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旨在建立豚鼠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 2 0只豚鼠行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 ,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及形态学的变化 ,非手术耳作为对照。结果 豚鼠术后 1d出现自发性眼震 ,正弦摆动刺激单侧眼震反应消失 ,侧别与术侧一致 ,术后 30d左相与右相眼震反应对称。术前微量冰水灌注 ,两耳均能引出眼震 ,术后 30d做冰水实验结果为术耳未能引出眼震 ,非术耳出现正常的眼震反应。术后ABR阈值有轻度升高 ,DPOAE反应幅度无明显改变。 8只动物病理切片证实三个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Corti器和壶腹嵴结构正常。结论 表明三个半规管阻塞动物模型成功 ,提示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可望成为治疗难治性外周性眩晕的安全有效、操作相对容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临床应用氨基甙类药物治疗Meniere病的途径和可行性,对豚鼠正常耳和人工造成膜迷路积水耳行外半规管开窗放置硫酸链霉素后的内耳功能和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开窗放药后正常耳耳蜗电图(ECochG)动作电位(AP)阈值无变化,积水耳AP阈值升高,正常耳和积水耳冰水试验眼震消失。光镜下正常耳给药后三个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前庭上皮严重受损,耳蜗毛细胞正常;积水耳用药后前庭上皮受损更重,部分变性、萎  相似文献   

3.
三个半规管阻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旨在建立豚鼠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20只豚鼠行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形态学的变化,非手术耳作对照。结果 豚鼠术后1d出现自发性眼震,正弦摆动刺激单侧眼震反应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行三个半规管阻塞术中ABR反应阈值的动态变化。方法:健康白色纯种豚鼠10只,分别于术前、打开听泡、开放与阻塞各个半规管后测ABR阈值。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结束后,ABR阈值平均升高6.82dB。各个半规管开窗前后ABR阈值上升较明显,而阻塞前后ABR阈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半规管阻塞术中的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淋巴的流失,迷路受刺激并非造成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后半规管阻塞前后豚鼠前庭及耳蜗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机械性后半规管阻塞前后豚鼠前庭和耳蜗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20只豚鼠建立单侧后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等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第3天豚鼠正弦摆动刺激术侧眼震反应,明显减术,术后第5天起双侧眼震恢复正常。术后早期ABR阈值一度升高,第5天达高峰,ABR阈值平均升高4.5dB。DPOAE反应幅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后半规管阻塞能选择性地消除后半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对比分析不同阻塞方法对眩晕的控制及听力保留率,为梅尼埃病的个体化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328例行半规管阻塞术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标准,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为单侧梅尼埃病,行规范化药物保守治疗至少1年以上,但眩晕仍反复发作。其中三个半规管阻塞术302例,两个半规管阻塞术21例,包括水平半规管联合后半规管阻塞15例,水平半规管联合上半规管阻塞6例;一个半规管阻塞术5例,均为水平半规管阻塞。采用纯音测听、前庭双温试验和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c VEMP)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评估,通过内耳MRI膜迷路水成像观察阻塞术后膜迷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8.0%(296/302),A级81.8%(247/302),B级16.2%(49/302),听力保留率70.2%(212/302);两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5.7%(18/21),A级61.9%(13/21),B级23.8%(5/21),听力保留率76.2%(16/21);一个半规管阻塞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60.0%(3/5),A级40.0%(2/5),B级20.0%(1/5),听力保留率80.0%(4/5)。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高于两个半规管阻塞或一个半规管阻塞术(P<0.05)。听力保留率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规管阻塞术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伴内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0例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伴内耳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有两种手术方法:一种为后鼓室探查、镫骨底板切除后行前庭窗填塞术;另一种是经乳突面隐窝径路探查后鼓室、水平半规管开窗(迷路开窗)后行前庭池填塞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患耳听力完全丧失,10例均...  相似文献   

