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决定各种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损伤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肾间质病变。疾病状态时在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 /细胞因子作用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活化、增殖 ,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进入肾间质 ,加重肾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除了发生坏死或凋亡外 ,还可能发生表型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进入间质 ,直接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损伤后的反应是加重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慢性肾脏持续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36例移植肾穿刺标本分为正常组(N组),CAN组(C组),依Banff 97标准将C组按CANⅠ、Ⅱ、Ⅲ级分为C_1、C_2、C_3组,每组9例。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比较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角质蛋白(CK_(AEI/AE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各组中的表达,线性相关分析TGF—β1和α-SMA、VIM、CK_(AE1/AE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C_1、C_2、C_3组α-SMA表达积分分别为0.95±0.07、1.78±0.12、2.42±0.31,VIM表达积分分别为0.74±0.05、1.31±0.18、2.34±0.25,组间呈递增趋势,均明显高于N组α-SMA表达积分0.07±0.02、VIM表达积分0.09±0.02(P<0.05);移植肾组织中TGF-β1表达与α-SMA、VIM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0.68,P<0.05),而与CKAE1/AE3表达呈负相关(r=-0.71,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参与了CAN的发生、发展,而局部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上调可能是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决定各种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损伤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肾间质病变。疾病状态时在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活化、增殖,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进入肾间质,加重肾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除了发生坏死或凋亡外,还可能发生表型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进入间质,直接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损伤后的反应是加重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慢性肾脏持续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对肾小管上皮细胞(RTC)的致病作用。方法 应用HFRS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胚RTC(HFRTC),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FRTC内的HFRSV并作台盼蓝染色、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 (1)HFRSV能够直接感染培养的HFRTC;(2)从第7天起被感染的HFRTC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3)TEM观察表明HFRSV可致HFRTC的细胞膜、细胞器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晚近研究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具有减轻实验性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HGF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转分化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KC细胞分为:(1)无血清培养对照组;(2)阳性对照组(MCP-1+AAⅠ);(3)HGF组(HGF浓度为0.01,0.1,1.0,10.0ng/ml);(4)MCP-1 AAⅠ HGF组(HGF浓度0.1,1.0,10.0ng/ml)。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KC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角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α-SMA(+)的HKC细胞百分数。结果:不同浓度HGF分别作用于HKC细胞48h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该组HKC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及α-SMA抗原表达,与无血清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流式细胞术测得HGF组α-SMA表达阳性HKC细胞百分数,与无血清对照组(平均为3.1%)也无显著差异(P>0.05)。MCP-1+AAⅠ培养HKC48h后α-SMA(+)的HKC细胞平均百分数为85.6%。MCP-1+AAⅠ+HGF(0.1,1.0,10.0ng/ml)培养HKC48h后,α-SMA(+)的HKC细胞百分数分别为26.7%,2.0%,13.6%,比阳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1)HGF对正常HKC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2)HGF对某些因素诱导下发生的增强的HKC细胞转化可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多发病。我国成年人群尿石症的患病率高达6%[1],而且泌尿系结石复发率较高,10年内复发率高达30%[2],因此,了解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对于结石的治疗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草酸钙结石是最为常见的泌尿系结石[3],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5]。目前的研究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之后,其细  相似文献   

7.
铁、氧自由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铁,过渡态金属元素之一,外层轨道电子分布呈3d64s2,化学性质活泼,极易得失电子,产生高反应性氧自由基或铁氧、过铁氧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铁以血红素铁或非血红素铁等非反应态存在,但在急、慢性肾脏病变,尤其是伴发蛋白尿的临床和动物模...  相似文献   

8.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distase,ESRD)的共同途径.近年来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是肾血管及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均与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病理严重程度并不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在人类肾脏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发病率多年来居高不下,病死率仍高达50%以上。以往研究表明,ATN时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及损伤修复能力,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后,其形态及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因此,近年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理成为有关ATN研究的特点,人们期望能通过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识,为寻找对ATN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一、ATN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机理临床上ATN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缺血或中毒性肾损伤,主要累及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线体功能在尿酸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N)、尿酸0.1 mmol/L组(U1)、尿酸0.2 mmol/L组(U2)、尿酸0.4 mmol/L组(U3)、尿酸0.6 mmol/L组(U4)。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计算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情况;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尿酸干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变化。尿酸干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尿酸干预组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U2、U3、U4之间,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逐渐下降(P0.05)。尿酸干预组活性氧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尿酸浓度的增加活性氧的水平逐渐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与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活性氧的生成显著正相关(r=0.964,r=0.932,P0.01)。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了尿酸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过程,为尿酸性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自噬在脂质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脂质聚集中的作用。方法将HK-2细胞培养后,分为4组:0μg/ml组(A组)、20μg/ml组(B组)、50μg/ml组(C组)、100μg/ml组(D组)。分别用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24 h,用油红O法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自噬体形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C3-GFP融合蛋白示踪自噬形成,Wester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蛋白。结果①油红O显示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LDL随浓度增高刺激细胞内脂质增多;②电镜显示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自噬泡,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自噬泡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自噬泡急剧减少;③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LC3-GFP染色阳性,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LC3-GFP染色阳性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LC3-GFP染色阳性急剧减少;④正常HK-2细胞内存在少量的LC3-Ⅰ和LC3-Ⅱ,但以LC3-Ⅰ为主,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LC3-Ⅰ和LC3-Ⅱ均增加,但LC3-Ⅱ增加更明显,50μg/ml LDL组LC3-Ⅰ是0μg/ml LDL组的2倍,LC3-Ⅱ表达是0μg/ml的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C3-Ⅱ/LC3-Ⅰ比值逐渐增高,分别为0.41,0.8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DL达到100μg/ml后LC3-Ⅰ和LC3-Ⅱ均急剧减少,100μg/ml LDL组LC3-Ⅰ降至与0μg/ml组LDL相同(P0.05),LC3-Ⅱ表达降至为0μg/ml LDL组的1.5倍,LC3-Ⅱ/LC3-Ⅰ比值也急剧下降至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自噬与脂质有一定关系,自噬可能参与脂质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聚集。  相似文献   

