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浆5-羟色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董军立  秦碧勇  席刚明 《广东医学》2008,29(12):2022-2023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法测定两组血浆5-HT浓度,比较两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偏头痛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的大脑中动脉(P<0.01)、左侧的椎动脉(P<0.05)和基底动脉(P<0.01)血流速度增快,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4.1446,P<0.001)。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与与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r=0.357~0.574)。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且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血流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颅多普勒测定48例偏头痛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后动脉、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和舒张峰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并与36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偏头痛发作期颅内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大多减慢(P〈0.05,P〈0.01),尤以VA及BA明显,间歇期颅内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以MCA为甚;发作期和间歇期的PI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减少可能为其发病机制之一,间歇期颅内血管处于广泛的血管紧张度的增加及轻度功能性收缩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为甲亢患者病情的评估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甲亢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按常规方法检测并比较颅内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观察组的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颅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1),而2组间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所测颅内各动脉血流速度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甲亢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增高程度可初步反映甲亢的严重程度,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血流情况对甲亢的排查及甲亢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TCD与EEG在偏头痛检查中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偏头痛患者进行TCD和EEG检查,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TCD:主要检测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情况;EEG:进行单、双极描记,均作睁闭眼、过度呼吸诱发试验。结果136例患者TCD检查122例显示不同程度异常,异常率达89.71%,其中105例(86.07%)患者血流速度加快,17例(13.93%)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并7例(5.74%)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EEG:136例患者中EEG异常的34例(25.0%),其中轻度异常23例(67.65%),中度异常11例(32.35%),均为5~14岁患儿。结论偏头痛患者的TCD改变较为显著,多表现为血流速度的增快、减慢和不稳定及不对称,但以流速增快为主,同时大多伴有频谱形态和血流音的改变。偏头痛的EEG异常相对于TCD较低,异常表现以儿童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康疗养期间,温泉游泳训练对飞行员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24名飞行员在健康疗养期间,进行连续4周,每周5 d的温泉游泳训练。训练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训练前相比,游泳训练4周后飞行员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大脑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疗养期间,温泉游泳训练可提高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顺应性,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CD检测对儿童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用经颅多普勒仪对37例血管性头痛儿童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进行检测,并与30名同期无偏头痛及脑血管病史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性头痛患儿组血流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其中在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颅内检测动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头痛儿童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儿童增快,通过TCD检测观察血流变化,间接反映血管性头痛儿童颅内动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TCD检测对血管性头痛儿童的诊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血管多普勒检查对血管性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100例行头颅CT和头颅MRI检查均无异常的血管性头痛患者和60例健康人行脑血管多普勒检查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多普勒检查能准确地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内段血流速度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主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情况。方法对10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和75例正常人进行经颅多普勒对照检查,并将其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配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颅多普勒阳性检出率为78.3%,异常的TCD主要表现为大脑双侧动脉供血不足及动脉血管痉挛。患者组两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前额叶、额叶、额顶叶等脑区供血减虫长期缺氧缺血可致该区域组织功能下降,是导致精神障碍出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期高血压病人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TCD)对384例高血压病人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脉动指数(PI)及频谱形态进行观测。结果 高血压Ⅰ期组病人MCA、ACA的Vm升高,PCA、VA、AB的Vm无变化,PI无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正常。Ⅱ、Ⅲ期病人  相似文献   

11.
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TCD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筱莉 《重庆医学》2006,35(1):45-46
目的利用TCD技术研究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400M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观察分析,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1)偏头痛患者MF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快(P〈0.01)。(2)有先兆偏头痛(MWA)与无先兆偏头痛(MWO)比较:MWO者发作期的MCA、PCA的MFV比MWA明显增快(P〈0.05);MWA间歇期MCA、ACA的MFV比MWO显著增快(P〈0.01)。结论不同类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MFV有不同变化;TCD检查技术可对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瑞慈医院内科收治的100例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性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偏头痛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时间评分、疼痛频率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4)。结论: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对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缓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缩短头痛发作时间,降低头痛发作频率,缓解头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TCD观测各期高血压病人颅底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就用TCD对458例高血压病人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脉动指数及频谱形态进行观测。结果 高血压Ⅰ期组病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血流脉动指数无变化,频谱形态正常。Ⅱ、Ⅲ期病人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渐降低,大脑后动脉无变化,血流脉动指数升高,并伴有频谱形态改变。结论 TCD检测可了解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病理生理变化,评价脑动脉弹性功能以及脑供血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期经颅多普勒(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交感神经皮肤电反应(SSR)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30例,偏头痛组60例,行TCD、BAEP和SSR检查。结果:偏头痛组中脑血流增快43例(71.6%),血流减慢8例(13.3%),血流正常9例(15%)。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V)、小脑后下动脉(PICA)、椎动脉(BA)和基底动脉(VA)血流均高于对照组;偏头痛发作期BAEP异常率为53.3%(32/60)。SSR异常率为51.7%(31/60)。偏头痛病程越长,BAEP、SSR异常率越高。结论:偏头痛发作期有部分脑血流改变,同时有BAEP和SSR的改变,病程越长,异常率越高,提示TCD、BAEP、SSR相结合对偏头痛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探讨二者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病例组)95例,其中66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及CO2试验,82例测血浆ET-1,53例同时行TCD及血浆ET-1检查。选择60例健康人作对照(对照组),均行TCD检查及CO2试验,并测血浆ET-1。对血浆ET-1和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过度换气降低体内CO2浓度后,病例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下降,其下降量高于对照组(P均<0.01)。病例组血浆ET-1为(80.89±28.70)pg/ml,高于对照组的(66.55±14.97)pg/ml(P<0.05)。病例组血浆ET-1与颅内动脉Vs呈正相关(r=0.4282,P<0.01)。结论:偏头痛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CO2反应性及血浆ET-1含量增高。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浆ET-1含量增高均与偏头痛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超声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诊断,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包括椎基底动物 频谱、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及脉冲指数(PI),并与正常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TCD异常率为95.2%(61/64),单侧椎动脉(VA)血流异常53.12%(34/64),双侧VA血流异常23.43%(15/64),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BA)血流异常18.75%(12/64)。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TCD改变主要为椎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流速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血塞通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丁咯地尔200mg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颅内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VA、B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1)。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可明显改善脑供血,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精神障碍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精神障碍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0例偏头痛患者及3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心理检测(SCL-90、SAS、SDS)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析偏头痛患者精神障碍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偏头痛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敌对,伴有躯体主诉的增多和人际关系紧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增快。精神障碍与血流速度增快有关。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二者是偏头痛的临床特点,且精神活动的异常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随机抽样选择偏头痛发作间歇期126例为偏头痛组,无偏头痛病史的健康查体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偏头痛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普遍增快,但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偏头痛组发生24例(19%),其中MOA组出现19例(14%),MWA组中出现5例(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管杂音:偏头痛组中38例(30%)可闻及血管性杂音,MOA组出现28例(22%),MWA组中10例(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OA与MWA相比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技术可直观、准确的反映血管机能状态,对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