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的浓度,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7例HCC患者、41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者血清中GPC3进行测定,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0.85±0.58)μg/L;肝硬化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2.45±0.61)μg/L;健康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4±0.22)μg/L。HCC患者血清GPC3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者(H=327.000,P=0.0001),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2,P=0.429)。当以3μg/L为诊断界值时,GPC3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和85.9%。当AFP以20μg/L为诊断界值时,其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和76.2%。GPC3对HCC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FP(χ2=10.995,P=0.001)。在23例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有17例GPC3阳性,阳性率为73.9%(17/23)。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898vs0.814)。结论血清GPC3对HCC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H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否能促进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 方法通过siRNA靶向沉默GPC3在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中的表达,慢病毒介导GPC3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SK-HEP-1中过表达,用于体外细胞功能试验和建立体内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Western blotting、qPCR检测GPC3、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N-Cadherin、E-Cadherin、SNAIL、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7的表达。 结果过表达GPC3的Hep3B、HepG2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大于GPC3低表达的SMMC-7721、SK-HEP-1细胞株(P<0.05);小鼠肝脏原位癌模型显示,过表达GPC3的HCC肝脏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GPC3低表达者(P<0.05)。过表达GPC3可以降低E-Cadherin,上调N-Cadherin的表达;干扰GPC3表达后,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表达下调。GPC3过表达可显著上调MMP-2、MMP-3、MMP-7的表达(P<0.05)。 结论GPC3可通过诱导HCC发生EMT和分泌MMPs,促进HCC细胞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及其血液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甲胎蛋白(AFP)mRNA,半定量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HCC、41例癌旁组织、52例非瘤肝组织(41例远离癌灶组织与11例正常肝组织)及67例外周血的GPC3表达。结果半定量PCR显示组织与外周血细胞全部存在GPC3 mRNA表达,HCC、癌旁、非瘤肝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78.9±35.5、30.6±21.6、23.8±15.5;而AFP 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61.2±32.6、31.5±23.6、21.2±15.9。各基因在HCC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各基因在非瘤肝的相对表达量上限(x-+1.96s)为界,HCC中GPC3 mRNA和AFP mRNA的高表达分别占80.5%与63.4%;至少一个基因高表达HCC达总数的92.7%,与AFPmR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FP mRNA与HCC分级及血清AFP浓度有关,GPC3 mRNA表达与HCC分级及侵袭性有关。67例外周血GPC3 mRNA的表达量为15.9±9.0,各类组织中GPC3 mRNA表达均强于相应的外周血表达(P<0.01)。外周血GPC3mRNA表达量在HCC组、非HCC组分别为16.1±8.3、15.6±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CC转移组、HCC无转移组的表达量各为16.0±9.0、16.3±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巢式PCR显示,AFP mRNA表达比率在HCC组与非HCC组各为56.1%、2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CC转移组与无明显转移组各为80.9%、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GPC3 mRNA是潜在的HCC组织诊断指标,与AFP mRNA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外周血存在GPC3 mRNA的广泛表达,但其与HCC的转移复发无关,不能用于HCC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癌抗原125(CA125)及ɑ-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HCC未手术组患者80例,肝良性病变组患者54例,HCC手术组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原理(ELISA)检测人血清中的AFP和CA125,特异免疫膜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GGTⅡ水平。结果 HCC未手术组血清中AFP、CA125及GGTⅡ水平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手术组术后三者的血清水平均低于HCC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提高,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联合检测AFP、CA125及GGTⅡ可以提高肿瘤标志物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5(GPC5)与前列腺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04例(病例组),同时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PC5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PC5 mRNA表达。同时选取高侵袭前列腺癌PC3系细胞、低侵袭LNCaP系细胞以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PC5蛋白表达。结果 观察组GPC5 mRNA相对表达为(0.64±0.15)和GPC5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4.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PSA≥4 ng/mL、肿瘤分期为T3、Gleason评分≥8分患者GPC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4%、19.44%和21.05%,明显低于术前PSA<4 ng/mL、肿瘤分期为T2和Gleason评分<8分患者(P<0.05);GPC5蛋白阳性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9.04个月,明显高于GPC5蛋白阴性表达患者(P<0.05);PC3细胞GPC5蛋白表达为(0.083±0.024),明显低于LNcaP和RWPE-1细胞(P<0.05);LNcaP细胞GPC5蛋白表达为(0.301±0.083),明显低于RWPE-1细胞(P<0.05)。