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开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32例(34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开术。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晶状体后囊中央均形成直径3.5~4mm的圆形透明区,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术的成功率为100%;术中前房稳定,人工晶状体无损伤。术后能配合视力检查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恢复至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前的最佳水平;随访期间无切口渗漏、角膜水肿、瞳孔区玻璃体疝、人工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高眼压或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再次浑浊等并发症。结论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观察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刺开法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51例161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采用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刺开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分阶段随访观察6mo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161眼术后早期即可获得稳定的视力恢复,无1眼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后囊膜切开术有着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的优点,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可行的后发性白内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后发性白内障即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目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术后 3~ 5年约 10 %~ 5 0 % [1] 的患者因晶状体后囊膜混浊需再次进行治疗。因此 ,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已成为彻底解决白内障盲的重要问题。我院自 1996年以来 ,采用超声乳化仪配备的前部玻璃体切除器行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收集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在我院因后发性白内障行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患者 83例 (10 1只眼 ) ,男 5 1例 (6 5只眼 ) ,女 32例 (36只眼 …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脱离是白内障摘除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我院收治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 5例 5只眼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资料报告如下。后房型人工晶体视网膜脱离眼 5例 5只眼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6~ 81岁 ,平均 65 4岁。 5只眼中全部为老年性白内障 ,(其中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2只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 1支眼 )术中后囊破裂者 2只眼。 5只眼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 1期植入 ,其中 1例下襻位于囊袋外 ,与虹膜粘连 ,并穿过悬韧带位于睫状沟后。人工晶体植入后发生视…  相似文献   

5.
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材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材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6只科研兔 (体重 2 .5~ 4kg ,由大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共 1 2只眼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6只眼。麻醉后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 ,并分别植入相同设计的PM MA及硅胶人工晶状体。术后 6个月 ,取出晶状体后囊 ,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 ,用医用多功能图像分析软件对晶状体后囊表面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i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 NA)进行定量检测 ,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植入硅胶人工晶状体组PCNA平均值为 8.50± 1 .6 4,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组PCNA平均值为 6 .1 7± 1 .4 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有关 ,硅胶人工晶状体较PMMA人工晶状体更能显著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 我院眼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26例(26只眼)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常规检查其裂孔部位、后囊膜,以及眼底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情况.根据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以及裂孔部位,是否找到裂孔以及裂孔部位决定手术方式.结果 总手术成功率100%.1次手术复位18只眼,2次8只眼,外路手术16只眼,1次成功复位12只眼,其余4只眼经2次内路手术成功复位.内路手术10只眼,1次成功6只眼,2次4只眼.结论 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裂孔位置以及PVR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后囊膜划开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34眼)因后发性白内障在行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24mo。结果:术中34眼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成功,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占59%(20/34),术后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视轴混浊,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仅出现短期的炎症反应。结论: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办法,但手术要求有较高的显微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6例(26只眼)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进行超声截囊仪进行后囊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后囊嵌顿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结果 26只眼后发性白内障切除和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复位成功,术后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视轴混浊,人工晶状体位置无偏离,位置稳定,仅出现短期的炎症反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再次混浊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儿童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后发性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复位是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无晶状体状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ARD和PPRD患者798例805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检查。805只眼中,ARD 321只眼,PPRD 484只眼,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6。主要根据患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和视网膜裂孔情况对患者采取巩膜外手术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巩膜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将805只眼分成1995~1999年和2000~2007年两组,前者243只眼,后者562只眼。手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以视网膜解剖复位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每次随访都采用手术前同样方法进行检查,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采用Mantel-Haenszel 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组中PPRD的构成比例,手术前患眼的视力、眼部病变、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和手术后视力等差异。结果 805只眼中,晶状体摘除至视网膜脱离发病的平均时间间隔为:PPRD眼15.4个月,ARD眼39.1个月。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9%。只作巩膜外手术眼复位率93.5%,玻璃体手术眼复位率97.2%。805只眼中,手术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11.9%,与手术前相比提高2行以上者67.3%。PPRD与ARD比较,症状发生早,全玻璃体后脱离比例高,PVR更严重,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泛,手术前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低,解剖复位率略低。2000~2007年组患者中,PPRD比例、采用玻璃体手术比例、总体复位率、最后一次随访时较佳视力比例均高于1995~1999年组。结论 ARD和PPRD眼内病变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正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对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28例36眼儿童白内障患者进行常规白内障抽吸术,然后于视区中央作一约6mm直径的垂直椭圆型后囊膜剪除,再通过此椭圆型缺损区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植入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术后随访,密切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平均为24±6.31mo。