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凤偏瘫痉挛状态6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偏瘫患者存在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笔者2004—12-2006—12月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志英  王秋云 《河北中医》2009,31(9):1361-1362
随着中风病的日益增多,中风后偏瘫的针灸科门诊量亦日益增多,其中痉挛期最多见,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10—2007-10,我们应用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55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230038)郭泽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230061)汪润生[关键词]中风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痉挛优势侧刺灸法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治疗中风偏瘫之难点。因为当明显的痉挛出现时约在发病后3周,痉...  相似文献   

4.
从重阳气,倡阳气虚衰,湿邪瘀阻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病机关键;阳根结,禀本病标取,根病治结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治疗法则;勤实践,善科研,创项腹针法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针法3个方面探析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总结及临证心得,并列举典型验案阐述导师张智龙教授的学术观点及处方施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佟飞  刘冰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2,34(12):1878-1880
偏瘫痉挛状态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严重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中风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加强预防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的治疗中,中风早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李思 《陕西中医》2010,31(9):1197-1198
目的:总结张智龙教授理论结合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病机、基本大法、针药并用的治疗原则及临床应用举例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以中医学理论作指导,"项腹针"和"四法四方"相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分级疗效、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经舒筋胶囊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35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对照组)与中药康复组(治疗组),1个月为1疗程,3疗程后,根据各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表(FMA)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对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经舒筋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1取穴方法1.1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温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小六合针法,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在Ashworth量表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六合针法在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上优于醒脑开窍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西医诊疗手法对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诊疗,探求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和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另进行逆推足三阴经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推足三阴经有助于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测试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评定其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的51.3%。结论:艾灸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勇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8-39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患因偏瘫出现肌肉痉挛后误治、失治,可使肢体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而致残。笔运用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能明显减少致残率,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针刺夹脊穴治疗早期中风偏瘫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平衡补泻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手法。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ADL评定表评分,观察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肌张力下降优于对照组,改良氏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通过降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