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病、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的9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合并每月1次的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照组(46例)在抗抑郁药治疗上,每月进行1次门诊复诊.观察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复发率.结果 2年末,研究组患者的内控水平[(14.68±4.72)分]、健康行为[(12.38±2.77)分]、生活满意度[(13.28±3.6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7±3.00)分,(9.11±2.43)分,(10.32±3.14)分](P<0.01);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20.83%)显著低于对照组(41.30%)(P<0.01).结论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可改善其适应不良行为,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满意度,从而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 使用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9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9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验并进行对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控制圈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研究组个人实力量表分、人际控制量表分[分别为(37.47±13.66)分和(38.65±13.39)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39±12.84)分和(45.90±11.2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社会政治控制量表分2组[分别为(39.01±10.28)分和(39.12±9.50)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除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外[分别为(2.66±0.49)分,(2.79±0.55)分,(2.55±0.39)分和(2.17±0.58)分,(2.17±0.49)分,(1.75±0.5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其他因子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研究组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的因子Ⅰ与人际控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7,P<0.05),而母亲的因子Ⅰ与个人实力(r=0.21,P<0.05)及人际控制(r=0.23,P<0.05)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子Ⅱ与个人实力(r=-0.24,P<0.05)、人际控制(r=-0.22,P< 0.05),因子Ⅲ与个人实力(r=-0.26,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心理控制源的异常,这种异常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ing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with first-onse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Methods Patients with first-onset MDD (n= 98) and controls (n=98) were investigated by Sphere of Control Questionaire and EMBU,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correlatively.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individual strength scale ( 37.47±13.66) and the relations with people scale ( 38.65±13.19 )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 than the controls [(45.39± 12.84) and (45.90±11.20 ) each], while the scores of social-political management (39.01±10.28) were not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than the controls' (39.12±9.50). The scores of patients' p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factor(2.66±0.49) , maternal excessive protection/interference (2.79±0.55 ) and rejection/denial fac-tor(2.55±0.39) of EMBU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than controls' [(2.17±0.58),(2.17±0.49) and( 1.75±0.51 ) each]. The scores of patients' paternal affection/understanding factor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ive with patients' scores of relations with people (r=0.27, P<0.05), maternal affection/under-standing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ive with patients' scores of individual strength (r=0.21, P <0.05) and relations with people(r=0.23, P<0.05 ) , while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excessive protection and individual strength (r=-0.24, P<0.05 ) and relations with people (r=-0.22, P<0.05), maternal rejec-tion/denial and individual strength (r=-0.26, P<0.05)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ive. Conclusion Adolescents with MDD have abnormal locus of control,which might be correlative with their parent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荣康  袁茵  卢莲  周游 《四川医学》2011,32(11):1817-1819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特点,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Scale)对3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有势力他人和机遇显著高于常模;抑郁症患者以不成熟和混合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成熟应付方式;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抑郁呈显著相关;内控性和成熟应付对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结论抑郁症患者属于外控性,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解决问题,这与其抑郁水平有密切联系,心理治疗应在充分考虑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帮助抑郁症患者调整不恰当的应付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其家属心理控制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各方面压力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重性抑郁障碍的总时点患病率为4.3%和3.7%~4.9%[1],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自杀,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正>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疾病。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2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药物治疗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疗效,但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及昂贵的费用大大的减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美国费城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精神疗法  相似文献   

7.
刘宾香 《安徽医学》2012,33(8):1080-108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以集中授课和一对一指导为主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教育前后评估患者心理行为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不良的心理行为明显改善(P0.01)。结论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患者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方面的一些误区和盲区,从而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行为,正确对待疾病,提高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8.
