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学术思想1.1五脏相关论治方宝华主任曾于20世纪80年代出席中华医学会第5、6届中医肾病会议,其发表的《中医相关学说论证:治疗肾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获得好评。方宝华主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水火之宅,与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之联系。生理方面可归纳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肺为气之主,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炎蛋白尿属中医"水肿"、"尿浊"范畴,为临床痼疾。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及脾之升清、肾之封藏失司紧密相关。以仲景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五苓散三方为基础,重用黄芪,加用升清、益肾之品,并随证加减治疗本病,乃收标本兼顾之效。  相似文献   

3.
郜红 《陕西中医》2009,30(8):1039-1040
目的:从中医"肝肾同源"探讨糖尿病的并发症。方法: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产生诸多病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五脏之阴阳之根。若肾虚则不能司膀胱开合,固摄无权,精微不藏而走泄,造成津液亏乏,发为消渴病。因乙癸同源,应肾肝同治。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带为成熟女性生理性产物,带病为女性常见病。本文简述生理之带的产生、作用,病理之带的病因、病机,探讨带及带病与奇经和肾的关系,得出带病从肾论治的治疗方法。主要达到区分生理之带与病理之带,中医之带病与西医之"炎症"不能混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导师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专业,研究糖尿病的肝肾损害,探讨“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1“肝肾同源”理论研究进展“肝肾同源”指肝肾结构和功能虽异,但起源相同,生理病理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目前对肝肾本质的研究,概括为临床注重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是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概念。通过梳理"心肾相交"及"心肾不交"理论的历史沿革,结合作用于心肾两脏方药的功效,探析心肾相交的实质:功能互用制约,物质互相化生,物质与功能的互根互用,即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了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心血肾精间的同源互化以及心神肾精间的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9.
"心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肾相关"理论的文献研究与有关论述,并从生理基础及病理基础方面对"心肾相关"理论的中医内涵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心、肾两脏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 乌贼骨(艹虑)茹丸((艹虑)茹即茜草)是内经13方之一。用以治疗血枯精亏诸证。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及活血通经之作用。中医认为,气血不调、冲任损伤是妇科病的主要因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培育和充养,虽来源有异,均同归于肾。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若肝肾损伤,则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进 《江西中医药》2020,51(5):28-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属中医"肝癖""痞满""胁痛""积证"等范畴。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上母子相生,精血同源,经络相传,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疾病互传。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肾论治,意义颇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肾对目生理病理的影响和作用的系统阐述,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确立肾在中医眼科中的主导地位,据此提出"肾主目"的理论.认为中医眼科在重视目与脏腑、特别是目与肝的关系同时,应强调肾为目之主.遵循这一原则,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同源”主要是指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的肝肾生理功能,所以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故“肝肾同源”亦称“乙癸同源”。一、肝肾同源的生理形态生理形态下的肝肾同源,主要反应在水、血、火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损伤可以导致远隔器官的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的发生,这是急性肾损伤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深入理解肾和肺损伤的交互机制是改善AKI预后的关键。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和肺二者能相互影响,在生理上是"金水互生"。在病理上是"肺肾同源"。中医学这种肾肺之间生理和病理上的认识,与目前西医AKI能诱发ALI的交互相似。水通道蛋白-1可以表达于肾小管和肺泡,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肺损伤时肾和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均下调,炎症是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的机制,而IL-1β、TNF-α等炎症可以下调水通道蛋白-1,因此在AKI诱导ALI过程中,中医"肺肾交互"理论的物质基础可能是AQP-1和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观点,是"肝肾同源"的理论源头[1]。现代医家认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法则治疗各科疾病。笔者从肝肾同源角度治疗肝病,疗效良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理论基础中医学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意即肝肾通过"精血"这一环节密切相关。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自古即有"肾主外"的观点,其分析包括肾助肺司呼吸,主表;助膀胱经顾护卫阳之气;肾主骨以为外坚;肾主水,肿在外属水等。丁樱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总结自拟方"肾病方",临床疗效颇佳。笔者从中医"肾主外"这一角度剖析丁师肾病方组方用药之妙仅供各位临床工作者参考;同时,"肾病方"亦为"肾主外"这一观点完善了现代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乙癸同源"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我国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乙癸同源”的理论,总结报道如下。1“乙癸同源”的中医学理论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关系上表现为:①精血同源。即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精血互化,一荣俱荣,同盛同衰;②阴阳互补。即母实则子壮,子亦能奉母,母子相生。同时,肝肾之阴共制肝阳不亢,从而保…  相似文献   

18.
孙伟正教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医经典古训为理论依据,对中医诊治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独到见解.他以"血之源头在乎肾"论述肾的血液生化、生理作用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肾虚机制;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该病进行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辨证分型;以"损其肾者,益其精"为治疗该病的原则;并以补肾滋阴、填精养血和温肾助...  相似文献   

19.
中药调周法治疗不孕症以补肾法为根本,从肾虚出发,阴阳并调,较单纯从肾阴虚或肾阳虚出发治疗不孕症,更兼顾到了"肾为水火之宅"的特点。女子以血为用,精血同源,两者唇齿相依,故调和肾之阴阳,应与调和肝之气血相结合。中药调周法在不孕症临床运用,体现了"调"原则,最终离不开女性的特殊生理及病理特点,即在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生殖轴"肾-天癸-冲任-胞宫"基础上调治月经周期,达到治疗不孕症的目的。中药调周法亦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都顾护到女性生理上的周期性,根据周期性和节律性用药可使疗效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发"肾藏精"藏象理论的概念体系,传承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术水平。方法:采用4部关于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学术著作,整理"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不包括相关中药、方剂),并依据中国先进的文化基因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并加以解析。结果:"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185条,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道""象""器",形成概念体系。"道"属于哲学层次,以规律、法则为重点,属于抽象逻辑范畴。"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之"道",即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所构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法则。"象"属于理性层次,反映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中医肾藏象理论即肾的"天人合一"之象、"形神合一"之象、"体用合一"之象,肾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正是在"象"的理性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器"属于物质层次,包括以肾为中心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生命物质的肾系统。结论:"肾藏精"藏象理论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层次结构明晰、概念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