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随访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1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88例和慢性乙型肝炎79例,给予后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者恩替卡韦治疗48 w,并随访2年,再次行肝穿刺检查,动态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血清HBs Ag、HBe Ag、HBV DNA定量和ALT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随访2年结束时,在88例HBV携带者中有33例(37.5%)肝组织病变进展,与55例(62.5%)无进展者比较,入组时进展组年龄为(39.7±7.6)岁,显著大于无进展组[(30.2±9.7)岁,P0.05],而HBe Ag阳性率(51.5%)和HBs Ag水平[(3.22±0.51)lg IU/ml]明显低于无进展组[分别为(81.8%)和(3.50±0.53)lg IU/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OR=1.118,P=0.002);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抗病毒治疗,随访2年时有62例(78.5%)肝组织学改善。抗病毒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肝组织Knodell’s计分均有显著改善(x2=43.298,x2=26.232,x2=66.243,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HBe Ag阴性的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进展的风险增加,及时进行肝组织学检查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病变并给予抗病毒治疗,而抗病毒治疗对延缓病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活检对HBV携带者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HBV携带者,在B超引导下行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134例患者中,仅2例(1.49%)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完全正常(G0S0);在105例HBV DNA≥10^5copies/ml(或HBeAg阴性者HBV DNA≥10^4copies/ml)的HBV携带者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者80例(76.19%),即可实施抗病毒治疗;在100例HBeAg(+)与34例HBeAg(-)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08);在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感染者,HBV DNA载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557),HBV DNA≥10^7copies/ml与HBV DNA〈10^7copies/ml感染者比,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P=0.001)。结论对于慢性HBV携带者,应及时进行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筛选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模型。方法:通过对134例肝穿活检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找到两个较佳指标,建立评分模型。结果:与肝脏炎症程度相关性最好的指标是丙氨酸转氨酶(ALT,r=0.499,P0.01),与纤维化程度相关性最好的指标是B超(r=0.517,P0.01),结合评分,可将部分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从中筛选出来,使46.3%的患者避免肝穿活检。结论:ALT结合B超可适用于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初筛。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是决定CHB及其他肝病疾病发展、预后和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评估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由于肝穿刺活检是创伤性操作,且存在采样误差及标本穿刺偏移、病理科医师间的评估结果差异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一直不能成为临床常规检查.因此,寻求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方法以替代肝穿刺活检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在逐年增多, 评价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长期以来, 临床多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盲目性.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常规影像学方法在肝纤维化的研究中未发现较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 而近年磁共振弥散成像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带来了曙光. 本文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中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家族聚集性HBV感染患者基因型特征与病毒载量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临床确诊家族聚集性的慢性HBV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5例和轻型CHB患者65例。分别进行HBV基因分型、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HBV基因型显示:B型7例,HBV DNA主要为低载量(57.14%),病理损害程度较轻。BC混合型11例,HBV DNA以低、中载量为主(45.45%、36.36%),病理损害多为轻至中度≤G2 10例(90.91%),≤S2 9例(81.82%)。C型82例,其中ASC 29例,HBV DNA以高载量为主(72.41%),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100%);CHB 53例,HBV DNA主要为中、高载量(39.62%,49.06%),病理损害≥G2者38例(71.70%),≥S2者25例(47.17%)。结论天津地区家族聚集性ASC和CHB以基因C型为主、病毒载量高、肝组织病理损伤较严重,为乙型肝炎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家族聚集性ASC不仅存在HBV病毒高载量,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损伤,临床可视肝组织病理结果酌情抗病毒治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ASC和CHB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测手段,为规范CHB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肝纤维化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指标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其中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但也有其局限性,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血清层连蛋白P1、血清透明质酸、血清Ⅳ胶原、血清Ⅵ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这些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抗纤维化的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和针对抗肝纤维化本身的治疗。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HBV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 对139例入院临床诊断为HBV携带者的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按病理学诊断G≥2或S≥3者17例(12.2%),视为需要抗病毒治疗组,122例为G<2且S<3者,视为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组.按以上分组标准把可能与其有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是否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eAg是否阳性、HBeAg定量、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Ⅳ型胶原蛋白,γ球蛋白、白细胞低于正常下限、脾脏面积和HBV DNA载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后退法,极大似然法)进行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方法确定诊断临界值.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Ⅲ型前胶原与HBV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其OR值为1.122,其他指标均与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无关.Ⅲ型前胶原诊断界值为85.02、100.79、105.50 ng/ml时,其灵敏度分别为80.0%、67.3%、54.8%,特异度分别为52.0%、70.6%、84.2%;曲线下面积为70.8%.