拖延作为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中十分普遍,拖延行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经常拖延的人与他人相比,更易患免疫系统的疾病,如感冒;拖延的学生与不拖延的学生相比,不仅学习成绩更低,而且躯体症状也更多[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使其以健康行为取代危险行为,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耐受性。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改变。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后完全从医行为、采纳健康行为明显提高,不完全从医行为及危险行为明显降低。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行为干预,有利于治疗护理的进行和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高洁 《中国伤残医学》2014,(11):230-23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7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4周后和干预8周后实验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P&lt;0.01)。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72-175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症健康行为和自我效能的情况,并分析影响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 年1~3 月北京市朝阳区两个社区的109 名60 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应用含预防骨质疏松症健康行为信息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预防骨质疏松症相关性健康行为方面,49.54%的老年人补充钙剂,53.21%的老年人运动量合理,28.44%的老年人服用维生素;(2)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总自我效能得分为(69.10±19.36)分,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的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运动和摄钙行为不足,自我效能有待提高,应加强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普及及行为方式干预,促使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同时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给予其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并针对不同职业的老年人分别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深圳市社区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程度和健康饮食现状,为制定社区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随机数字法抽取下沙社区15岁以上常住和暂住居民856人,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籍居民在部分营养知识内容的知晓率有显著差异;社区的男性人群在“不吃肥肉”等健康饮食行为人数较女性有显著差异(P〈0.05);社区的暂住人群在“不吃油炸食品”等健康饮食行为发生率比常住人群显著要低(P〈0.05)。结论社区居民总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暂住人群的健康饮食行为加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氟西汀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氟西汀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63例乳腺癌伴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 8周的氟西汀治疗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价氟西汀对抑郁、焦虑的疗效 ,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价氟西汀治疗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比入组时明显降低 (P <0 .0 1) ,有效率分别为 65 %和5 2 % ;无明显副反应。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氟西汀能明显改善乳腺癌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 ,起效时间为 2~ 4周 ;氟西汀治疗乳腺癌伴抑郁症状安全性较好 ,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基于心理授权理论下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对乳腺癌患者自护能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基于心理授权理论下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护能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心理弹性评分、负性情绪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社交自尊水平评分。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心理弹性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自尊水平评分分别高于护理前,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A、HADS-D)评分分别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心理弹性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自尊水平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应用心理授权理论下健康行为互动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缓解负性情绪,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北京市某社区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150例)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两组的生活方式,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在坚持服药(65.3%)、心理健康(57.3%)、合理膳食(55.3%)、规律运动(36.0%)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34.0%、33.3%、28.0%、15.3%)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白天收缩压[(124.55±13.73)mm Hg]、脉压差[(39.45±7.71)mm Hg]以及夜间的收缩压[(119.22±17.42)mmHg]、舒张压[(77.62±10.39)mm Hg]均低于对照组[(133.36± 16.09)、(43.63±10.42)、(126.48±17.17)、(83.81±12.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SF-36量表身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精神健康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对控制血压波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人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2例)及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3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4、6、8周末及随访1年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人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1年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依从性好。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疗效确切,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对 12 2例老年抑郁症疗效进行评定 ,分析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12 2例的老年抑郁症疗效差者占 3 2 .8% ,疗效好者 67.2 % ;经单因素分析 ,两组间在以下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病前适应状况差、病前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发病年龄早、发病次数多、病程长、双相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伴有躯体疾病、既往自杀史、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形式、既往治疗不当、治疗依从性差、脑电图异常等。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 :治疗依从性差、合并精神病性症状、既往治疗不恰当、双相抑郁和社会支持差。结论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预后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全面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抑郁症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并评估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抑郁症家属和健康对照者各100名,并将家属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家属对照组,心理干预组接受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包括健康问卷12项(CHQ-12)、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结果 抑郁症家属CHQ≥4分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x2=4.39,P<0.05),TAS-20[(52.36±10.71)分;(47.59±10.06)分;t=3.25,P<0.01]、CHQ-12[(2.97±2.41)分;(2.01±1.95)分;t=3.10,P<0.01]、LSIA[(12.34±3.94)分;(14.89±3.99)分;t=4.54,P<0.01]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抑郁症家属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总病程及HAMD评分、其自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述情障碍及应对方式(P<0.05).心理干预组消极应对(NC)、CHQ-12和LSIA评分第3月末较入组时有显著改善(P<0.01),而家属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较差,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孤立行为特点及对COPD疾病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9例稳定期COPD患者施测,与90例健康人对照,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孤立行为[COPD组(9.90±3.97)分,对照组(6.15±5.22)分,F=82.539,P<0.01]和社交孤立行为[COPD组(8.00±3.53)分,对照组(4.31±2.46)分,F=73.540,P<0.01].以情绪孤立行为为主,情绪孤立行为以中度孤立占主导,社交孤立行为以一般占主导,情绪孤立行为(r=0.399,t=3.476,P<0.01)和社交孤立行为(r=0.372,t=3.154,P<0.01)均与抑郁显著相关.结论 COPD患者精神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的情绪、社交孤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