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不规则山羊下颌骨块,探讨CT测量牙槽突裂植骨量的可行性.方法:取山羊下颌骨,修整为大小不同不规则的22块骨标本,分别用量筒水实测法以及CT层面描记计算法进行测量,进而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量筒实测的22块山羊下颌骨标本体积范围从0.9cm3到4.1cm3,平均2.58cm3;以CT测量的体积范围从1.1cm3到4.0cm3,平均2.56cm3.两组数据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描记CT扫描图像计算面积,进而计算骨体积的CT测量方法,经实验证明是准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鼻畸形与牙槽突裂同期整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鼻畸形与牙槽突裂同期整复的方法及时机,并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4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填充牙槽裂隙,恢复鼻翼基底和鼻侧区高度,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9~12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1.5%,厚度恢复平均为85.6%,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犁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鼻翼塌陷畸形恢复,鼻孔形态对称;13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65.1%,厚度恢复平均为68.7%,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Ⅲ级,尖牙在骨移植前已错位葫出,犁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不足,鼻翼塌陷畸形恢复,鼻孔形态对称,但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鼻畸形与牙槽突裂同时进行整复,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鼻畸形的改善,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相对于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整形外科医生已逐渐关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该文对胚胎干细胞、人间充质干细胞、颌面部来源干细胞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牙槽突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新方法。方法 对 4 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松质骨充填牙槽裂隙 ,髂嵴软骨片覆盖并充垫塌陷的梨状孔外缘及鼻侧区 ,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 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 11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6 7% ,厚度恢复平均为 89 6 %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 ,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 ,梨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 ,鼻翼塌陷畸形恢复 ,鼻孔形态对称 ;12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70 1% ,厚度恢复平均为 71 7%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Ⅱ级、Ⅲ级 ;2例 18岁患者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 利用自体松质骨和软骨来修复牙槽突裂并同时进行鼻畸形整复 ,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 ,鼻畸形的改善 ,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 ,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类似临床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研究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7周龄家犬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n=10),通过手术使实验组形成单侧牙槽突裂。术后12周,CT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发育指标,评价裂隙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结果实验组上颌骨前部及中部的长度和前部的宽度、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发育异常,两组测量数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经早期修复的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鼻畸形与牙槽突裂同期整复的方法及时机,并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4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填充牙槽裂隙,恢复鼻翼基底和鼻侧区高度,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12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1.5%,厚度恢复平均为85.6%,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犁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鼻翼塌陷畸形恢复,鼻孔形态对称;13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65.1%,厚度恢复平均为68.7%,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Ⅲ级,尖牙在骨移植前已错位萌出,犁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不足,鼻翼塌陷畸形恢复,鼻孔形态对称,但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鼻畸形与牙槽突裂同时进行整复,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鼻畸形的改善,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保证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上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及颌骨的稳定性,矫正患侧鼻底塌陷畸形及修复唇侧口鼻腔瘘均有重大意义。总结了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并认为植骨术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8~11岁 X 线片示尖牙根形成2/3为最佳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保证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上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及颌骨的稳定性,矫正患侧鼻底塌陷畸形及修复唇侧口鼻腔瘘均有重大意义。总结了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并认为植骨术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8~11岁X线片示尖牙根形成2/3为最佳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唇腭裂的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保证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上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及颌骨的稳定性,矫正患侧鼻底塌隐畸形及修复唇侧口鼻腔瘘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种子细胞复合胶原蛋白海绵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12条实验犬被分成4组。于双侧上颌第3切牙处去除长15mm牙槽骨形成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经股骨骨髓穿刺,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传代扩增诱导后,与蛋白胶原海绵混合培养48h,植入骨缺损处。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通过三维CT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牙槽骨断端间形成完整的骨连接,切片可见髓腔通畅,新形成的牙槽嵴宽度与松质骨组相似(P>0.05),但高度不足(P<0.05)。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较好地修复牙槽嵴裂,有望成为修复牙槽嵴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影响唇腭裂患者牙槽裂植骨成功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唇腭裂患者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因素。方法:对同一术者所行牙槽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52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侧类型等的关系。结果:18岁以上年龄组、完全性唇腭裂组、双侧唇腭裂组患者的植骨成功率与对应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应组。结论:①牙槽裂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侧类型等有关;②良好植骨床的形成和植骨区无张力的严密缝合是保证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关键;植骨时机是植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牙槽裂植骨改善唇腭裂患者鼻底塌陷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唇腭裂患者牙槽裂植骨与改善鼻底塌陷畸形的关系。方法:对同一术者所行牙槽裂植骨术的单侧唇腭裂患者48例进行临床研究,结合X线片及面部正侧位照片探讨植骨成功与否与鼻底塌陷畸形改善的关系。结果:植骨成功组的患侧鼻底塌陷畸形的改善较未成功组有明显差异,明显高于未成功组。结论:牙槽裂植骨成功后患侧鼻底塌陷畸形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齿槽裂修复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查阅1950年至2006年有关齿槽裂修复的文献,归纳文献中报道的不同方法,并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结果齿槽裂修复的主要目的:关闭口鼻瘘;建立稳定、连续的上颌骨牙弓;为牙齿萌出提供基础;为上唇和鼻底提供稳定支架。主要治疗方法:植骨术;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骨和生长因子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是9~11岁时混合牙列期。结论在9~11岁混合牙列期手术,以髂骨松质骨为移植材料被认为是修复齿槽裂的主要手段。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引导骨再生技术,将是齿槽裂修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Aim: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s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examin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patient sex, age at surgery, cleft width, and dehiscence of mucosa and sequestered bone at 2 weeks.

Methods: Thirty-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Age at surgery ranged from 7.3–12.5 years (mean?=?8.6). Cleft width varied between 2.2–14?mm (mean?=?7.3). Bone was harvested either from the iliac crest or from the chin. Two-dimensional dental radiographs of the cleft area were taken 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10 patients had minor dehiscence of the sutured gingival tissues and five had bone sequesters. However, only one of the treatments turned out to be unsuccessful with a Bergland index of IV. Twenty-nine patients had an initial uneventful course; but, at a follow-up 6 months later, two patients had a Bergland index of III and four a Bergland index of IV. In three of these cases, there were circumstances that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ack of success; but, in the remaining three, no such circumstances could be identified.

Conclusion: The success rate of secondary bone grafting is high, and initial wound healing problem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failed reconstruction. Failure may be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exposed tooth enamel during an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poor compliance. Still, failed operations occur without any obvious cau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齿槽裂修复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查阅1950年至2006年有关齿槽裂修复的文献,归纳文献中报道的不同方法,并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齿槽裂修复的主要目的:关闭口鼻瘘;建立稳定、连续的上颌骨牙弓;为牙齿萌出提供基础;为上唇和鼻底提供稳定支架。主要治疗方法:植骨术;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骨和生长因子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是9~11岁时混合牙列期。结论 在9~11岁混合牙列期手术,以髂骨松质骨为移植材料被认为是修复齿槽裂的主要手段。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引导骨再生技术,将是齿槽裂修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