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张润平 《齐鲁药事》2001,20(6):22-23
自 4 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 ,许多 β -内酰胺抗生素品种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对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但随之也产生了细菌耐药性问题。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 ;产生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 β -内酰胺酶 ;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的改变。在上述机制中 ,临床意义最大的是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约 80 %病原菌的耐药性与其有关。革兰氏阳性菌中葡萄球菌是主要产酶菌属 ,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可有效地水解天然和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除外 )。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 β -内酰胺酶分为二…  相似文献   

2.
新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性和安全性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感染的治疗。然而 ,自上世纪 40年代使用第一个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以来 ,众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对其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威胁。目前公认的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 4种 :①产生β 内酰胺酶 ,灭活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②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体而发挥抗菌作用 ;③改变靶位蛋白 ,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或降低抗生素对靶位蛋白的亲合力 ,从而降低抗菌作用 ;④外排泵机制 (effluxpumpmechanism) ,由于细菌内膜降低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或将其…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潘性,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然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为病原菌产生BLA,约占80%,是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旧目前认为克服产酶菌耐药的手段主要有两个,寻找能抵抗BLA水解的抗生素或者发展特异性BLA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联用,使β-内酰胺抗生素免遭酶的水解,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钟小斌  杨玉芳  温燕 《中国药房》2009,(20):1589-159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之一,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细菌对其产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同时对多种β-内酰胺类品种耐药的现象,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等。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产生口一内酰胺酶以及主动外排机制,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而失去活性是最主要的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抑制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5.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和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当前比较成功的一种对抗特殊耐药机制的策略。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 ,因此药物直接靶向作用和逆转耐药机制显得十分重要。β 内酰胺酶水解 β 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 ,并且阻止活性药物与靶部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的结合。许多革兰阴性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甚至分枝杆菌都可以产生 β 内酰胺酶 ,而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以及大多数肠球菌不产生 β 内酰胺酶。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是当前仅有的用于临床的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它们通过形成乙酰化酶复合物不可逆地…  相似文献   

6.
邢丽  于秉新  邵民象  车福奎 《医药导报》2001,20(10):656-657
自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相继应用于临床以来 ,抗菌药的开发主要集中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新抗菌药多具广谱、高效、药物不良反应 (ADR)小、对耐药菌和新病原菌有效的特点。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1.1 青霉烷类 近年开发的新品种不多 ,仅有福米西林、阿扑西林等数种 ,且临床使用频率较低。1.2 青霉烯、碳青霉烯类 ①青霉烯类 :该类抗生素对不产生β 内酰胺酶的G 菌和部分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抗菌力。最大的弱点是易受 β 内酰胺酶分解 ,现多与 β 内酰胺酶抑制药制成复合剂使用 ,如舒他西林 (s…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03,24(12):543-544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 ,随着细菌产生 β -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而造成耐药 ,使临床疗效下降。近 2 0年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以下简称酶抑制剂 )的开发 ,使氨基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头孢哌酮等不耐酶的品种免受酶的降解 ,不仅增强对产酶菌的抗菌作用 ,而且扩大了抗菌谱 ,使酶抑制剂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剂成为开发新抗生素的又一思路。1 常用酶抑制剂用于临床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 (sulbactam)、克拉维酸 (clavulanicacid)和他唑巴坦 (tazobactam ,三唑巴坦 ) ,均属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和自杀性抑制…  相似文献   

8.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 ,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 :( 1)产生灭活酶 ,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 ( 2 )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 ,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 ( 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 ,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 ( 4 )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 ( 5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产生主动外排…  相似文献   

9.
头孢匹罗抗菌活性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主要抗菌药.然而其疗效由于耐药菌株的扩散而受限.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有如下三种:(1)改变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降低药物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亲和力;(2)细菌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3)抗生素分子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简称β-lase)水解.  相似文献   

10.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疗效较好的一类抗生素。为改善抗生素对产酶耐药菌的作用 ,近年来成功开发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 ,从而拓展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抑菌谱 ,降低了治疗费用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分类和作用特点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严峻问题 ,其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 β 内酰胺酶使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开环而失去抑菌活性。开发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关键所在。这种酶抑制剂在使酰化…  相似文献   

11.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即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产生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要关注与β-内酰胺酶有关的耐药机制,介绍了β-内酰胺酶的类别和产酶产原菌的分布,以及在临床上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有效克服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对不同临床致病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在耐药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革半氏阳性菌中,PBP的改变对其β-内酰胺耐药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革兰氏阴性菌PBP对耐药性的贡献不如革兰氏阳性菌那么明显,但对其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理中的意义研究得比较清楚。高分子量PBP的改变是细菌在PBP机制中耐药的主要因素,但在铜绿假单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低分子量PBP可能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相关性耐药是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方面。其数量的增多、与抗生素亲和力的下降以及出现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均直接导致抗生素耐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研究方法及与之相关的新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类总结耐药机制。结果: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膜通透性改变和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的改变。结论:耐药机制的研究为解决耐药提供了对策,但合理用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他 β 内酰胺类统称为非典型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它包括碳青霉烯、青霉烯、单环菌素类抗生素等。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Woodward提出如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骨架进行组合的青霉烯 (pen em)一定会有很强的抗菌活力的假说。继而从链霉菌中筛选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和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们既不是青霉素类 ,也不是头孢菌素类。其中有Beecham实验室发现的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 (Clavulanicacid)、Merck公司发现的高度活性的耐β 内酰胺酶抗生素硫霉素 (hienamycin)、Takeda公司从假单孢菌属的一个细菌…  相似文献   

18.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为膜结合性酶,催化细菌粘肽合成中的羧肽酶和转肽酶反应。在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中已证实存在4种PBP,即PBP1(85kDa)、PBP2(81kDa)、PBP3(75kDa)和PBP4(45kDa),此外在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还有PBP2'(A)。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PBP为β-内酞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这些PBP结合,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在MRSA中,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  相似文献   

19.
李端 《上海医药》1995,(5):11-14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细菌之所以耐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许多菌株能产生β-内酰胺酶,以水解这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活性降低或丧失。 青霉烷砜(舒巴坦,Sulbactam,下称Sulb)结构与青霉素类的母核相似。其本身虽无显著的内在抗菌活性,但它是  相似文献   

20.
舒他西林颗粒剂体内 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抗感染选择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毒性低、显效强的特点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过敏问题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及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亦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但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特别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据报道常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已达7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因此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解决细菌的耐药性势在必行.舒他西林即为新开发的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钠综合的酯类药物,舒巴坦钠为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亲和力高于β-内酰胺抗生素,与氨苄西林组成复合制剂保护后者不被破坏,而维持其抗菌活性.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制成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口感,易于老人和小儿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