12.
病理性因素对体外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通过低血清,高糖,高白蛋白的刺激,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变化。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为对象,分别用低血清(2%小牛血清),高糖(25mmol/L),高白蛋白(1.5g/L)刺激,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检测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Ⅰ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细胞原位杂交检测I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 在低血清,高糖,高白蛋白直接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包括呈梭形改变,透射电镜下细胞表面微绒毛及细胞内线粒体明显减少,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减弱,vimentin,α-SMA,Ⅰ型胶原和TGF-β1增强,Western blot显示I型胶原表达增加,且与损伤程度正相关。原位杂交显示I型胶原基因表达增加。结论 在低血清,高糖,高白蛋白直接作用下,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发生了上皮向间叶的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13.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途径。Risdon[1]、Schainuck[2]、Striker[3]等对人类疾病中的肾脏病理性改变及试验动物肾小球损害模型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肾小球疾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率与肾小管萎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Bohle[4]等分析了大量病人的肾活检标本,又一次发现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而非小球中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肾小球疾病的GFR下降相关[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人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EMT)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雄性SD人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模型组予关木通浸膏水溶液灌胃制成CAAN模型,对照组予自来水灌胃。于第4周和第16周末分批处死人鼠,取肾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Ⅰ型胶原(Col Ⅰ)染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α-SM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双染,然后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α-SMA^+肾小管百分数、α-SMA^+PCNA^+肾小管上皮细胞(TEC)数、肾间质α-SMA^+细胞数及肾间质ColⅠ相对阳性面积均显着增加(P〈0.01),其中前二者分别与后二者呈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在模型组的肾组织中观察到部分α-SMA^+TEC失去正常形态,其相邻肾小管基底膜断裂,α-SMA^+TEC出现于裂孔中,正向间质迁移。结论:CAAN人鼠TIC再生时即可发生TIMT,而此7EMT与肾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小管间质损伤已经成为肾小球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标志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验方"慢性肾衰基本方"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所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以进一步证实并初步探讨其延缓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家兔中药灌胃3 d后制备"慢性肾衰基本方"含药兔血清,应用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处理经TGF-β1诱导活化的HK-2细胞,然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K-2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纤维连结蛋白(FN)及Ⅳ型胶原(Col-Ⅳ)水平,并进而计算单个细胞FN及Col-Ⅳ分泌水平.结果:含药兔血清呈剂量依赖方式逆转TGF-β1诱导的HK-2细胞α-SM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单个细胞FN及Col-Ⅳ的分泌.结论:"慢性肾衰基本方"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分泌而对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抗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肾间质的过度积聚与沉积,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为特征,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最终导致ECM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过度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钙超载与氧自由基机制是细胞发生损伤的两大重要分子学机制。本文以离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重金属隔为损伤因素,着重探讨了镉致肾小管损伤中钙超载及氧自由基双重损伤机制的各自作用及联系,此外,尚观察了中药三七皂甙对上述机制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当镉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孵育后,[Ca^++]i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明显升高,氧自由基清除酶活力下降,提示钙超载机制及氧自由基机制共同参与了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umb在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细胞),不同浓度TGF-β1 (0、1、5、10、15、20 μg/L)作用48 h与TGF-β1 10 μg/L作用不同时间(0、24、48、72 h)后,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NRK52E细胞内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Numb 的表达。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Numb表达,Western印迹观察改变Numb水平对E-cadherin、α-SMA蛋白水平的影响。 结果 TGF-β1以剂量及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NRK52E细胞E-cadherin 蛋白表达下调,α-SMA 蛋白表达增高。Numb蛋白的表达随TGF-β1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在5、10、15和20 μg/L时分别为0 μg/L时的1.33倍(P = 0.024)、1.39倍(P = 0.035)、1.45倍(P = 0.025)和1.51倍(P = 0.000)。而Numb蛋白和mRNA的表达亦随TGF-β1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作用24 h、48 h、72 h,Numb蛋白分别为0 h的1.48倍(P = 0.046)、1.54倍(P = 0.011)、1.79倍(P = 0.028),Numb mRNA分别为0 h的1.56倍(P = 0.012)、1.82倍(P = 0.008)、1.82倍(P = 0.002);同时Numb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大量聚集在胞质中。下调Numb表达可以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表达上调(为Numb表达正常时的18.1%,P = 0.004)、E-cadherin表达下调(为Numb表达正常时的2.19倍,P = 0.004)。 结论 Numb可以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  相似文献   

20.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组织为标本,作常规Masson染色化病理检查;用天狼星红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检查胶原Ⅰ、Ⅲ表达;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蛋白(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肾间质Masson染色纤维化面积及胶原Ⅰ、Ⅲ面积,与肾小管间质α-SMA及Vim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肾小管CK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变过程中健存肾小管TGF-β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而这细胞转分化很可能与其自身高表达TGF-β1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