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泽涛认为肝癌病理因素为虚、毒、瘀等,病因病机为内有脏腑气虚血亏,外有邪毒入侵,为正虚邪实之证。临床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结、肝阴亏虚等方面辨证论治,治以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清热利胆、养血柔肝。  相似文献   

2.
谢旭善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毒瘀为标,急性发作期邪实内盛,治宜清热凉血、燥湿解毒,缓解期正虚邪恋,以脾虚为主,据此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云鹏治喧黄疸经验丰富,认为黄疸一证实多虚少,治宜去邪为先黄疸初起多为湿热疫毒炽盛,宜用重剂清热解毒,通腑利胆;久黄迁延,则湿热疫毒胶结阻于血分,邪瘀互搏,治宜活血祛瘀与清热利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豆晓云  陈潇颖  补娟娟  孙萌  叶放 《中医杂志》2024,(11):1104-1108
总结周仲瑛教授从虚实相因辨治肝炎肝硬化的临证经验。认为肝炎肝硬化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湿热瘀毒郁结为标,且虚实相因为患,主张治疗以清化邪实、补虚扶正为总则。肝炎肝硬化早期以邪实亢盛为主,治宜清化湿热瘀毒、兼顾调理脾胃,方选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肝炎肝硬化中晚期多见虚实夹杂证,治宜清化湿热瘀毒、调补肝脾肾,常用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之品治标,并根据本虚之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肝脾肾俱虚三证,分别配伍六君子汤、一贯煎合二至丸、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认为毒、痰、瘀、虚为其病因病机,是其病理基础。所谓毒,乃指湿热毒邪,邪传由经入络,蕴结于肝络脉,毒邪伤络,因瘀生痰,因毒生痰,并因毒、痰、瘀处于肝络脉,相互衍生转化,使致气血皆伤,络脉空虚成虚,演成因虚致瘀,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则肝体失养,延久肝体枯萎变硬。从中看出,内伤杂  相似文献   

6.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8.
岳睿  陆嘉惠 《新中医》2014,46(2):15-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中医学血证、髓毒劳范畴,为"毒"、"劳"相兼的邪实正虚、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亏虚、瘀毒内蕴,且发病过程中脾肾亏虚贯穿始终。临床辨治以虚实辨证为首辨;脏腑辨证为基础;瘀毒辨证为指导。总以健脾补肾、化生气血为根本治法,再根据辨证,以治脾为主或治肾为主入手。  相似文献   

9.
王秀娟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为正虚邪瘀、邪瘀化毒、虚瘀为本、邪毒为标,提出毒邪有外来内生之分,主张以祛解毒邪、扶助正气、散郁化瘀、修护黏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炎,湿热瘀毒,深伏于血分,久恋不去,肝脾两伤,尽管湿热瘀毒贯穿于整个慢性肝炎的始终,肝脾两伤是其根本,治疗重在缓肝调脾,健运中州,佐以清化。临证时不可失之偏隅,当分清邪实、正虚的轻重,病位的主次,时时眷顾脾胃,有进有退,体现了机圆法活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肝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发展至晚期的阶段,属中医积聚、鼓胀等病证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出毒瘀阻络,肝体变硬,正气亏虚等证侯。毒蕴不散,邪瘀成积,积损致虚的病机贯穿肝硬化全程,针对该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特点,应辨证采用解毒、化瘀、补虚方法治疗。毒瘀搏结,邪结肝体,治宜解毒化瘀;瘀毒羁留,肝硬脾积,治宜化瘀消积;毒瘀耗损,正虚不足,治宜扶正补虚;并发坏证,治宜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肝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病理基础是湿热瘀毒郁结,并贯穿主要病程中,其病理因素包括湿热、瘀热、伏毒,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疾病后期出现正虚,即肝脾两伤、肝肾阴虚的证候。故在治疗过程中,当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先,即化肝解毒。疾病后期,宜以调养肝脾和滋养肝肾为要。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发展到4期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毒3个方面,虚证突出表现为肾阳亏虚,瘀侧重于癥瘕瘀结,毒则多为湿毒内蕴、浊毒上逆。虚为病机根本,瘀、毒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排毒”,补肾活血以治本、逐瘀排毒以治标,临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相似文献   

16.
从邪毒外侵和正气内虚两方面认识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邪毒主要考虑风邪外袭、湿热胶着、痰瘀互阻;正虚有肺气虚、脾气虚、脾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肾精不足。  相似文献   

17.
对于肝病高胆红素血症的中医治疗,应依据其传变规律,分期施治、兼顾传变。虽然湿、热、瘀、虚贯穿此病的发展始终,治疗法则是清利湿热,活血解毒,但分期辨治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有偏重。早期邪毒最重,则清热利湿解毒之力应强,中期中焦虚损,毒邪渐消,则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常规用量即可,但健运脾胃渗湿药物用量宜大,晚期湿热残留,正虚瘀阻,清热利湿药物可少予甚至不予,但必须强调益脾养肝,活血散毒,故益气健脾药物用量宜大。  相似文献   

18.
陈小朋  郝继红 《光明中医》2016,(8):1075-1077
娄多峰教授从60多年的治痹经验中,总结出"虚邪瘀"治痹理论。银屑病关节炎是一种常见风湿病,特点是存在典型的银屑病皮损并伴有关节炎。银屑病属中医学"白疕"范畴,娄多峰教授认为银屑病关节炎的病机为气血亏虚、外邪侵入、热毒痰瘀,虚邪瘀贯穿始终,中医辨证常分为风寒阻络、风热血燥、湿热蕴结、肝肾亏虚;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疗效突出。对于银屑病关节炎娄多峰教授主张以虚邪瘀辨证治疗为主,兼顾综合治疗的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19.
结合慢性肾病合并乙型肝炎3例医案诊治经过,介绍滋肾柔肝,清化瘀毒法临床证运用的体会。认为临床应用时应从肝肾同源、正虚邪实及其湿热瘀毒互结,内伏的角度,掌握正虚与邪实、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以及湿,热、毒、瘀的主次与兼夹,才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从事骨伤病学、风湿病学教研工作60余载,立"虚、邪、瘀"治痹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如:从脾虚痰瘀痹阻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治以益气健脾养血、化痰通络蠲痹;从督虚邪侵、瘀血痹阻论治强直性脊柱炎,治以益肾舒督、通络蠲痹;从湿热痰浊痹阻论治难治性痛风性关节炎,治以清利湿热、化浊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