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针断续波刺激面神经瘫痪肌群与其针灸疗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针断续波刺激面神经瘫痪肌群与其针灸疗效关系初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350003)杨广印福建省立医院(350001)李来兴陈麟电针断续波常用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但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当电针断续波作用于面部瘫痪肌群上,可以引起相应的肌群产生节律性收...  相似文献   

2.
电针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复视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展神经麻痹性复视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穴取球后、瞳子髎、丝竹空、太阳等;对照组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口服,肌生注射液肌肉注射和三磷酸腺苷、乙酰辅酶A、细胞色素C静脉滴注,并采用遮盖单眼法.两组治疗前及40天后测定眼球运动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5%,优于对照组的77.8%(P<0.05).结论: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复视疗效确切,并优于常规用维生素和能量合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3.
电针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呃逆即膈肌痉挛,多由急性脑血管病手术后,或因受寒、过食宿食或受惊吓引起,中医称为“哕逆”。从2006年5月-2008年6月,笔者用电针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又称心境恶劣障碍 ,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 ,常伴有焦虑 ,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患者有治疗要求 ,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本病常有心理社会因素的诱发 ,我科从 2 0 0 1年~2 0 0 3年用电针治疗此患者 4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女 3例 ,男 1例 ,年龄 30~ 5 0岁 ,服用抗焦虑药效果不明显 ,特来我科治疗。2 治疗方法2 .1 电针治疗 :患者平躺于床上 ,取穴印堂 ,百会 ,接电针调频为疏密波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止 ,行针 1小时 ,每日 1次 ,10次…  相似文献   

5.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过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比较正确地掌握刺激参数的代替手法。但常因电针操作方法的不同而各异,就是同一种疾病,同一个穴...  相似文献   

6.
王军齐  姚军  戴玉勤 《河北中医》2008,30(11):1162-116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越来越多,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2004-09-2007-12,我们采用中药配合电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电针治疗头痛20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夫  李兰敏 《中医杂志》1993,34(10):602-602
1987~1992年,我们用电针治疗头痛202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2例中,男性112例,女性9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8岁,以20~ ~42岁最多,有97  相似文献   

8.
电针治疗颈椎病1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报道治疗本病方法诸多,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7例中,男75例,女92例;北京地区90例,德国66例,荷兰11例;均系门诊患  相似文献   

9.
电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顽固性幻听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Wang XL  Fang JL  Zhou KH  Wang Y  Ho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ao T  Liu BY  Zhu B 《中国针灸》2011,31(10):905-909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 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 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 36 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 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 36 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 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 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元 《中国针灸》2009,29(11):893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医生用针体在经穴内调气的过程,调气必须在明辨经络和经穴状态的前提下实施,而只有通过针下气的细微变化方能感知经络经穴的虚实寒热等机能状态.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体现在催气、得气、守气、辨气和调气几方面.本文将这一核心操作过程系统化,并根据临床实际重新阐明了得气的意义和辨气的方法,为正确理解针刺操作的真正含义和切实掌握针刺操作的核心内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感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针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医者的感受和患者的感受两方面列出针感的表面形式,并分析各种针感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针感均代表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不论出现何种针感,均表示已得气;只要有针感,便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经脉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廉士  李学智 《中国针灸》2004,24(9):631-633
目的:探讨感应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代文、史、哲文献,摘录出有关感应的论述,将其与中医典籍中的经脉现象对照分析.结果:感应现象同样存在于人体经脉中,经脉与自然界之间、上下经脉之间、左右经脉之间、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传导、特定穴的治疗作用都是感应的表现.感应是由"气"和"数"所产生一种趋同性或互补性运动.结论:经脉现象可以用感应学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腧穴和非腧穴针刺效应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建春  于涛  韩景献 《中国针灸》2002,22(11):10-18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针刺腧穴和非腧穴效应的差异。方法:选取健康、雄性7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SAM-P/10)。随机分为非针刺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DDRT-PCR技术,展示三组脑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腧穴可引起某些基因表达的增强,而非穴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观察到针刺非穴可以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结论:腧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临床上应准取穴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6.
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的可信性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芳  俞昌德 《中国针灸》2004,24(7):507-509
目的:寻找理想的安慰对照针灸方法.方法:11位健康志愿者,随机接受6种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简称安慰针法)及2种标准针法(即常规针法),每次针后,测量针感值(VAS Scale)及做真假针法判断.结果:6种安慰针法与2种标准针法针感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真假针法判别在初次接受针刺者及曾有针灸经历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慰针法针感(感觉)不同于标准针法,安慰针法可能失败于曾有针灸经历人士.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 《中国针灸》2003,23(2):95-96
目的:探讨医患效应在针刺临床中的作用。方法: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效应,针刺得气诸方面揭示医者与患者间的作用。结果:医患效应在针刺过程诸方面均有体现,且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结论: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07,27(5):383-386
目的:探讨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之间的联系。方法:检索古代文、史、哲和当代人文社科文献,从中摘录出与感应、治神相关的内容,并与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神、针刺守神的论述进行对照、分析、考释,研究其中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感应是治神和守神的理论基础,治神是针前的一种特殊训练,而针刺守神是凭借医患之间的感应联系并由医生主动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结论:针刺守神体现了中医崇尚生命的体验,注重生命的交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19.
郑利岩  陈颖  曹震 《针刺研究》2006,31(4):216-218,222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乌头碱模型组、乌头碱加针刺穴位组、乌头碱加针刺非经非穴组。电针刺激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3 mA,针刺10 min。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中刺激性G蛋白基因表达(G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时大鼠心率显著增快,Gs mRNA增高(P<0.01);针刺“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率,降低Gs mRNA(P<0.01)。结论: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德宝 《中国针灸》2001,21(8):15-23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最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