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名称上理解古代疫病分寒温。从临床上考虑寒温治法宜三分,即温法、清法和寒热兼顾法。对于现实中伤寒、温病的并立,应该从疫病的角度追源溯流,思考当今如何真正做好寒温的合一,以利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倪菊秀主任肺脾同治小儿热病的临床经验。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病案为例,认为临床辨治小儿热病既需注意保护阴津,又应顾及阳气盛衰,更重要的是体察胃气存亡,若寒药多用则伐胃,故宜配以甘寒,肺脾同治,但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3.
概括流行性出血热现代知识的要点,以及目前中医临床对该病的基本认识与辨治。回顾历史上对伤寒认识的变化,探讨从现代疾病角度如何认识伤寒。将现实中的流行性出血热与历史上的伤寒病对照,思考临床诊疗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案例2则,介绍顾氏外科救治毒蛇咬伤的特色传承与创新。认为通过"截断扭转,内外并治"可有效降低毒蛇咬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 “ 疫病 ” 范畴,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各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诊疗方案,明确本 病的中医病名为 “ 新型冠状病毒疫病 ”(以下简称 “ 新冠疫病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辨 治体系。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阐述运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对新冠疫病进行辨证分析;从 病因、病性、病位等方面对新冠疫病进行辨病分析。旨在阐明新冠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为广大学者研究新冠疫病的防 治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逆散主治少阳病,具有和解清热、行气解郁、益气养血功效。结合5则验案,介绍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8.
苏颖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180-2183
明清时期为中医辨治疫病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治疫大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六位医家防治温疫经验进行研究,以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总体防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为现代临床防治传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李东垣脾胃藏象的现代科学内涵、疫病辨治学术思想、防疫“治未病”思想、肺系疫病治则治法等,探究其肺系疫病证治经验。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关系密切,疫病辨治思想主要包括“疫病防治,首在辨证”“疫病诡变,不拘古方”“疫病防治,主治未病”,其防疫“治未病”思想亦基于脾胃藏象系统,善从脾胃论治肺系疫病,有关肺系疫病的主要治法包括“风升辟秽,透达调神”“斡旋中焦,健复气机”“清涤脏腑,予邪出路”等。  相似文献   

10.
李际强  张忠德  张文青 《新中医》2014,46(12):25-27
晁恩祥教授在近年来历次新发、突发的传染病中,积极指导、组织中医药参与传染病的救治,其治疫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有独到之处。强调温病与温疫之区别;认为近年来所发疫病的传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强调了人体正气在预防疫病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符合临床实际的预防方药;治疗疫病时强调根据疫病的传变而辨证论治,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及疫病后调理等方面提出了中医施治观点。晁教授的治疫学术观点对现代疫病的诊治与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临床基础在应对热病(疫病)的过程中奠定。历史上温疫与伤寒的对立,是为了摸索临床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疫病的诊疗有其特殊性,但六经证治的原理和规律仍然是基础。掌握六经证治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肺系疫病是中医疫病中传染性最强、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类。总结肺系疫病的近现代辨证论治方法,多继承应用传统的伤寒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等,或者将2种及2种以上传统方法相结合地创新性应用;分期(型)论治的方法因其简便性、现代临床适用性,应用非常普遍;此外肺系疫病还常根据具体疾病的自身演变特点采取特殊的辨治方法,如辨顺症、逆症治疗与辨常证、变证治疗方法。认为肺系疫病的辨治应当结合辨证、辨病与辨证论治,传承创新,以适应现代临床的特点及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时毓民分期辨治儿童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以肺脾肾不足、虚实夹杂为主,治疗重视标本兼顾、分期施治。感染期以祛邪治标为主,用药轻清发散、佐以扶正;稳定期以治本补虚为主,以健脾补肾、补益肺卫及益气补血、活血生血为主要治法,常用异功散、十全大补汤合左归丸加减治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草果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常作为香辛料使用,而对其药用价值重视不高,草果除临床应用还有重要的防治疫病价值。现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以探究草果本草古今应用规律。主要以朝代为顺序阐述历代医家对草果认识的演变发展,并结合现代文献深入探索,重点阐述草果功效、性味归经、使用注意及现代药理药化研究结果,从治疟、治疫、治脾、治胃湿积滞4个方面归纳草果功效,总结临床常见药对及现代临床应用,并从中药、方剂以及现代运用角度认识草果防治疫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倪合一 《养生月刊》2006,27(4):321-321
绿化庭院,绿化街头,已是时尚。如果对种植的花草稍加选择,既有赏心悦目的繁花百草,又有防病治病的灵丹妙药。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其根皮就是中药丹皮,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金匮要略》治肠痈(阑尾炎)的著名方剂“大黄牡丹皮汤”即以此药配伍而成。艳丽不让牡丹的芍药,根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其野生者为赤芍,根能清热祛瘀。清热养阴的天门冬、麦门冬,治白喉的万年青,治乳肿的仙人掌等,都是四季翠绿的观赏佳品。色彩艳丽、姿态别致的木芙蓉,其叶捣泥外敷,可治痈肿;木槿,花色淡红或紫,其根皮浸出液能解毒止痒;千日红,花儿朵朵如绣球,其白…  相似文献   

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性痴呆(VD)病因病机复杂,但总以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而充于脑,脑为髓之海,肾与脑紧密关联。因此,VD的治疗当以补肾填精而益髓。肾-脑相关理论根于二者阴阳、经络、精髓及神志方面存在相关性,从中医及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肾、脑的生理、病理,不仅为从肾论治VD提供了精确的辨治思路,同时也为肾-脑相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18.
包瑜  马晓北 《中医药导报》2023,(11):158-161
从时症合参,性症合参,脉症合参,病症合参,以症为则、随症治之,多法合参、多措并举6个方面探讨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疫病特色。刘奎结合症状、病发的时令气候选用方药,若症状表现的性质与四时主气不同,提出要以症状为主;结合症状和疫病性质、个人体质,审慎应用清利发表、苦寒攻下之法;结合症状与患者脉象,判断疫病性质及预后;结合症状与疫病种类,治疗症状表现多样且无规律性的瘟疫杂症和杂疫;根据疫病兼夹症随症加减,根据症状辨析疫病常证与变证;针对疫病症状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刘奎注重疫病复杂症状体现的病变本质,其善于变通、随症治之的疫病论治思想对理解后世医家的著述、拓宽疫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思维,那就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医外科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充分重视中医传统的四诊,进行临床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作为外科来讲,外治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收效迅速、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易学易用、容易掌握、经济简便、患者乐于接受等特  相似文献   

20.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历经20载,易稿10余次,荟萃外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而编集成的《理瀹骈文》(以下简称《理》),对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有着重大贡献。《理》的篇首就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