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 (RTA)的发生率 ,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防治原则。方法 :1995年~ 2 0 0 1年间我院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 5 8例 ,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尿量、尿 pH值以及血、尿电解质变化 ,不典型者通过氯化铵试验证实RTA的存在。结果 :5 8例病人中有 8例发生RTA ,两性霉素B相关性RTA的发生率为 14 % ,出现RTA时累积剂量为 (2 915±s 2 30 4 )mg ,72 8~ 8135mg ,通过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药 ,或者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磺胺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减量或停药 ,可使肾小管酸化功能好转。结论 :RTA的发生和两性霉素B的剂量、肾毒性药物的合用有关。减少或停用上述药物 ,可使肾小管的酸化功能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内外两性霉素B肾毒性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方法在Pub Med、SCI、Embase以及CNKI数据库中检索两性霉素B肾毒性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总数为638篇,其中中文31篇,外文607篇;文献从1981年开始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高峰,当年发表文献127篇。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多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其他抗真菌药物或传统两性霉素B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较小;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在某些真菌感染方面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安全性各有优劣。结论随着两性霉素B的广泛应用,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3.
国外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霉素B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效.耐药菌株少见,价格较低,这使其得以在临床应用40多年仍显示出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因其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注相关性毒性(如发热、寒战、恶心等),两性霉素B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为降低不良反应,国外近年来开发了三种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和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研究资料表明:此三种剂型药物在提高抗真菌活力的同时,显著减少了两性霉素B的毒性,特别是明显减少了肾毒性的发生率。虽然剂型改造后的两性霉素B在临床上继续发挥着良好作用,但由于价格较昂贵,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目前只占3%左右。  相似文献   

4.
两性霉素 B(AmB)是治疗严重全身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对肾脏具有毒性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是 AmB 毒性作用的靶器官。通常认为胆固醇的存在与 AmB 与细胞膜的结合有关,但肾小管上皮中胆固醇浓度与  相似文献   

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其他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氨基糖苷类 两性霉素4例归因于艮他霉素和两性霉素联合应用而引起肾毒性的病例,其相互作用、机制、重要性和处理:4个病人应用中等剂量的艮他霉素和两性霉素 B 治疗,呈现出归因于两种药物合并使用的肾损害。已知这两种抗生素在足够高的剂量时都有肾毒性,而各自的低剂量合用,其肾毒性呈相加作用。如合用这两种抗生素,在没有更多的了解之前,必须仔细、慎重地检查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因其强大而广谱的抗真菌效果成为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由于两性霉素B的水溶性有限,最早上市的静脉给药制剂采用去氧胆酸钠增溶(即普通两性霉素B,简称AmB)。在临床上,AmB的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限制了它在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鉴于此,相继又有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注射用胆固醇硫酸钠复合物(Amphotec?或Amphocil?,简称ABCD)、酰磷脂酰胆碱和二肉豆蔻  相似文献   

7.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是广谱的多烯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的脂结合剂型。其对临床相关的酵母菌和霉菌有活性,包括念珠菌、曲霉菌和丝状霉菌如接合菌类,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侵入性真菌感染。尽管存在输液有关的不良反应和肾毒性,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AmBd)几十年来都被当作抗真菌治疗的黄金标准,AmBisome改善了其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真菌深部感染发病率的增加,促进了新抗真菌剂的发展及不断地致力于对目前市售抗真菌剂的深入了解。对新三唑类(Itraconazole及Fluconazole)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的一些最新研究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对那些已有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氟胞嘧啶及酮康唑(Ketoconazole)的临床应用及了解尚须作进一步改进。尽管如此,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特别是在那些免疫损伤患者中,仍然是很困难的。在抗真菌剂的研究中,主要课题仍然是毒性问题及对其副作用的改善。例如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具有肾毒性。最近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明,用生理盐水使血管膨胀就能够防止或逆转两性霉素B对肾小球过滤速  相似文献   

