查是否有甲状腺疾病或糖尿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科检查白内障类型、眼位、眼球运动等。特殊检查眼部 A/ B超、角膜曲率、三棱镜等。术后查双眼视力 ,有无人工晶体偏斜、双眼屈光状态、眼底等 ,眼肌检查 :眼位、眼球运动、同视机检查…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术后斜视和复视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了1286例白内障手术,其中39例术后有斜视和复视。其发生的原因可分类为:白内障所掩盖的早已存在的病变;因白内障长期阻挡所发生的病变;手术对眼外肌和眶软组织的损伤;无晶状体眼或假性无晶状体眼及其与光学象差有关的原因。分析病因对治疗及手术技术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从Rainin和Carlson (1985 )首次报道 6例白内障术后出现斜视、复视以来〔1〕,国内外已陆续有多篇相关文献报道〔2~ 2 5〕。虽然白内障术后诸多合并症中斜视、复视的发生并非最严重的和常见的 ,但是它所引起的视觉紊乱常令患者难以接受 ,并且对顺利完成的白内障手术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些资料显示 ,白内障术后斜视、复视的发生率为 2 %~ 11 6 7% 〔12 ,15~ 17〕。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术后第二天去除敷料遮盖后或术后早期 ,随着视力改善提高的同时患者感到复视的困扰。绝大多数患者是双眼复视 ,单眼复视较少见。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共同性斜视手术引起的复视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发生复视的几率及若干相关因素,研究如何尽量避免复视、促使复视消失。方法统计分析2003年7月~2005年7月住院的共同性斜视病例583例,其中内斜202例,外斜381例,手术矫正后均随访半年。结果年龄大复视发生几率大,过矫发生复视几率大,斜视度大发生复视几率大,外斜术后发生复视几率大,有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复视发生几率小。结论成人大度数的斜视宜欠矫或分期手术,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相似文献   

10.
巩膜环扎术后斜视矫正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眶壁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眶壁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眼外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对14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月后仍有斜视和复视的患者,采取二期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 4例为限制性斜视,二期手术探查,松解肌肉、解除限制因素,后徙受累肌或/和缩短拮抗肌后,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复视消除;10例为非限制性眼肌功能不足所致斜视,二期手术缩短受累肌/和后徙拮抗肌后,9例复视明显好转,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垂直及水平斜视度分别小于10△和15△.1例仍有眼位偏斜,需佩戴三棱镜矫正复视.结论 正确分析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术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类型、手术设计、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09例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结果 109例中女50例,男59例,其中内斜视40例(36.7%),外斜视29例(26.6%),上斜肌麻痹30例(27.5%),A-V综合症10例(9.1%).发病年龄出生至2岁,术后随访6月至4年,观察术后眼位,术后和远期正位率分别为内斜视90%、82.5%,外斜视86.2%、72.4%,上斜肌麻痹96.6%、83.3%,A-V综合征80%、70%.结论 1~3岁幼儿的斜视以内斜视居多,其次为上斜肌麻痹,早期手术只要术前设计合理,术后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复视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a Q  Guan H  Guo X  Shen D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49-452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复视的发病原因、机制及临床转归。方法 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入术后24例复视患者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等常规检查,并进行屈光、眼肌运动、复视像检查,用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部分患者行眼肌牵拉试验。结果 双眼复视19例中,斜视性复视17例,中枢融合障碍复视2例;斜视性复视中,除3例为间歇性外斜视外,其余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肌运动障碍;单眼复视5例中,4例  相似文献   

14.
3580例斜视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斜视的种类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我院8年问收治的3580例各种类型的斜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内斜视占20.95%,共同性外斜视占58.35%,麻痹性斜视占10.20%,特殊类型斜视占10.50%。斜视患者发病年龄早,而就诊年龄较晚。绝大多数斜视患者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后完全功能治愈724例,占20.21%,不完全功能治愈1422例,占39.72%,临床治愈1434例,占40.07%。结论斜视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外观美容,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因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In our Department of Orthoptics we have s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iplopia after cataract surgery with IOL implantation. Between 1993 and 1997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this problem was 24 (2.7 % of all patients, mean age 71 years, age range 38–88). We address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a common pattern of motility dysfunction. Methods: After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history and the basic ophthalmological finding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binocular function (Bagolini test), squint angles (Maddox cross), ocular motility. Results: The 24 patients could be divided up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1 consisted of 9 patients (mean age 82 years, range 64–88) who complained about diplopia because of strabismus incomitans with vertical deviation and restricted motility on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In 8 of the 9 patients strabismus surgery was done. Group II consisted of 10 patients (mean age 66 years, range 38–77) who noticed diplopia and strabismus within 7 days after surgery. We found various kinds of heterotropia. Seven of these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and two had a prism correction. Group III consisted of 5 patients (mean age 67 years, range 61–78). Their already known strabismus paralyticus or concomitans deteriorated, leading to diplopia in some cases. All patients in this group were operated on. Discussion: For group I we believe that retro-, para- or peribulbar anesthesia caused the motility dysfunction. In groups II and III it is unlikely that local anesthesia had a causative role. The prolonged disruption of binocular vision and the abrupt change in the sensory situation after the cataract operation with lens implantation may be the leading causes for strabismus or deterioration of a preexisting strabis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se patients need a subtil meticulous diagnostic work-up and follow-up because of the possibility of early surgical therapy, which has a good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binocular vision and eye movements prior to cataract surgery appears to be helpful for later strabismic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斜视类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患有中枢性疾病合并斜视患儿(2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52%),女11例(48%)。对患儿发病年龄、就诊时年龄、斜视类型、屈光状态、眼底及视力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生后6个月内发现斜视,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6个月至8岁,平均(3.8±2.1)岁。外斜视18例(78%),水平外斜视的度数为-30△~-120△,平均(-73.6±30.6)△。内斜视5例(22%),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水平内斜视度数为+25△~+35△,平均(+29.0±4.2)△。合并A型斜视5例,合并V型斜视4例,合并DVD 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1例。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7例患儿,无一例最佳矫正视力在0.8以上。术前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的12例患儿中无一例有同时视。患儿中脑瘫15例(65%),脑积水3例(13%),脑发育迟缓3例(13%),癫痫1例(4%),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4%)。共有2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量的设计按照常规手术量计算,其中11例患儿(占50%)手术涉及3条直肌,且均为外斜视。随访3~15个月,平均(9.6±3.6)个月。术后正位20例;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12例患儿中,7例无同时视,3例有同时视,2例有融合视。结论 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表现为共同性的先天性斜视,且以大角度的外斜视居多;中枢性疾病中以脑瘫居多。多数患儿伴有一定程度的弱视以及双眼视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 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 mm、5 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