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火郁证的病机论感染性发热辨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农 《江苏中医》2000,21(7):6-7
本文认为,如果从阳气怫郁,气机升降失常的角度来探讨火郁证的病机,则一切证皆可归入火郁证的范畴。而通过对火郁证病机的深入探讨,能充分看清对感染性发热进行辨证施治的必要性,不应以西医抗感染消炎治疗的思路来简单套用中医清热解毒疗法而盲目施用苦寒药。  相似文献   

2.
郁证《中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是:1.了解郁证的病因病机;气郁不畅对人体的影响;熟悉气郁为主的病机和证治。2.掌握郁证的辨证施治。3.了解疏通气机对治疗郁证的重要意义;了解郁证用药  相似文献   

3.
从心悸的治疗方药、引起心悸的中医情志性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功能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与精神心理学机制、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的郁证形态及临床识别等多个视角和维度,论证郁证性心悸的客观存在及其临床特征。将心悸分为郁证性心悸和非郁证性心悸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阴亏虚证、心阳不振证、肝肾阴虚证,以及部分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后者主要涉及水饮凌心证、邪毒犯心证,以及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区分出郁证性心悸的证治,不仅是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为了当今临床更好地实施“精准医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何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对内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郁证的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郁证主流治疗思路主要责之于肝,而"五脏六腑皆可致郁"才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何教授治疗郁证不独重肝,因证施治,善从脾胃入手,采用补脾健胃,祛湿通腑等调理中焦之法,调理脏腑气机,临床上每获奇效。本文将其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马智教授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马智教授师承学习,收集郁证病例,总结马智教授临床经验。结果中医对本病辨证施治往往有独特疗效,马智教授在临证中确立了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法做为郁证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并创立"解郁汤"。结论马老治疗郁证以解郁汤为基础,根据辩证进行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 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 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朱丹溪对郁证六郁理论的提出和以名方越鞠丸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郁证的阐述和发挥,来认识和探讨中医对郁证的解郁之法。对都证的临床认识、分类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抑郁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临床上有30%-50%的抑郁证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没有疗效或疗效不完全,成为难治性抑郁证(TRD)。TRD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目前中医对于抑郁证的论述较多,但对于难治性抑郁证的探讨尚少。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分析郁证多由七情不遂发病,初期多为肝郁气滞,日久气郁化火致热盛津伤,提出以"清热解郁法"治疗"郁证"。其对病因病机的阐述及治法对我们现代中医治疗难治性抑郁证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临床证候,丰富温病学临床基础。方法:通过129例该病临床全程观察,按四诊取证原则,对20种症、征以百分位数原理进行分类,以症归证明确辨证原则。结果:按以上方法将非典型肺炎以三焦辨证分型。结论:可试推广临床总结及附方施治。  相似文献   

10.
六郁证治验     
<正>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人体气机贵乎调达,血脉贵乎流畅。“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在丹溪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证候与治疗,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笔者禀前贤之说,对乳房囊性增生等几种疾病,按郁证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大军  乔蓉 《北京中医》2004,23(2):121-121
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青壮年女性多见,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该病符合中医郁证范畴,多与痰有关。临证中本人采用柴芩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对证治疗,临床取得良效。现举2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抑郁证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属“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基本病变,心、肝是主要病变脏腑。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肺藏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宣肺疏肝法、润肺养阴法、宣肺逐痰法、补肝泄肺法等治疗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13.
"郁证"被用于"抑郁症"的中医病名,其辨证分型多端,但因为多种原因肝阳虚证一直被忽视。无论从核心症状还是附加症状,肝阳虚的表现直接与抑郁症(郁证)的临床表现相联系,历代医家也就肝阳虚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有过明确的记载,肝阳虚证是否应作为抑郁症(郁证)的一个证候分型是临床的一个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4.
探讨郁证性嗳气的病脉证治。嗳气不仅是脾胃病的表现,也可以是肝病、心病等单纯郁证的表现。郁证性嗳气由七情不遂所致,嗳气具有高声连连、能够由自我意识控制、嗳出心宽等特点。如伴随其他脾胃病症状,多为肝胃同病之病郁同存,治疗需要病郁同治;如伴随肝气郁结、心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单纯郁证,临证仅需从郁论治。治疗嗳气远非消食和胃降逆所能囊括,古代中医有关郁证性嗳气病脉证治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陈列红 《山西中医》2000,16(4):8-10
在辨证论治总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证候、病因、病位的复杂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单层辨治法、复层辨治法、多途施治法3个层次,探讨了实施中医辨证施治的分层多途施治途径,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学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气 痰 火论治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张机所著《金匮要略》即记载了百合病、妇人脏躁证及被后世称为“梅核气”的“咽中如有炙脔证”,初步确立了郁病的雏型。至元代《丹溪心法》又丰富了该病的内容,且提出了“六郁学说”。明代《医学正传》首立了郁证之病名。而今《中医内科学》六版大专院校教材再更名为郁病。其间先贤今哲对该病的病因与病机、辨证与施治、选方与用药多有精辟的发挥及宝贵之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刘爱华教授从胆论治郁证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刘教授辨病、辨证、辨体质的多辨中医思维及审证求因,巧妙运用气机在郁证发病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从胆论治在郁证辨证论治的运用。结果:郁证在病变过程中以气火痰瘀滞结表现为多,在治疗上疏肝利胆、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结论:刘教授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使胆论治郁证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郁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志疾病,临床发病率和复发率均高,女性高于男性,病程长且缠绵难愈。郁证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七情内伤,二是气血津液瘀滞不通。血瘀证在郁证中是一种常见证候,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可治疗血瘀证。在治疗郁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百余年临床验证,在治疗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中医在治疗情志疾病时特别重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清·王清任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联合心理疗法"形神合一"治疗郁证效果优于单独运用血府逐瘀汤,还可帮助患者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可预防复发。通过综合论述血府逐瘀汤联合心理疗法相关内容,希冀了解其对郁证的影响,并为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未来模式,必须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证”的定义、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实现科学化、客观化和标准化。如用现代科学探查来充实“四诊”,使辨证分析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资料,加上电脑处理,就能实现现代中医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