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GPC5 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根治术前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atio,LSR)与其预后的关系,为PHCC术后患者的后续治疗及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79例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GGT组(GGT值<36 U/L,n=75)和高GGT组(GGT值≥36 U/L,n=104),以及低LSR组(LSR值<1.19,n=129)和高LSR组(LSR值≥1.19,n=50),分别比较分析组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179例PHCC患者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6.59个月,高GGT组及低LSR组患者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低于正常GGT组及高LSR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 cm、TNM分期、高GGT值、低LSR值是影响P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高GGT值是行PHC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GGT值、LSR值以及TNM分期同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即高GGT值、低LSR值及肿瘤分期越晚期的患者预后更差,并且术前高GGT值、TNM分期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柏凯  梁平 《消化外科》2006,5(2):115-1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的Glypican-3(GPC-3)mRNA检测用于诊断HCC早期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9例肝炎和肝硬化、10例转移性肝癌、10例肝血管瘤患者、19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GPC-3mRNA水平。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GPC-3mRNA的检出率为62%(24/39),GPC-3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直径77%(17/22)、癌结节数目67%(19/24)、临床TNM分期76%(19/25)、门静脉癌栓90%(9/10)、远处转移100%(6/6)等临床参数密切相关。GPC-3mRNA在转移性肝癌、肝炎和肝硬化、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中均未检出。结论巢式RT—PCR检测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mRNA是一种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血道播散的可靠而又敏感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的Glypican-3(GPC-3)mRNA检测用于诊断HCC早期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9例肝炎和肝硬化、10例转移性肝癌、10例肝血管瘤患者、19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GPC-3 mRNA水平。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GPC-3 mRNA的检出率为62%(24/39),GPC-3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直径77%(17/22)、癌结节数目67%(19/24)、临床TNM分期76%(19/25)、门静脉癌栓90%(9/10)、远处转移100%(6/6)等临床参数密切相关。GPC-3 mRNA在转移性肝癌、肝炎和肝硬化、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中均未检出。结论巢式RT-PCR检测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是一种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血道播散的可靠而又敏感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I_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Ephrin-A1介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Ephrin-A1/Fc融合蛋白作用人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前后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_3K)信号分子的表达,利用LY294002特异性的阻断PI_3K/Akt信号通路后,检测细胞运动能力、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Ephrin-A1/Fc融合蛋白作用后p-Akt磷酸化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t=4.564,P<0.05),PI_3K/Akt信号通路可能为Ephrin-A1/EphA1作用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LY294002明显抑制Ephrin-A1/Fc融合蛋白对Huh7细胞中PI_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p-Akt磷酸化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phrin-A1介导肝癌细胞的运动能力及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5). 结论 PI_3K/Akt信号通路在Ephrin-A1介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侵袭性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HC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现出促癌作用。然而,PITPNC1是否在HCC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探讨PITPNC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招募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11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组织标本,并进行规律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PITPNC1蛋白的表达,分析PITPNC1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LCCLD数据库分析PITPNC1在人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包装小RNA干扰PITPNC1在高侵袭转移性HCC细胞系MHCC97H中表达,利用集落形成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ITPNC1表达与HCC生长的关系,并对皮下移植瘤行油红O染色。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TPNC1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PITPNC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7%(88/11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1.5%(2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TPNC1高表达与卫星结节(P=0.041)、血管侵犯(P<0.001)、肿瘤分化(P=0.027)、BCLC分期(P=0.009)、TNM分期(P=0.02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ITPNC1高表达HCC患者总体生存(OS)率与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1);PITPNC1表达是OS率与R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11.775,95% CI=1.462~4.082,P=0.006;HR=1.928,95% CI=1.306~4.889,P=0.004)。PITPNC1沉默后,MHCC97H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均明显抑制(均P<0.05)。油红O染色显示,PITPNC1表达下调后,皮下移植瘤的脂质积累明显减少(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ITPNC1过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活性。结论 PITPNC1是HCC新的癌基因和不良预后标志物。PITPNC1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途径而在促进HCC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33(4):475-530
