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肝开窍于目"强调了目与肝的重要关系。从历代文献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肝脏的状况与目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联系。结合临床实践,若肝脏有疾患,可导致眼病;故治疗目疾,多从肝入手。本文结合理论、实验及临床,采取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认识,以阐明"目为肝之窍"的科学内涵,从而丰富中医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肝开窍于目",目与肝脏之间通过经络保持密切的联系,肝经循行于目,肝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调则目病,肝气失和则生目疾。在临床上很多肝脏疾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比如黄疸、角膜色素环、干眼症、瞬眼及眼球震颤、眼底血管变化、暗适能力、夜盲、幻视、闪光盲等变化。借助于这些发现,有利于诊断某些肝脏疾病,判断预后。现代医学通过研究维生素A、肝细胞生长因子、肝脏的糖脂代谢、肝脏的矿物质代谢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肝开窍于目"这一古老理论。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中医的“肝开窍于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中"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等重要的中医理论,早已为广大的中医工作者熟知,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文章通过肝脏的物质代谢、病理生理联系,初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肝开窍于目"这一理论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致盲率高,治疗棘手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为气血失和,目中脉络瘀阻。目为肝之窍,肝体阴而用阳,司疏泄,主藏血,肝经上连目系,在气机的运行和精血津液的输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气血循经上达目系,以维系眼的视觉功能。本文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所言之"肝",即为从五脏之"肝脏"及经络之"肝经"为切入,探讨肝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运用中药、针刺及刮痧进行治疗,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393-1395
根据藏象学说中的"体华窍"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探讨筋、目、爪的感觉、功能、形态等方面的异常与肝的关系,探讨从肝辨证的规律和方法,指出筋、目、爪可视为肝之"体象",是疾病定位在肝的重要依据,对从肝辨治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根妹 《河北中医》2002,24(2):144-145
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明确阐述了肝与目的生理相依、病理相关的理论学说.笔者在临床护理中,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的理论,目疾治肝,调畅气机,辨证施护,均能取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肾对目生理病理的影响和作用的系统阐述,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确立肾在中医眼科中的主导地位,据此提出"肾主目"的理论.认为中医眼科在重视目与脏腑、特别是目与肝的关系同时,应强调肾为目之主.遵循这一原则,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病变,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晚期阶段,属于肝脏实体性疾病。从中医理论上讲,它存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异常。通过简要回顾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及在肝脏实体解剖、生理功能影响下的关于"肝藏血"功能理论的认识,初步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应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学"藏窍理论"经典论述之一,反映了藏象之肝与目窍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该理论学说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理论内涵可概括为目为肝窍、肝血养目、肝气通目、肝经循目、肝体柔目。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目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临床上可通过目病推测肝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肝论治是指导中医眼科医家临床诊治目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尤为推崇。本文就"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浅探析,以资学习与临证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系是中医眼科的重要解剖结构之一,《内经》中已有记载,但在往后日臻完善的各种眼科辨证理论体系中,未见系统论及目系;目系的脏腑归属也一直没有形成学说。通过探讨目系的解剖结构,目系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目系与肝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以及目系疾病的临床征象,来论证目系与肝的关系,提出目系属肝的理论,以期完善目前的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1.
林香均  李瑞 《天津中医药》2013,30(10):632-636
[目的]探讨国外SCI源期刊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方向,并与国内针灸核心期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对“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方法]通过搜集近10年国外SCI源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所收录的针灸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国内外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方向之差异,从而进一步对“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进行剖析。[结果]国外研究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目标设立较为广泛,国内研究则是集中于探索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疗效观察与评估。但国外研究中涉及了国内研究中所不见的假针灸对照试验研究。可是,基于假针灸对照组的设立存有争议并且未达到共识,“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仍有争议。[结论]国内和国外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腰背痛存在着研究方向上的分歧。“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与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0年12月收录的中医体质与行为生活方式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并开展计量学研究.[结果]共纳入563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00—2021年推拿促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进行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5.7.R2软件对所收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筛选纳入390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形成以于天源、严隽陶等作者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团队间合作较少;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机构合作多以同地域合作为主;关键词分析显示,推拿促神经再生领域研究主要在疾病领域、临床治疗、实验机制方面。[结论]基于可视化结果,目前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若干研究团队,以周围神经系统为主要研究热点,推拿手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范围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评估针灸系统评价的现状,分析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2011年1月—2021年11月收录的针灸相关系统评价文献。主要干预方式为针灸、电针、穴位按压、经皮电刺激、艾灸,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建库统计。