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使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3)。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BNP水平、液体总输入量与ICU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在治疗后2 d、3 d,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总复苏液体量以及ICU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监测对AMI患者的液体管理,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的使用,改善患者心功能等方面效果相对较显著,能缩短患者ICU的住院时间;同时PICCO技术相对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是一种比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形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1]及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其创伤性与危险性较小,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2]等,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容量复苏.  相似文献   

3.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ulse-induc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型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可提供一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监测指标,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目前PICCO在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情况,就PICCO监测原理、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适应证及特殊疾病的监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根据PiCCO监测结果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6h复苏治疗后的ScvO_2水平、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时补液量较对照组更多,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肺水肿发生率和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45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分为PiCCO组(=26例)和常规组(=19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6 h后动脉血乳酸值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48 h液体正平衡和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肺水肿发生率,应用呼吸机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6 h后乳酸〈2 mmol/L和ScvO2≥70%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但PiCCO组液体正平衡明显偏少(〈0.05),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用量偏大(〈0.01),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0.01),应用呼吸机时间缩短(〈0.05),两组预后(28d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iCOO给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早脱机,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AKI患者112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PiCCO液体复苏策略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液体复苏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及复苏24 h、48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脑钠肽(BN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复苏6 h、24 h、48 h液体平衡量和尿量,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治疗后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24 h和48 h的HR、MAP、CVP、Lac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HR、MAP、CVP、Lac有差异(P <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床旁超声与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动态监测,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并发AK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运用床旁超声技术进行下腔静脉管径的测定,对照组应用PICCO技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分别指导脓毒症AKI患者CRRT过程脱水速度及出入液体正负平衡,比较两组CRRT前、CRRT 24 h后的血肌酐(Scr)、尿素(Urea)、血乳酸(lac)、24 h出入量数据。采用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评价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CRRT 24 h后,观察组Scr、Urea、la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出入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CRRT前(P<0.05),且观察组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脓毒症并发AKI患者,床旁超声在CRRT过程的液体管理中具有无创、实时动态监测、成像准确度高、图像质量好、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而PICCO的准确度优于床旁超声。二者各有优势,在临床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呼吸末正压(PEEP)水平对机械通气患者心输出量(CO)的影响,并评估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法和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USCOM)法监测CO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采用PiCCO法和USCOM法测量PEEP机械通气下35例重症患者的CO,对比不同PEEP水平CO的变化以及各自反映CO的一致性。结果 PEEP在0~10 cmH2 O之间变化时,无论是PiCCO法还是USCOM法,测得的C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O法与USCOM法在不同PEEP水平机械通气患者中测得的CO是一致的。结论PEEP水平升高对CO存在影响,可以引起CO的下降,PiCCO法与USCOM法有较好的一致性,但PiCCO不仅可以连续测量CO,还可以测量胸腔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可以更好地反映心脏前负荷和肺水肿情况,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和传统补液公式方案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烧伤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例)和对照组(6例)。研究组在PiCCO技术目标导向下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依据传统补液公式,在传统生命体征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CVP)的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日均补液总量、日均尿量、日均心率、日均平均动脉压(MAP)、日均CV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第1~3天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心脏指数(CI)、CVP,第3天血肌酐水平、第3天血尿素氮水平、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日均补液总量、日均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日均心率、日均MA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均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2天、第3天ITBI、CI高于第1天,第3天ITBI、CI高于第2天(P<0.05)。研究组患者第1~3天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3天血肌酐水平、第3天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3/7,对照组为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采用PiCCO技术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烧伤早期更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所需液体量,以尽早达到复苏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风湿性或退行性瓣膜病人在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连续心排血量(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CPB前(T1)、CPB后(T4)及术后12h(T,)数据,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结果30例病人成功完成手术。T2时MAP较T1时明显降低(P〈0.05);T4时ITBI较其他时点明显增多(P〈0.05),SVRI较其他时点明显降低(P〈0.05)。30例病人未发现置管即时和延迟并发症。结论PiCCO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王睿  臧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8-9
目的研究脓毒症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特点,并比较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与传统监测指导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伴有急性心功能衰竭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PiCCO监测组和常规监测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ICU住院天数、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心功能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乳酸清除率、液体平衡情况、28 d转归情况。结果 PiCCO监测组在疾病早期CI、dPmax显著低于正常,SRVI增高。PiCCO监测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心功能好转时间较传统监测组明显缩短,且48 h内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传统监测组减少,总液体平衡情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PiCCO监测组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较传统监测组提前(P〈0.01)。结论脓毒症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流动力学早期呈现低排、高阻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行PiCCO监测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心功能好转时间。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提前出现液体负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入住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实验组17例,采用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分析指导液体管理;对照A组17例,采用检测中心静脉压技术(CVP)指导液体管理;对照B组16例,采用无创伤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查分析仪(CBA)指导液体管理.各组通过不同方式检测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通过观测结果进行液体管理.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以及患者病死率等参数.结果①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B组患者住院时间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情况:治疗后,3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所升高,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GCS评分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A:10%、B: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病死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A:6.7%、B: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能精确、全面地反映患者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医护人员通过PICCO显示的各项参数,可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血液管理,有效减少患者ICU住院时间、提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液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及BNP(B型脑钠肽)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6例ICU收治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4)。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采用荧光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BNP检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及相应的住院病死率。评价PICCO监测指标和血浆BNP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存活组CI值高于死亡组,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其他PICCO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可能是影响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血浆BNP也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Echocardiography is regarded as a gold standard for measuring hemodynamic values. The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 (USCOM) is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hemodynamics and could provide non-invasive point of care guidance. So far, there are no published USCOM reference values for neonates, nor has USCOM’s accuracy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population.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USCOM in healthy neonates relative to published echocardiographic data, to establish norm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 that it measures, and to assess the possible role of USCOM as an alternative to echocardiography as a trend monitor.