2024年4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正式发布。该指南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领导下,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指导下,由全国肝癌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制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外科治疗方法及理念更新;局部消融价值的客观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焕发新生;放射治疗进一步探索优化;系统治疗的重大突破。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规范性指导文件,该指南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肝癌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将有力推动中国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提升我国该领域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于未来全球肝癌诊疗规范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microRNAlet-7a(let-7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qRT-PCR检测60例HCC患者及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let-7a的表达,分析血清let-7a水平与HCC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HCC患者血清let-7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人群(0.538 vs.1.571,P0.05);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达与癌栓形成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HBV感染、肝硬化、肿瘤直径、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AFP水平均无关(均P0.05);以0.529为let-7a诊断HCC的最佳临界值,其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71%,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5%CI=0.624~0.839);联合检测血清let-7a与AFP,诊断HCC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97%,AUC为0.92(95%CI=0.866~0.987)。结论: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降低,let-7a可能成为诊断HCC的新的分子标志物,联合AFP检测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GP7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1.25±0.17 vs. 0.62±0.06,0.46±0.03;2.20±0.26 vs. 0.87±0.07,0.26±0.04)(均P<0.05);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有无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低者GP73表达水平高于无侵犯及分化高者(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GP7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肝癌侵袭性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PCR(Nest RT-PCR)法检测HCC、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的AFP mRNA表达,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PBMC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AFP mRNA在HCC外周血中阳性率为73.3%(22/30),在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无表达(分别为0/10,0/30,0/30),(均P0.001)。(2)HCC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93.3%,28/30)显著高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40%,4/10)和慢性肝病患者(6.7%,2/30)及正常人(0),(分别P0.01,0.001,0.001)。(3)外周血AFP mRNA与HCC PBMC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742,P0.05)。结论 AFP mRNA是外周血HCC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其与Her-2蛋白表达等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超声图像的特征及肿块大小与钙化、浸润、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中,肿瘤>1cm者42例,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肿瘤≤1 cm者24例,其中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者7例,小结节9例,腺体增厚8例.超声检查肿块>1cm的DCIS中,其钙化率低于≤1 cm者,但浸润率和Her-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肿块≤1 cm者(均P<0.05).超声检查诊断DCIS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51%.结论:DCIS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肿块≤1 cm者常伴钙化,肿块>1cm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5例PNEN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PNENs 5例中,男2例,女性3例;均行B超及CT检查,1例患者行PET-CT;年龄48~75岁;临床表现各异,且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指标;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仅行穿刺活检。病理(根据2010年WHO分期)结果为G1期2例,G2期1例,G3期2例。5例均随访,1例术后12个月因肝转移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PNENs大多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病率呈全球化激增,故其诊治近年来倍受重视并引发争议。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对PTMC提出了两种诊治策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与\"主动观察,延迟干预\"。但结合PTMC的特点、患者意愿、医疗环境及医疗资源诸方面综合评估,\"主动观察,伺机干预\"是目前为止PTMC的最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胰腺MANE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该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胰腺MANEC。术后患者顺利出院,20个月后复查CT提示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胰腺MANEC是非常罕见的肿瘤,常无典型的症状,最终需要病理确诊。预后至今不清楚,但是早期的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总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胆囊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12年收治的4例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3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CK8/18及CK5/64阳性;4例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80 d,均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胆囊腺鳞癌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分期已较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与胆囊腺癌相比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从2013年—2017年收治的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39岁;肿块大小0.5~4.0 cm;2例以乳房肿块就诊,1例以乳头溢液就诊;3例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结节;1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一期假体乳房再造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组织病理学形态包括实质性癌2例,小细胞性癌1例。免疫组化示3例嗜铬粒蛋白A(CgA)及突触素(Syn)阳性,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随访时间6~32个月,1例术后6个月因肝转移而死亡,另2例均无瘤生存。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通常无特异性,诊断金标准是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其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小细胞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