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技术手段不断改良更新,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腔内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仍然在技术上充满挑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据此,我们团队利用“一体化捆绑技术”使用经口抵钉座置入系统改进了这一过程.本文视频展示了1例胃多原发腺癌病例:贲门](T1)和胃窦(T2)各见一病灶,仅小弯侧幽门周围见1枚可疑淋巴结肿大,未见转移征象.一般地,我中心对于近端胃局部进展期癌常规行No.10组淋巴结清扫,但本例贲门 处为早期病变,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2-No.10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5 9岁。确诊为胃贲门癌放弃治疗 2年后因进行性吞咽困难、腹痛、纳差、黑便、消瘦 1个月入院。查体 :消耗体质。上腹正中压痛 ,未扪及包块 ,肝脾未触及 ,腹水征阴性。粪便潜血阳性。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肺、肝、淋巴结及腹腔转移。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癌灶位于贲门小弯侧后壁约 3 5cm× 4 0cm ,穿透浆膜但无局部浸润。小弯侧淋巴结肿大 ,最大者直径 1 0cm ,其余部位及脏器无转移。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端端吻合、幽门成形术。病理报告 :贲门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 ,侵润全肌层 ,穿透浆膜 ,上下切端未见癌。胃小弯侧淋巴结 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期行阴茎癌原发病灶切除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55例同期行阴茎癌切除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49岁.行同期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07侧,1侧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之前曾行大隐静脉抽出术,2侧行同期经典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107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侧次(0.9%),下肢淋巴水肿18侧次(16.8%),皮瓣坏死6侧次(5.6%).每侧切除淋巴结3 ~23枚,平均11枚.3年总生存率为84%. 结论 阴茎癌切除同期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可保证控瘤效果,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是适合阴茎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窦(胃L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胃窦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29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分组收集切除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等方面的关系.结果 本组129例胃窦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80例(62%).共收获3295枚淋巴结,平均每例25.54枚,中位数24枚/例,转移淋巴结数889枚.胃窦癌患者No.1、No.3、No.4d、No.5、No.6、No.7、No.8a、No.9、No.11p、No.12a、No.14v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60%、48.84%、37.98%、38.76%、44.19%、31.01%、10.85%、14.73%、4.65%、1.55%及0.78%,其中以No3和No6组为最高.结论 在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时,应综合考虑各临床病理因素,并结合胃窦区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的特点,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活检脑髂腹肌沟淋巴清扫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报告1982年1月1997年7月收治的63例陈茎癌的临床资料,在节切除阴茎原发病灶同时行无选择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并对淋巴结活检阳性者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清扫术。结果 11例(15侧)淋巴结活检阳性,1例假阴性。淋巴清扫后,原活检阴性侧髂腹股沟未见淋巴转移,阳性侧有1例,存在Cloquet淋巴结转移。结论 在切除阴茎癌肿的同时应作双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8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忠亚  单国平 《腹部外科》2001,14(5):287-288
目的 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近端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 ,阐述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4月~ 2 0 0 1年 4月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手术87例 ,探讨联合脾脏切除的指征。结果 进展期胃小弯近端癌No⑩~ 淋巴结转移率 7.2 % (2 /2 8) ,大弯侧及胃底部癌转移率明显增高 ,分别是 43.6 % (7/ 39)和 45 % (9/ 2 0 ) ,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进展期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 ,小弯侧癌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 ;大弯侧及胃底部进展期癌如有根治可能应联合脾脏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7.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反复排尿困难2年余,血尿14 d"急诊入院。患者既往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黏液腺癌,溃疡型,侵及全层,上、下切缘及网膜组织中未见癌,小弯侧淋巴结(9/11)见癌转移,大弯侧及送检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CK20(+),CDX2(+),Ki-67(+约30%)。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9 g/L,红细胞1.53×1012/L,白细胞4.70×1012/L,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1岁。患者于2006年底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行2次化疗;2009年10月26日在我院行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转移或浸润性印戒细胞癌,上下两切端、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累及。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块,鹌鹑蛋大小,可活  相似文献   

9.
