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张琪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7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用经方,造诣深厚。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调节,易于损伤脾胃,造成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异常,易患脾系疾病;肾藏精,主骨,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张琪教授认为小儿患病  相似文献   

2.
浅析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亚梅  王棉娟  李爱婷 《陕西中医》2001,22(12):762-762
1 生理特点概述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血气、营养来源 ,肌肉丰满机体健壮 ,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 ,在生长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十分精细和迫切。而脾胃的运化…  相似文献   

3.
鲁艳芳 《光明中医》2013,(11):2245-2247
小儿体质有"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之体"和"少阳之体"等,其中以"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体"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影响最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高度概括了小儿脏腑娇柔,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主要表现肾气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薄弱,气血未足;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精神未全.患病时病情易变,治疗须及时、准确.稚嫩之体,用药须中和,调治脾胃最为上.神气怯弱,宜谨调精神,促进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脾胃养生保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于大自然 ,人体必须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脾胃者 ,仓禀之官 ,纳水谷而化精微 ,居中州而溉四旁 ,斡旋阴阳 ,升清降浊”。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充盛 ,则寿命可延 ,反之“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1 老年人自然生理病理特点人到老年 ,各脏腑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正气虚衰又是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 ,正气虚衰是以脾胃虚弱、肾气衰退为主。“脾为先天之本 ,肾为后天之本”,两脏相互依存 ,先天之气赖于后天之精微不断地充养 ,人体才能强健 ,疾病不生。如脾胃之气虚衰 ,肾气就…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儿尤为重要。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6.
补剂是补益阴阳气血不足之剂。小儿由于生理病理上的特点,攻剂应慎用,使用补剂也应慎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自婴幼至少年,时刻都处在生长发育之中,所谓肾气渐渐充盈,自有生发之气。健康儿童只要护养得...  相似文献   

7.
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 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 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 同时顾护他脏, 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 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 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 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 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老为"臣"字门中医儿科第五代传人,他汲取经典中"扶阳"思想精髓,结合儿童"稚阳稚阴,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在临证治疗小儿脾胃气虚时,应先扶后补;治疗小儿阴虚证时,须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治疗肺系疾病调其气机、适其寒温、理其虚实,尤其在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提出"宣肺而不耗气,通腑而不伤正",缓解期哮喘属肺虚者,补肺不若健脾,虚则补其母,在健脾的同时适当补肾,补肾又重在温肾;麻疹既易伤阴,气血亦同时受耗,后期虚热频生,补益气血应着重补脾胃之气;五迟皆肾气不足,治疗此病宜先天之肾气和后天之脾气同补,补后天意在资养先天;慢性紫癜常因脾常不足当从脾(补益脾气为主)治之;病后调理"食补"多以"清补"为主,以利人体阳气恢复。  相似文献   

9.
小儿疳证 治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的关键在脾胃,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首次把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归结到脾胃,这一精辟理论加上他所创制的益黄散、七味白术散等有效方剂,为后世治疗小儿疳证注重脾胃开创了先例。金元医家李东垣倡导扶脾阳法治疗脾胃病,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师承张元素"养胃气,调气机升降"的治疗经验,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三法,创立名方补中益气汤,善用参、芪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扶助脾阳的升发,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大有帮助。至清代名医叶天士,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 ,是补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脾胃论》中阐发了 :“百病皆由脾胃生”。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脾胃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诸病之由所生也。小儿时期素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故易损伤脾胃之气 ,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尤为多见。且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虚弱直接关系到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兹举验案 4则 ,报道如下。1 小儿厌食症张某 ,男 ,4岁。 1999年 4月 5日就诊。厌食 ,拒食 ,含食不咽 ,咽…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责之于脾胃,皆以温阳、健脾、化湿之法治之,然"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文章介绍张炜教授从肾论治,以养阴利水法治疗阴虚泄泻、温阳利水法治疗阳虚泄泻、温养肾气法治疗肾气虚弱泄泻的经验,思路独特,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使之藩篱疏薄,易感外邪;脾胃不足,易伤饮食,均能导致小儿脾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而产生泄泻。  相似文献   

14.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5.
杨红松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4-554,557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强调在小儿未病时应注意食物营养;有病时应顾护脾胃,认为芳香醒脾助运而无壅滞敛邪的白豆蔻,寒温并用,可起到监制调和药性之功,又可针对病因,清除热邪,无苦寒太过之弊。配伍白豆蔻其气芳香,其味不苦,小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中医原气具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先后天合气的内涵,其中先天原气包括命门之气和肾气,后天原气指脾胃之气,先后天原气指元气。在原气的众多内涵中,以原气为命门先天之气的内涵最为古代医家所常用,而目前中医原气则被元气所取代,主要具有先后天合气的内涵,而原气最初为命门先天之气的内涵逐渐被淡化。  相似文献   

17.
司国民教授认为小儿抽动障碍多为肝脾同病,提倡疏泄少阳之气,调理脾胃升降。小儿少阳升发之气娇弱,如一味侧重平肝、重镇之法,一则伤肝体、伐肝用,二则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同时小儿体质单纯,实证居多,食积、痰湿为主要病因。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祛痰消食,同时调肝当以疏泄为要,勿要伐肝,既可中病,又不伤正,可达远期治疗目的。临床善用和肝理脾汤加减,畅达肝气、健脾祛痰,并针对抽动部位添加不同药物组合进行治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19.
李文杰  刘小渭 《光明中医》2022,(17):3214-3216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是钱乙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有泻脾胃蕴热之功。当代小儿多食肥甘味厚或煎炸等煿炽之品,脾胃蕴热者甚多,加之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故脾胃蕴热易致气热、血热;且肺朝百脉,故脾胃蕴热易致使生成肺脾胃蕴热之局,笔者临床用于小儿外感咳嗽、针眼、鼻窒等疾病进行加减运用,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针灸》2020,(1):75-78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脾胃不足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晓鹰教授在继承全国名老中医倪珠英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扶中"外治法,立法取穴方面强调时时顾护小儿中焦脾胃,采用小儿推拿、扶阳罐(含温推、温灸和温刮痧)、针刺(含腹针、揿针)等外治手段治疗儿科脾、肺、肾等系列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