9.
半规管阻塞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间半规管阻塞技术临床应用的资料,其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2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1例,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1例,男1例,女3例,年龄39-58岁。梅尼埃病患者行三半规管阻塞及内淋巴乳突腔分流术,位置性眩晕患者行相应的半规管阻塞术。结果位置性眩晕患者术后随访1.5-7年,全部患者位置性眩晕得到解除,术后纯音测听、中耳功能分析、听觉脑干电反应测试、耳声发射等听觉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耳蜗功能与术前完全一致,水平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消除了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后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后以水平半规管为代表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患者术后随访2年,眩晕得到完全控制。结论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有效控制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半规管阻塞对患者耳蜗功能及所阻塞半规管以外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功能没有影响,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望成为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现代外科学对手术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微波技术对 2 0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 ,观察术前、术后豚鼠眼震电图 (ENG) ,听性脑干反应 (ABR)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 1天豚鼠正弦摆动刺激时术侧眼震反应减弱 ;术后第 3天双侧眼震恢复对称 ;术后 30 d冰水实验结果显示两耳能引出对称性眼震 ;术后 ABR阈值无明显改变 ;术后 6 0 d病理切片证实后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 Corti器和壶腹嵴正常。结论 :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是对后半规管阻塞术的一种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后半规和阻塞术对内耳功能与形态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15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术前,术后测定CAP阈值和ENG。并作常规火棉胶连续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内耳形态变化。结果显示;CAP阈值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眼震持续时间,术后1周明显缩短,术后8周接近术前。术后1周,光镜下见耳蜗度圈前庭膜向蜗管内膨隆,其余结构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半规管阻塞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间半规管阳塞技术临床应用的资料,其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2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l例,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1例,男l例,女3例,年龄39~58岁。梅尼埃病患者行三半规管阻塞及内淋巴乳突腔分流术,位置性眩晕患者行相应的半规管阻塞术。结果 位置性眩晕患者术后随访1.5~7年,全部患者位置性眩晕得到解除,术后纯音测听、中耳功能分析、听觉脑干电反应测试、耳声发射等听觉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耳蜗功能与术前完全一致,水平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消除了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后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后以水平半规管为代表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患者术后随访2年,眩晕得到完全控制。结论 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有效控制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半规管阻塞对患者耳蜗功能及所阻塞半规管以外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功能没有影响,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望成为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现代外科学对手术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后在内耳细胞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后,不同时间庆大霉素在前庭和耳蜗中的分布。方法 将庆大霉素同德州红连接形成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后,行豚鼠鼓室内注射,注射后12h,1、2、3、4、7、14、28d处死动物,Phalloidin染色后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基底膜、椭圆囊、球囊、外半规管壶腹嵴庆大霉素分布情况,并进行荧光分布半定量分析。结果 庆大霉素自注射后12h起在内耳所有细胞均见分布,在基底膜的外毛细胞、椭圆囊、球囊、外半规管壶腹嵴的感觉细胞聚集明显,主要聚集在毛细胞顶端纤毛下方的细胞质中,支持细胞分布较少。注射后第3天庆大霉素在内耳聚集达到最高峰,并在毛细胞内聚集较长时间。结论 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是一个研究庆大霉素在内耳分布的良好的荧光探针,可用来检测庆大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聚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可伴有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反复脑膜炎发作。对于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迟发性脑脊液耳漏患儿,如何既保留耳蜗电极,又修复脑脊液耳漏,是耳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本文报告一例伴内耳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在保留电极的前提下经水平半规管开窗后前庭池填塞术修补脑脊液耳漏,术后随访1年,未见脑膜炎及脑脊液耳漏复发。  相似文献   

15.
半规管手术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由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内耳解剖和生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上应用半规管手术治疗内耳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就半规管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介。1 半规管手术的实验依据Hara等 (1 993 )报道 ,在迷路外淋巴间隙中存在迷路界膜 (membranelimitaus) ,界膜将迷路分隔为上部 (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 )和下部 (球囊和耳蜗 )。它在迷路上、下部之间起着屏障作用 ,限制上、下部外淋巴液中的物质相互弥散。由于界膜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迷路上部给药而不影响下部 ,反之亦然。在膜性半规管周围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对半规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对半规管病变的认识。方法:对怀疑上半规管裂缺的患者3例(6耳),突发性聋患者30例(6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0例(60耳)及同期进行体检无耳部疾患的患者20例(40耳)行HRCT扫描,对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组,观察正常耳各半规管的形态并与病变组相比较。结果:各半规管均表现为不同倾斜度的C形,正常耳上半规管全程斜矢状位表现为"∩",前端与前庭相通,后端与后半规管上半部形成总脚并与前庭相通;外半规管全程轴位呈""形,前后脚与前庭相通;后半规管全程斜矢状位表现为""形,下端与前庭相通,上端与上半规管形成总脚与前庭相通。半规管管腔平滑,骨质无缺损。发现上半规管裂1耳;突发性聋组前庭导水管与上半规管相通1耳,与后半规管相通2耳;感音神经性聋上半规管闭塞1耳,外半规管闭塞2耳,外半规管骨质不完整2耳,上半规管粗短2耳、外半规管与前庭融合4耳、后半规管短小2耳。结论:HRCT扫面多平面重组能全程观察各半规管,对诊断半规管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例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术的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听觉过敏为主诉,术前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特征.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法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随访10个月,听力学检查恢复正常,听觉过敏基本消失.结论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相较于常规的经中颅窝径路,经乳突径路的上半规管裂手术治疗方法更简单、安全、省时,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对15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术前、术后测定CAP阈值和ENG,并作常规火棉胶连续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内耳形态变化。结果显示:CAP阈值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震持续时间,术后1周明显缩短(P<0.01),术后8周接近术前(P>0.05)。术后1周,光镜下见耳蜗底圈前庭膜向蜗管内膨隆,其余结构无明显异常;电镜观察见椭圆囊、壶腹峙毛细胞个别线粒体肿胀,耳蜗毛细胞正常。术后8周组内耳各结构正常。初步表明该手术对内耳功能与结构无永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建立测定前庭血流的方法学是研究前庭微循环的关键。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10只豚鼠的后半规管壶腹嵴血流。结果:耳蜗血流为318.39±91.66mV,后半规管壶腹嵴血流为194.00±45.26mV,在测定过程中血压稳定在9.99~10.27kPa。前庭和耳蜗血流分别占内耳血流的37.86%和62.14%,前庭血流约为耳蜗血流的二分之一。可以认为,后半规管壶腹嵴血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前庭血流变化。激光多普勒具有连续、动态、实时、直接观察、且能重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100年以前人们就知道某些病理情况下,强声或压力传至内耳可诱发前庭症状。Minor等首次报告上半规管骨裂可产生一组综合症状,包括由声音和(或)压力导致眩晕的前庭症状及骨导听觉过敏与传导性聋而声反射正常的听力障碍,部分作者称之为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本文称之为上半规管骨裂(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ony dehiscence,SSCD),为一种新揭示的内耳疾病实体。笔者就此病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