患者在静吸复合麻醉下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全胃D2淋巴结清扫,Roux-en-Y吻合),淋巴结清扫与消化道重建均在镜下完成,手术时间:205 min,术中出血量:65 ml。术后病理:胃体小弯中-低分化腺癌,侵润至胃壁全层,见神经侵犯,上下切缘及大网膜未见癌组织累及,胃小弯淋巴结(8/26)见癌组织累及,胃大弯侧淋巴结(4/11)见癌组织转移。患者术后第4天出院,围手术期处理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2=6.753,Z=-3.180,χ2=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μg/cm3)、>16(100μg/cm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甲状腺微小癌126例,行患侧加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行同侧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统计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恢复情况。结果发现隐匿性多发癌4例;术中证实中央区转移45例(35.7%),行横行小切口侧颈区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清扫Ⅱ、Ⅲ、Ⅳ、部分Ⅴ区),术后病理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3例。术后声音嘶哑3例,饮水呛咳2例,短暂性低钙血症15例(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术后乳糜淋巴漏4例(均为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无术后切口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建议对甲状腺微小癌行常规小切口甲状腺全切除及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小弯病变而来就诊。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处可见4.5 cm×3.5 cm大小Ⅱa胃癌病变(图1A、1B),术前腹部B超、CT等检查均未见胃周围淋巴结肿大,超声分层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活检病理显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有腹胀8 d”于2022年12月4日至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入院后完善胃镜及腹部CT。胃镜显示:胃角巨大溃疡,累及胃体小弯侧及胃窦前壁,底覆污秽苔,质脆(图1A);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角取3块组织进行活检。2022年12月5日行腹部CT,显示:胃角小弯侧及胃窦壁明显增厚,以胃角小弯侧为著,最厚处约1.8 cm,累及长度范围约9.8 cm,相应胃腔狭窄,胃周可见小淋巴结(图1B);强化CT显示: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浆膜层欠光整(图1C)。诊断为胃小弯侧及胃窦壁肿瘤,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容易转移至Ⅵ区(单侧甲癌72.3%,双侧甲癌88.9%),其次是Ⅲ、Ⅳ区(单侧甲癌57.9%,双侧甲癌50%~66.7%),Ⅴ区和Ⅰ区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单侧甲癌0%~20.1%,双侧甲癌25%~33.3%)。侵犯甲状腺包膜(88%)和滤泡亚型(85.7%)的甲状腺癌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局部恶变(27.3%)和包膜型(25%)甲状腺癌,较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以先出现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建议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者需清扫对侧下极淋巴结;对于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患者,应增加清扫Ⅱ、Ⅲ区的淋巴结。对风险较高的滤泡亚型及侵犯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清扫范围要更大,应清扫Ⅱ~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侧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及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96例患者,术前确诊单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术式为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区和侧颈Ⅱa、Ⅱb、Ⅲ、Ⅳ及Ⅴb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用缝线标记颈部各区分界,分析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规律,为合理施行直肠癌手术提供病理学证据。方法联合运用大组织切片与组织芯片技术,研究31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标本。结果共检获992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2枚。癌转移淋巴结148枚。56.1%位于直肠系膜后方。直肠侧壁肿瘤,同侧癌转移淋巴结明显多于对侧(P<0.001)。12例标本证实存在环周切缘癌浸润,与癌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β=1.166,P=0.041)。9例标本的无癌淋巴结内查见肿瘤细胞微转移,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大组织切片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提高了淋巴结检获率。系膜外带及肿瘤同侧系膜内淋巴结转移较多。淋巴结微转移可见于各期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术后显著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中喉前淋巴结(DLN)及气管前淋巴结(PLN)联合冷冻病理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术前经细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并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24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DLN与PLN术中冷冻病理检测,并根据DLN与PLN转移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结果:245例患者术中冷冻病理均发现DLN与PLN,淋巴结数目2~11枚,126例(51.43%)发现DLN与PLN转移。术后病检气管旁淋巴结转移165例,侧颈区淋巴结转移62例。76例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全切+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0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6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侧颈区清扫。统计分析表明包膜侵犯是DLN与PLN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OR=9.62,P=0.021)。结论:DLN与PLN可作为PTC前哨淋巴结,其转移与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行DLN与PLN联合冷冻病理检测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实现对PTC更加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23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R3手术,并行第16站淋巴结清扫,发现26%患者其第16站淋巴结有转移。结合其病理和临床资料,复习有关文献,对进展期胃窦癌第16站淋巴结清扫的界限范围及合理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胃窦癌淋巴结清扫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荫华  于松宁 《普外临床》1996,11(5):279-280
作者对23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R3手术,并行第16站淋巴结清扫,发现26%患者其第16站淋巴结有转移。结合其病理和临床资料,复习有关文献,对进展期胃窦癌第16站淋巴结清扫的界限范围及合理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