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总结眶上外侧人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采用眶上外侧人路夹闭6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置、术后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及m院时GOS评分。结果69例(84个动脉瘤)患者,其中13例为多发动脉瘤。共夹闭82个,包裹术1个,未夹闭1个。65例恢复良好,4例恢复差,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外侧入路作为Willi’s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具有简捷、快速、微创的优点,适合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相关问题。方法经CTA或DSA明确诊断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I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1例。成功夹闭动脉瘤颈2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随访2~12个月,良好16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85.8%(20/21),病死率为6.6%(1/21),术中破裂发生率19.05%(4/21)。结论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翼点入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控制性降压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LSO)治疗急性期破裂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M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Hunt-Hess分级Ⅰ~Ⅲ级、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为入选标准,手术均采用LSO行MCA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随访1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动脉瘤全部成功夹闭。GOS评估结果显示,V级(恢复正常工作) 40例,Ⅳ级(轻残) 8例。结论 采用LSO显微手术治疗急性破裂MCA动脉瘤效果良好,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扩大样本量和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翼点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基础解剖及相关临床研究。方法:15例30侧国人经红蓝乳胶灌注的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翼点锁孔入路(pterional keyhole approach,PTK)进行开颅,显微镜下观察颅内对侧主要血管,包括颈内动脉远端(dist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DI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颈内动脉眼段(ophthalmic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OICA),并测量所能观察的最大长度,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引入改良的(Salma)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结果:经翼点锁孔入路可显露对侧DICA、A1段、近端A2段、M1段、近端M2段、OICA;动脉瘤位于对侧A2段(外侧)、M1段(后方)、M2段、MCAB(下方)、DICA(后方和外侧)和OICA(上、下和外侧)不能完全显露进行模拟夹闭操作(可操作性小于75%)。结论: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时,动脉瘤位于对侧A1段、A2段(指向前、后、内侧)、M1段(指向前、上、下)、MCAB(指向上、外侧)、ICAB、DICA(指向前、内侧)和OICA(指向内侧)部位动脉瘤可从不同操作角度进行显露,并经单侧翼点锁孔入路进行显露夹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额眶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鞍区肿瘤患者19例,采用经额眶翼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完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8例,全组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局部显微解剖以及外科显微手术技巧才能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通常采用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单侧或双侧额下入路。但在显微镜下手术,如果能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就不一定需要作过多头皮与颅骨的暴露。2003年3月以来,作对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交通动脉瘤,经眉毛锁孔入路作脑动脉瘤夹闭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又称椎-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3%[1],其位置较隐蔽,与丘脑、脑干、后组颅神经、动脉穿支等关系密切,常突然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锁孔手术入路行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术2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手术中  相似文献   

11.
周春琴  段娜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093-2094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最理想的方法,翼点入路是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很好人路,翼点入路又称“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其利用外侧裂作为自然解剖间隙,以对脑组织的最小牵拉,而能对鞍区、前颅凹、中颅凹以及上斜坡等广泛颅底病变进行探查是翼点人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经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构建预测患者预后情况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择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71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均采用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预后,Ⅰ~Ⅲ级纳入预后不良组,Ⅳ~Ⅴ级纳入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均可获取一定效果,但对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2003年至2005年间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脑出血40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脑出血4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6h32例,6~8h8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35~62ml,平均45ml;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0.75cm29例,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治疗颅底面脑挫伤及血肿的传统手术入路。方法:68例脑外伤患者,经眶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44例术前已出现瞳孔改变。结果:58例术后存活,死亡率14%,骨瓣回植率83%。结论:该入路暴露彻底,减压充分,便于手术操作和减轻术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眶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颅底脑挫伤及血肿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云龙  计绍云 《急诊医学》1998,7(5):306-307
改良治疗颅底面脑挫伤及血肿的传统手术入路,方法68例离外伤国患者,经眶外侧入路刊物和术治疗。44例术前已出现瞳孔改变。结果:58例术后存活,死亡率14%,骨瓣回植率8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切除巨大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与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年6月-2005年3月收治的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巨大蝶骨嵴脑膜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翼点入路可对中颅窝蝶骨嵴、鞍区进行良好暴露,本组采用该手术方式切除巨大蝶骨嵴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降低了伤残率。  相似文献   

18.
总结50例颅内动脉瘤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主要措施有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引流管护理、头痛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做好早期功能锻炼。认为对于诊颅内动脉瘤出血的患者,尽快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提供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患者赢得最佳生存时机和早日康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 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