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射频消融 (RFCA)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然而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有 0 .4%~ 2 .0 %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 :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2 ] 。我们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 (TXB2 )的测定 ,评价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抑制射频消融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作用及其程度 ,从而寻求更合理的抗凝治疗。对象和方法1 对象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82例 ,年龄 <6 5岁 ,无其它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2.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是1978年发现的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国外发现该药对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1]。国内用于脑血管、周围血管等疾病的治疗,证明其效果明显。我们观察了用噻氯匹定治疗的40例冠脉支架术后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吴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72-7873
背景:川芎嗪与噻氯匹定可用于预防高危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及中、重度脑卒中存活者再发病或并发心肌梗死,虽然川芎嗪的副反应低于噻氯匹定,但两者疗效如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目的:比较川芎嗪与噻氯匹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影响,为预防脑卒中复发用药提供客观依据。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1-02/2002-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筛选出56例符合以上标准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静滴川芎嗪)和治疗2组(静滴噻氯匹定)各28例。方法:体外试验: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曲线。临床试验:治疗1组用川芎嗪300mg/d静滴;治疗2组用噻氯匹定250mg/d静滴。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测定血小板聚集曲线。主要观察指标:①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影响。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噻氯匹定与川芎嗪均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噻氯匹定略强于川芎嗪,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6&;#177;10.7).(37.8&;#177;12.2)%,(60.2&;#177;10.9),(34.6&;#177;13.6)%,两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78,7.77,P&;lt;0.01)。结论: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临床应用均显示川芎嗪与噻氯匹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且两者作用效果相当,无特殊不良反应和副性事件出现。  相似文献   

4.
以50例脑梗塞为观察组,4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噻氯匹定对脑梗塞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治疗前,观察 血小板聚集率(PAR)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观察组PAR非常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3)观察组各亚组治疗后PAR大多非常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1)。(4)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噻氯匹定对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噻氯匹定 (ticlopidine)是 1978年发现的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我们观察了用噻氯匹定治疗的 40例冠脉支架术后的冠心病患者 ,发现用药 2周后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成功冠脉支架术后的病人 ,男 30例 ,女 1  相似文献   

6.
7.
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西洛他唑三种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三色分析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活化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三种药物对ADP活化血小板膜表面FIB-R和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同,西洛他唑能显著抑制FIB-R和CD62P的表达;噻氯匹啶抑制FIB-R表达的作用显著,但对CD62P表达的抑制较小,阿司匹林对FIB-R和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较差,结论:与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相比,西洛他唑是一种较强的抗血小板活化药物,既可抑制FIB-R的表达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又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而降低其促凝血活性,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噻氯匹啶对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膜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 ,为心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观察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 9例 ,口服噻氯匹啶 ,每次 2 5 0mg ,第 1、2天每天 2次 ,以后每天 1次 ,持续服药 6d。在服药前、服药 4、5、6d、停药后 3、4d收集患者标本 ,以 2 0 μmolADP为血小板激活剂 ,激活血小板 ,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活化糖蛋白Ⅱb/Ⅲa和CD6 2p的变化。结果 服药前、服药 4、5、6d、停药后 4d ,CD6 2p+ PMP(血小板微粒 )的百分率分别为 84 3%± 3 6 %、81 4 %± 3 4 %、70 3%± 2 7%、70 6 %± 3 2 %、83 5 %± 2 8%、85 4 %± 2 1% ,PAC 1+PMP的百分率分别为 85 3%± 3 5 %、82 5 %± 2 2 %、72 3%± 3 5 %、72 4 %±3 3%、85 4± 3 4 %、86 0± 3 8%。服药第 4天CD6 2p+ PMP、PAC 1+ PMP的百分率有所降低 ,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 ;服药第 5天显著降低 (P <0 0 0 1) ,停药后 3d基本恢复。同一时间点 ,CD6 2p+PMP、PAC 1+ PMP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在心肌梗死患者服用噻氯匹啶后不同时相 ,血小板微粒膜上的CD6 2p、PAC 1表达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 ,检测血小板微粒膜蛋白有助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噻氯匹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疗效优于阿斯匹林[1].现已广泛用于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预防,我们用噻氯匹定治疗脑梗死,观察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循环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以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作为分子标志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发作期以及恢复期循环活化血小板膜表面FIBR和P选择素的改变,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CI患者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FIBR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不同梗死面积组之间,FIB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梗死面积越大,FIBR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选择素在各组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活化血小板与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IBR可作为反映CI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CI患者FIBR,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判定,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及时调节抗血小板治疗,以便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住院的UA 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检测住院当日、用药24 h后及用药7 d后CD62P、TXB2及PAGM。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CD62P、TXB2和PAGM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UA患者中,血小板活化起到重要作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抑制血小板聚集起效快;两组对抑制血小板聚集都有效,但联合用药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GP)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选择性地阻断血小板ADP受体,抑制纤维蛋白原与其血小板受体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而发挥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强、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防治与血小板高聚集状态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和闭塞性血管疾患。现将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聚集性的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