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7例早期胃癌根治术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发病高峰为40-59岁,以男性多见.大体分型以凹陷型、浅表型为主,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为主,12例伴胃周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95%,粘膜内癌不伴有胃周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降低胃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从多因素角度分析胃癌组织病理学改变对预后的影响,对确定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判定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访1982~1989年间手术的100例胃癌病人:进展期胃癌89例,5年生存率为18.2%;早期胃癌11例,5年生存率100.0%。对照病理因素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学分类、生长方式、脉管侵犯和病灶部位等共同影响胃癌的预后。其中以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程度为影响预启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早期胃癌1 61例的临床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和15年的随访结果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检查有明显优势,其中小胃癌19例,微小胃癌5例,一点癌1例.部位以贲门最多89例(59.28%)依次为胃体部、胃角部和胃窦部,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的五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8.36%、77.55%.结论早期胃癌的预后仅与其浸润深度相关,而与肿瘤的生长部位,肉眼分型和组织学类型无关,故对有消化系症状人群作内镜检查是改善早期胃癌预后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实施D2根治术且资料完整的10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96.3%和9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组织学类型(RR=19.171,95%CI:5.767~63.736,P=0.000)和淋巴结转移(RR=13.988,95%CI:2.618~74.753,P=0.002)是早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印戒细胞胃癌伴(或)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差,应行D2手术,并应接受综合治疗及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 月~200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132 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在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数目、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分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组获随访126 例,6 例失访,随访率为95.5% 。3 年生存率为91.3%(115/126),5 年生存率为84.9%(107/126)。 单因素分析经Kaplan-Merier 分析筛选出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预后关系密切(P=0.001)。 结果表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黏膜内癌患者的生存率与黏膜下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或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 1990 - 2 0 0 1年收治的 8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患者平均年龄 5 7岁 ,占同期胃癌手术病例的 10 8%。上消造影检出率为 37 5 % ,胃镜检查加活检的检出率为 91 7%。行胃癌D1根治术 12例 ,D2 根治术 73例。肿瘤病灶大小平均为 1 97cm ,以凹陷型居多 (6 0 % ) ,淋巴结转移者占 7 1%。术后 5及 10年生存率为 93 7%和 87 0 %。结论 :早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 ,对胃癌高危患者积极开展纤维胃镜检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及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1994年1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25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5例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为9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而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本院1998年至2002年在本院行外科治疗的128例早期胃癌.结果:早期胃癌的诊断发现主要依靠胃镜检查(93.0%)和上消化道造影(78%),确诊主要依据胃镜活检及术中活检.5年总生存率为90.9%.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和24%,P<0.01,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8%,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和73.3%.结论:胃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是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与根治术的关系,以规范外科治疗方式,提高疗效.方法:对本院80例进展期胃癌及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orrmann Ⅰ、Ⅱ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60%,52%,Ⅲ、Ⅳ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5%.淋巴结无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N1者为50%,N2者为45%,N3者为25%.结论: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在指导治疗和决定其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规范的术式选择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胃癌术后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162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复发转移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诊断,34例腹腔积液中有15例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细胞病理学证实,31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162例中63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76例(46.9 %),腹膜转移34例(21.0 %),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31例(19.1 %),肝脏转移31例(19.1 %),其他部位发生率均<10 %。在7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7例(48.7 %),胰周淋巴结转移24例(31.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19.7 %);其中97例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56例(57.7 %),48例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9例(60.4 %),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64.7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残胃和(或)吻合口、腹腔淋巴结及腹腔、盆腔的种植转移, 腹腔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为肝、肺、脑、椎骨、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等。胃癌术后的治疗应以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进行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联合局部区域的放疗。预防性放疗的范围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