结果:27例35眼均成功采用白内障抽吸联合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术中术后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无玻璃体脱出,视区透明,人工晶状体表面及玻璃体前界膜均无混浊。结论: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抽吸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且对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膜混浊切开对人工晶状体(IOL)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对57例(6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激光前后应用NidekOPDScanⅠ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仪测量瞳孔直径为5.0mm时IOL眼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均方根值(RMS),比较Nd:YAG激光前后波前像差的变化。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采用环形切开向后翻转法,切开后囊膜瓣直径为5.0mm。结果激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术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的RMS分别为1.849±0.763、0.605±0.247、0.238±0.146、0.166±0.112及0.322±0.132,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混浊切开直径5.0mm可以明显降低IOL眼的波前像差,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前囊膜夹持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  陈桂文  曹晟玮  梁诚之 《眼科》1999,8(2):80-81
目的:探讨一种不用后囊膜作依托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改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8例(8只眼)因外伤、手术误伤及手术切除引起后囊膜有较大破孔、难以依托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病例采用前囊膜夹持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矫正视力≥05者6只眼,占75%。无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结论:前囊膜夹持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简便安全,既有利于人工晶体的固定,又有利于阻止后发白内障的形成,适用于晶体前囊膜存在、后囊膜有较大破孔的病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时后房型人工晶体前囊夹持固定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中后囊不完整时的人工晶体前囊夹持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对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的64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前囊夹持固定术。结果:64眼均获得满意的人工晶体前囊夹持固定,没有一例发生人工晶体从前囊环上脱落。随访1-54个月,62眼恢复到0.5以上的视力,1.0以上者40眼。未发现其他与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果:完整的前囊环行切开口是后囊不完整时夹持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最佳位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Wang J  Fu J  Wang NL  Kang HJ  Yang W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07-8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幅度。方法对75例(94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1CU型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术眼的主观屈光状态、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30cm处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30cm处最佳矫正近视力、主观调节幅度(分别采用主观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测量)。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裸眼近视力≥Jr5者分别占81.9%(77/94)、85.1%(80/94)及84.0%(79/94);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Jr5者分别占78.7%(74/94)、79.8%(75/94)及74.5%(70/94)。采用主观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检查调节幅度,术后1周分别为(1.96±0.63)D(0.75~4.50D)和(1.74±0.59)D(0.75~4.50D),术后1个月分别为(1.89±0.54)D(0.75~3.25D)和(1.68±0.47)D(0.75~3.25D),术后3个月分别为(1.77±0.53)D(0.75~2.75D)和(1.66±0.50)D(0.75~2.75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2种方法测量的主观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和调节幅度之间为正相关(P=0.00)。结论早期观察结果显示1CU型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在具有较好远视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视近能力。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晶状体囊袋内旋转切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eng M  Zheng Y  Lin A  Chen Y  Li P  Li Y  Qu C  Zhu Y  Guan Y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34-336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中囊袋内旋转切削晶状体核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不同硬度晶状体核白内障患者169例(215只眼)行连续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以晶状体核囊袋内旋转切削方法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要超声乳化旋转转切削平均周数:2~4周;平均超声能量及时间:Ⅱ级晶状体核6.2%,9s;Ⅲ级晶状体核20.9%,73s;Ⅳ级晶状体核30.7%,134s。术后第7天角膜内眼细胞  相似文献   

16.
张虹  江春光  龚永祥  尚崇学 《眼科》1999,8(4):199-200
为了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弱视和斜视,自1994 年1 月至1997 年6 月,对40 例(48 只眼)2 ~14 岁患儿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葡萄膜炎( 具体表现瞳孔区有灰色纤维素膜) ,经过治疗获得满意的视力。出院时48 只眼中有18 只先天性白内障眼术后视力0-2 ~0-6 ,26 只外伤性白内障眼术后视力0-4 ~0-8 ,4 只眼检查视力不合作。出院后追踪观察视力3 个月至2 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技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He S  Li Z  Wang W  Liu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6-98
目的探讨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囊前旋转切削技术对50只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使用中等能量和高负压吸引。结果50只眼中,46只眼成功完成旋转切削,未成功者与浅前房及水分离不充分等有关。结论本结果提示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技术可适用于不同硬度核的白内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Hong R  Wu H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3-9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的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184例(200只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者29例(29只眼)行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10例囊袋内植入,19例睫状沟植入。术后3个月随访,裸眼视力1.0以上者17例(58.62%),0.5~0.9者10例(34.48%);矫正视力1.0以上者22例(75.86%),0.5~0.9者5例(17.24%)。本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瞳孔缘虹膜咬伤,前段玻璃体炎症等。结论对于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患者,适当利用残留的前、后囊作为支撑,清除前段玻璃体,仍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9.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儿童白内障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Yao Z  Xie L  Huang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88-490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中采用撕除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技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 (37只眼 )儿童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前后联合撕囊、前段玻璃体皮质切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 ,其中先天性白内障 2 7只眼 ,外伤性白内障 10只眼。术后随访 3~ 15个月 ,平均 10个月。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视力及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 0 1,16只眼 (5 9 3% )矫正视力≥ 0 5 ;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 0 3,8只眼 (80 % )矫正视力≥ 0 5。术后 1周 ,1个月和 3个月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 (1 18± 0 6 5 )、(0 6 7± 0 5 9)及 (0 6 0± 0 39)D。术后 1个月时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趋于稳定。随诊中有 5只眼 (13 5 % )出现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混浊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中撕除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治疗儿童白内障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 ,炎性反应轻 ,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