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晓辉 《现代医学》2014,(11):1336-133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1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BIS监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前、后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随访术中知晓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及两组间各时间点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各时间点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与全身麻醉诱导前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中知晓情况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技术应用于指导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促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脑电双频指数(B IS)是全身麻醉过程中监测脑电活动,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应用B IS做了大量的研究。循证医学则是近十余年来在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在B IS监测的应用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结合国内外临床与教学体会,对B IS监测在全身麻醉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循证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时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馈组,对照组按常规速度给予麻醉药;反馈组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节麻醉药物用量,观察麻醉药物用量盼变化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反馈组的全麻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反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可有效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减少全身麻醉用药,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行镇静深度监测,进一步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监测记录术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切皮时(T3)、去肋骨时(T4)、拔管即刻(T5)的BIS、MAP、HR及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停异丙酚到唤之能睁眼的时间)。结果:插管前即刻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2、T5时点,GA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GE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GEA组麻醉药用量较GA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较GA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脑电双频指数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减轻气管插管、拔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脑双频指数(BIS)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行全身麻醉术中麻醉剂量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2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由麻醉师根据临床经验给予麻醉剂量,观察组在BIS麻醉深度监测下给予其合适麻醉剂量,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BIS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时SBP、DBP、HR及BIS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T1、T2、T3时间段SBP、DBP、HR及BIS指数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全身麻醉患者进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可通过监测指标变化调整麻醉剂量,维持合理的麻醉深度,还可减少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老年人的麻醉管理受到格外关注.麻醉深度监测的实施,对预防麻醉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预防潜在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位反应,术中知晓、术后回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新型的AAITM监护仪监测全麻过程中知觉程度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BIS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BIS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MAP、术末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H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PACU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BIS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超 《医学综述》2013,(19):3645-364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 ~60、对照组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0 ~100 mm Hg实施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麻醉药用量,拔管和苏醒室留观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缩短了苏醒室留观和拔管的时间(P<0.05).结论 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实施全身麻醉能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过程中熵指数(Entropy)的变化,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进行比较,探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病例40例,ASAⅠ~Ⅱ级。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脉搏氧饱和度、熵指数和BIS,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患者状态熵(SE)、反应熵(RE)、BIS值在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均显著下降,麻醉结束,当患者呼之睁眼时明显回升,但未能完全回到基础值,RE值回升最明显,SE与BIS值,RE与BIS值均有良好相关性(P〈0.01)。结论: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过程中熵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均有艮好相关性,RE可监测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熵指数用于监测麻醉深度是安全可行的,甚至优于脑电双频指数。  相似文献   

11.
复合麻醉通过合理的麻醉剂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对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身麻醉时,血压、心率等传统意识体征,已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 index)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简便、实用、快捷的特点。本文综述BIS和AEPindex在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老年人的麻醉管理受到格外关注。麻醉深度监测的实施,对预防麻醉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预防潜在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位反应,术中知晓、术后回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新型的AAITM监护仪监测全麻过程中知觉程度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38例,ASA 级~ 级,无听力异常,无长期服用镇静药病史和精神障碍史,其中男性2 2例,女性16例,年龄(6 5±4 .5 )岁,体重(6 8±6 .6 ) kg。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 in肌注东莨菪碱0 .3m g,鲁米那钠0 .1g,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丙泊酚的用量及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方法:将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GE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后行全麻,2组均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40~50时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维持BIS在40~60。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结果:GEA组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总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GA组(P0.01)。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包萌萌  岳云 《北京医学》2015,(8):742-745
目的 探讨Narcotrend指数(NI)是否可以用于监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法 选择75例ASA Ⅰ ~Ⅱ级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成年患者,按照氯胺酮意识消失ED95剂量的不同倍数,随机分为3组,1.2 mg/kg组(K1组,2倍ED95)、1.5 mg/kg组(K2组,2.5倍ED95)和1.8 mg/kg组(K3组,3倍ED95).患者入室平静后,分别静脉注射预定剂量氯胺酮,监测10 min,分别记录给药前(基础值)、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和意识消失后1 min、3min、5 min、10min共6个时间点的MAP、HR、SpO2、NI、BIS数值及相应OAA/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BIS和NI基础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氯胺酮不同剂量后,NI和BIS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波动,且每例患者波动出现时间、波幅、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尽管注射氯胺酮后,各组NI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K2组最低NI值(中位数)降至63,随后逐渐回升,LOC后10 min时各组NI基本恢复至基础值.但是每组各时间点间NI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不同剂量氯胺酮对NI值随时间变化无影响(P>0.05);同组各时间点NI与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和BI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x<0.5).结论 在反映麻醉剂量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面,NI与BIS比较并无改进.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观察患者在不同丙泊酚靶控浓度时反应熵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存在负相关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插管时、停药时、拔管时患者的血压变化分别为(23±6.4)mmHg、(25±6.9)mmHg、(15±7.2)mmHg,血压变化波动较小,患者的血压在麻醉中保持平稳。结论脑电双频指数麻醉监测方式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镇痛指数(pain threshold index, PTi)评估全身麻醉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中5项操作诱发疼痛刺激的特点和准确性,以及PTi对不同镇静深度下电疼痛刺激的反应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研究,选取2019年8—1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并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样本量为38例。将气管插管(stimulation1, S1)、皮肤切开(stimulation2, S2)、气腹建立(stimulation3, S3)、气腹撤退(stimulation4, S4)和牵拉阑尾(stimulation5, S5)操作前1 min与操作即刻(即零点)的PTi、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数值差值定义为基础波动值(resting fluctuation value, RFV),以及操作后5 min内的最大值与零点的差值定义为波动幅度(Δ);将Δ与RFV的比值定义为相对上升常数(relative increasing constant, RIC)。S1后5 min至S2前3 min,调整丙泊酚用量使脑电双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
小波指数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N  Ge MF  Wang TL  W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49-2852
目的 评价小波指数(WLI)在全身麻醉(全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至10月在宣武医院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53例,入室后连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WLI和肌松监测仪,记录入室10 min(T1)、诱导开始即刻(T2)、给予丙泊酚后OAA/S评分分别为5(T3)、4(T4)、3(T5)、2(T6)、1(T7)时、给予维库溴胺后四个成串刺激(TOF)值分别为100(T8)、75(T9)、50(T10)、25(T11)、0(T12)时、插管即刻(T13)、捅管后1 min(T14)、3min(T15)、5min(T16)、手术开始前(T17)、手术开始时(T18)、手术开始后1 min(T19)、3 min(T20)、5min(T21)、缝皮时(T22)、术毕(T23)、拔管时(T24)、拔管后1 min(T25)、5 min(T26)、出室前(T27)的BIS、WLI和TOF值.结果 麻醉诱导期与恢复期(T10 ~ T13,T22~T27)WLI高于BIS(P <0.05).经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WLI和BIS在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时一致性在可接受范围内(偏差为-2.99,2SD为21.56%和-29.97%).OAA/S评分与BIS和WLI相关系数分别为rBIS =0.884,rWLI =0.757(P =0.000).结论WLI用于全麻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王春玉  沈娟萍  黄良辉 《吉林医学》2012,33(15):3180-318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深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4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对照组的1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试验组的17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全程记录手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的动脉压、心率以及清醒的时间。同时观察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各时点两组患者的BIS值无明显变化,而试验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患者稳定。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深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