采用Excel、Cytoscape、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29篇针灸系统评价文献,符合纳入标准88篇。文献发表国家集中在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玛丽医院、澳大利亚帕克维尔皇家妇女医院等,机构间合作不紧密;作者以Daniel KL Cheuk、Car-oline A Smith发文最多,作者间合作交流较少;以针灸防治疼痛管理的文献引用次数最多,其次是针灸防治偏头痛、穴位按压防治恶心呕吐等;治疗结果以针灸治疗痛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干预方式仍然以传统针灸为主;结果分布主要是阴性结果;证据充分度以低等证据为主。[结论] 针灸低质量临床研究将影响针灸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不断明确针灸的最佳参数;不断完善针灸临床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对照,完善针灸病种的核心指标集及针灸临床评价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及论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文献可视化分析程序CiteSpace对近2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甘草酸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显示该领域研究情况的知识图谱。[方法] 以Glycyrrhizic acid、Glycyrrhizin acid、Glycyrrhiza acid、Glycyrrhizinate和Glycyrrhizic为主题分别检索2000—2020年期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甘草酸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及综述。检索结果去重后以CiteSpace程序分析其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国家、研究领域、发表期刊、共被引用论文等情况,并利用程序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结果] 通过检索获得2 418篇文献,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的国家是中国(1 057篇),日本(281篇)和韩国(186篇),其中有537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占总数的22.21%。共现关键词包括保肝、抗炎、抗氧化应激等研究方向,主要发表在Molecules、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期刊。[结论] CiteSpace的分析结果展现了甘草酸在药理学、化学、食品营养学等领域自21世纪以来的文献发表情况、研究方向、热点关键词等,并将其可视化为知识图谱,精准定位知识前沿,为未来关于甘草酸的研究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庞博  季昭晨  张俊华  杜宇征  李礼  欧益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408-1413
[目的] 通过对2019年发表于中英文医学期刊的针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价,对针灸临床证据的生产和转化应用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和证据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创建的针灸临床证据库(ACU-CED)系统,获取2019—2020年度发表的针灸RCT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共获得7 452篇文献,其中,中文7 310篇,英文142篇,总样本量66万余例。纳入研究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 000余个机构,共发表于559个中英文医学期刊。研究共涉及23个疾病系统,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相关研究占比逾40%。干预措施的选择涉及各类针灸疗法,超半数研究采用针灸联合中医或西医类其他疗法的组合方式,对照形式以药物疗法及常规治疗占比较高。大部分研究存在较显著的方法学问题,随机、分配隐藏、盲法等均存在描述不清或者应用错误等情况。此外,研究方案注册和伦理审查批准等方面执行不到位。[结论] 2019—2020年度针灸RCT发文量大,研究疾病谱分布较为集中,研究普遍存在方法学问题。建议按照临床研究注册和发表规范,加强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学术期刊应落实出口把关的职责,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服务临床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推广应用,中医药临床试验数量快速增长,为促进相关研究证据的转化应用,对2019—2020年度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基于中医药循证评价证据库系统(EVDS),辅以文献数据库补充检索,获取2019—2020年度发表的中成药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 463篇,其中中文2 439篇,英文24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49篇(6.1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91篇(3.73%)。共涉及547种中成药,其中注射剂77种,口服/外用中成药470种。研究的热点病种为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单中心研究占98.29%,多中心研究仅占1.71%。56.23%的研究样本量小于100例。方法学方面,44.18%的研究存在随机方法描述不清或者应用错误的情况;分配隐藏、盲法、其他偏倚等条目的低风险率均不足5%。此外伦理审查和方案注册问题依旧突出。[结论] 虽然有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表,但普遍存在方法学问题,欠缺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未来需要对研究者加强方法学培训,促进高质量研究数据的产出,推动研究数据向诊疗指南、专家共识、药品说明书等产品的转化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月  许栋  王坤堂  陈昳冰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38-1546
[目的] 为了系统分析甘草次酸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挖掘国际上甘草次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本文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数据库中有关甘草次酸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通过VOSviewer软件和R语言环境下的Bibliometrix包对发文量、机构、期刊、高被引论文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共计纳入1845篇甘草次酸文献,其发文量随时间大致呈增长趋势;机构分析显示来自中国的机构对甘草次酸研究贡献最大,尤其是中国药科大学,其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科研实力强劲;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且该领域的研究更受药理和化学类期刊青睐;关键词分析揭示了甘草次酸的抗炎、抗病毒、保肝和抗癌药理活性及肝靶向制剂是当前热点。[结论] 推测以甘草次酸为母核的结构修饰和肝靶向纳米制剂研究很有发展前景,同时甘草次酸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治疗药物。这可为今后甘草次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短期疗效。[方法]2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每次6贴分贴于特定穴位,每次4 h,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为中西医基础治疗,无中药外敷。待1个疗程即两周后,记录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电图变化等)、硝酸甘油用量,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缓解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适症状,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下降、发作时间缩短,从而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结论]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短期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糖尿病肾"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2-2007年的医学数据,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129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一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29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报道中,共用中药274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山药、丹参、山茱萸、白术、泽泻、当归、大黄、制附子.[结论J糖尿病肾病用药是以补益、健脾药和活血、清利药为主,兼及其他,在具体用药上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