9.
FK506的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K506是一种新型强效免疫押制剂,但是存在较大的肾毒性,主要表现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加、肾血管阻力增高、肾小管钙质沉积、肾小管萎缩和变性、肾小动脉硬化和间质纤维化。FK506致肾毒性除了与其免疫押制机制有关外,核因子-κB对损伤也有着中心调控作用。一氧化氮也参与了FK506肾毒性的各个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是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关键。此外,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在FK506肾毒性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性霉素B引起的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报道,两性霉素B可引起肾毒性、贫血、发热及寒战;极少数可引起肺功能失调及心室颤动并可致死,然而从未报道引起心功能不全者.本文报道1例因播散性球孢子菌病应用两性霉素B引起扩张型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停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两性霉素 B具有广谱杀真菌活性、价格低廉 ,因此至今仍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致命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因为两性霉素 B治疗中可出现与静脉滴注及剂量依赖性肾毒性相关的急性反应 ,故建议在 2~ 6h内缓慢滴注。 Eriksson等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评价两性霉素 B连续静脉滴注及传统的 4 h快速静脉滴注的毒性反应。将需要应用两性霉素 B治疗的患者分为 2组 :2 4 h连续滴注组与 4 h快速滴注组。治疗中观察寒战、呕吐、发热情况 ,每日测定血清肌酸酐浓度 ,计算血清肌酸酐清除率 ,测定血清电解质 ,记录治疗期间由于真菌感染所致的发病率、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绝大部分真菌几乎均有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药自上市以来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然是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两性霉素B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改善这种情况,国内外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通过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从而减小了毒副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两性霉素B的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王英  邸清洁  陆连生 《河北医药》2007,29(7):710-711
咪唑类和两性霉素B(AMB)是迄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目前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越来越高,非白念念珠菌对氟康唑不甚敏感[1],而AMB对白色念珠菌特别是非白念珠菌的敏感率则较高[2].常用的含脂类两性霉素B其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相同,肾毒性较低,但其价格昂贵,多数患者难于接受,尚不宜作为一线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无效(已用常规制剂总量>0.5 g)或不能耐受的患者[3].本文应用AMB治疗肺念珠菌感染32例患者,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烟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曲霉是曲霉属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常引起有致命危险的侵袭性肺曲霉病。侵袋性肺曲霉病的治疗药物有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广谱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高热和肾毒性,所以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唑类药物虽然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持续使用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自1997年 Denning等首次报道他们在临床分离到伊曲康唑耐药株烟曲霉以来,相继有一些关于烟曲霉对唑类耐药的病例报道以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菌  相似文献   

15.
直到咪唑类特别是 Ketoconazole 的出现为止,廿余年来,两性霉素 B 仍然是毒性最低疗效最为可靠的抗霉菌药物。评价 Ke-toconazole 与两性霉素 B 临床疗效的对比试验设计与完成是很困难的,因为治疗的程度不同,然而积累的经验证明,两性霉素 B 在治疗某些霉菌感染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此  相似文献   

16.
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堂玲  伍春蓉  刘耀 《医药导报》1999,18(4):285-285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增多,现综述如下:1 肾毒性阿米卡星在体内80%~90%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部分重吸收,对肾组织有强亲和力,其在肾皮质浓度较血浆浓度高100倍。引起的肾损害有:尿酶升高、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尿中颗粒管型、肾小管蛋白尿等。史静,陈新[1]报道1例患者用常规剂量的阿米卡星致肾性尿崩症,考虑为阿米卡星毒性作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抑制了cAMP合成,使ADH无法发挥生理效应所致。一般认为,阿米卡星的肾毒性低于同类抗生素,且是一过性的,若采用每天1次用药15mg…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重度的肾小管坏死往往会造成肾功能剧烈衰竭的现象,导致肾功能低下甚至完全丧失,有的时候会危及到生命,因此急性肾小管坏死需要及时进行治疗。那么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告诉你答案。肾缺血是最常见诱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诱因,主要有急性肾缺血、血管内溶血、急性肾毒性损害等,有时候某些感染也能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相似文献   

18.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袭性曲霉感染是一种死亡率高,难以诊断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发现是关键。侵袭性曲霉感染的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初步维持患者的生命,直至宿主免疫力恢复,主要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及其新制剂,三唑类抗真菌药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特比萘芬,其中常规用两性霉素B为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主要毒性有骨髓抑制和肾脏毒性。  相似文献   

19.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卉  李智文 《世界临床药物》2005,26(3):156-158,16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属中某些变异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传统治疗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近年来。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并提高其疗效,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上述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可为临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脂质体的临床应用,从治疗方面说主要用于感染和癌症的治疗;从方法论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由于体内分布的制约,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如: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两性霉素B对肾脏的毒性;②延缓药物的释放;③脂质体易分布于肝、肺等部位的单核吞噬细胞,可有效地活化巨噬细胞,抑制癌症的转移。两性霉素B脂质体据美国研究者报道,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40例感染症患者,其中26例治愈,没有出现主要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