Methods  Right and left heart hemodynamics of 90 normal neonates were measured during circulatory adaptation over the first three days of life using the USCOM and automated oscillotonometry.
Results  Heart rate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from days one to three, from 126 to 120 (P <0.001). Systolic, diastolic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s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66 to 71 mmHg, 33 to 38 mmHg and 44 to 49 mmHg, respectively (P <0.001 in each case). Right ventricular cardiac index (RV-CI) showed no change with a mean of 5.07 L·min-1·m-2. Left ventricular cardiac index (LV-CI) declined from 3.43 to 3.00 L·min-1·m-2 (P <0.001). RV-CI exceeded LV-CI on all three days by a mean of 61%. The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 based on LV-C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three days from 1083 to 1403 dyne·sec·cm-5·m2 (P <0.001).
Conclusions  Normal neonatal hemodynamic values, as indicated by USCOM, were established. LV-CI measurement showed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published echocardiographic studies. RV-CI was constant and exceeded LV-CI for all three days of this study. It may be falsely high due to flow velocity measurement errors arising from the pulmonary branch arteries, and may represent a limitation of the USCOM method. The progressive rise of arterial pressure and SVRI despite a declining LV-CI may indicate functional closure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 with the greatest change occurring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Evidence of closure of the foramen ovale was not observ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94-96+100
目的 探讨床边超声检查对危重症患者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床边超声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床边超声组采用床边超声的测定参数值进行指导危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ICCO)对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予以相关指导。两组患者均在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且均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最后比较患者液体复苏前后下腔静脉(IVC)内径、呼吸变异指数(R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比较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液体复苏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中心静脉压(CVP)以及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液体复苏治疗后各时间点即治疗后6 h、12 h、24 h的达标率。结果 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其中床边超声组的各参数除RVI均升高,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在复苏6 h后较复苏前明显下降,收缩压、舒张压较复苏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床边超声组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采用床边超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床旁超声与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ICU)诊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超声组、PiCCO组,每组15例。超声组采用床旁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期容积,并计算每搏输出量(SV);PiCCO组通过PiCCO测得SV,分析超声与PiCCO测得SV的相关性。将SV在被动直腿抬高试验期间升高值(ΔSv)≥10%定义为容量有反应性,<10%定义为容量无反应性,分别进入液体复苏阶段。以28 d病死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后6 h和12 h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乳酸、补液量及尿量为次要观察指标,分析两种方法在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上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28 d病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PiCCO组(P <0.05)。床旁超声测得SV与PiCCO测得SV呈正相关(r=0.983,P=0.002)。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 )技术观察脓毒症幼猪吸入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 )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16只脓毒症幼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吸入浓度为10 cm3/m3和80 cm3/m3的 NO气体,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和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同时抽血作血气分析。结果静脉注入内毒素能够诱导稳定的幼猪脓毒症模型。该模型的血气指标pH、HCO3-、PaO2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下降(均 P<0.01)。吸入NO气体后10 cm3/m3组CI及SVRI较吸入前明显升高(均 P<0.01),PaO2较吸入前显著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而中心静脉压(CVP)、GEDI及ITBI无明显变化。80 cm3/m3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同10 cm3/m3组,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 NO气体可改善脓毒症幼猪氧合功能和心脏指数。吸入10 cm3/m3和80 cm3/m3的NO气体对脓毒症幼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PICCO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记录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明显降低(P<0.05),乳酸清除率、ScvO2、MAP和CVP均明显升高(P<0.05);PICCO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ScvO2在治疗48 h后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而2组患者CVP水平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优于CVP的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