结论 Ⅲ型前胶原可作为HBV携带者的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参考指标,但肝活组织检查仍是不可替代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关键病理过程,其诊断方法除常规肝脏活体组织检查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外,无创性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新技术及无创性诊断模型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使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效果显著提高.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成为未来防治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穿孔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穿孔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肝患者47例,进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的35例患者随后接受了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外周血HBV DNA载量、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中有37例肝组织穿孔素表达阳性,其中强阳性13例.穿孔素表达强度与血清ALT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关系(分别为x2=8.004,P=0.018;x2 =8.532,P=0.014);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无关(x2=0.865,P=0.649);与外周血乙肝病毒载量呈显著的负向关系(x2=7.902,P=0.019),与HBeAg水平也几乎呈显著的负向关系(x2= 5.283,P=0.071).35例接受干扰素抗病毒的患者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为12例,部分应答14例,无应答9例,分析显示治疗前穿孔素表达的强度与干扰素应答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关系(x2 =7.533,P=0.023).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介导了肝细胞的损害,有利于乙肝病毒的清除,可能会促进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并具有预测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甚至逆转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早期准确识别CHB患者的纤维化程度在临床极为重要。因肝活体组织检查存在创伤性、取样误差、重复性差等缺点,故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就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磁共振弹性成像...  相似文献   

12.
肝活检对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活检组织学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内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CHB患者接受彩色B超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全部病例血清HBsAg均为阳性,40U/L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与临床评估、乙肝病毒滴度、血清学评估、基因型、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有关,目前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特异性抗肝纤维化、及中药治疗。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早期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并给予及时抗病毒治疗是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肝活组织检查虽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存在操作较复杂、有创和容易产生并发症等缺点,因此无创性诊断模型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发现虽然研究的模型较多,且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是缺乏统一的认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开发更好的模型,使其能够代替肝活组织检查来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并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7例适合抗HB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24周,治疗前后对ALT、HBVDNA、HBeAg/HBeAb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中32例患者在治疗前行肝活检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情况。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者抗HBV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而治疗前ALT水平对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影响较小;基线HBVDNA水平在10^5~10^6 copies/ml的患者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结论抗病毒前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明显者、HBVDNA水平在10^5-10^6copies/ml者干扰素抗HBV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综合征,其诊断有赖于临床评估、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除了组织病理学诊断外,目前尚无准确和敏感的肝纤维化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准确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及其预后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既往研究表明肝脏硬度值(LSM)可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的纤维化程度,但其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有待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牵头开展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3202、2013ZX10002005)研究,全国24家研究中心纳入慢性HBV感染者556例,其中351例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82例行治疗78周时的第2次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中心盲态判读肝穿刺病理,采用Ishak评分体系,判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F)评分。结果显示,LS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MMP-2、TIMP-1 mRNA表达及小柴胡汤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40%的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用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进行干预.应用HE常规染色法对肝组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半定量测定大鼠肝组织中MMP-2、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小柴胡汤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2)病理模型组TIMP-1 mRNA与正常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1);而MMP-2 mRNA却明显降低(P<0.05).(3)小柴胡汤治疗组TIMP-l mRNA与模型组比显著降低(P<0.01),而MMP-2 mRNA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结论 TIMP-1 mRNA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升高;小柴胡汤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可能通过下调TIMP-1 mRNA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与探讨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慢性HBV感染者541例分为4组:拉米夫定组136例、替比夫定组135例、恩替卡韦组135例和阿德福韦组135例,各治疗48周。治疗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确定HBV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和HBV M。其中109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HBV B基因型94例(17.38%),C型410例(75.79%),B/C混合型37例(6.84%),未检出其他基因型;在B型感染者,肝组织G3占37.3%、S313.0%,C型感染者G3占8.7%、S3占22.7%,B基因型与C基因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患者,B型、C型和B/C混合型之间疗效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几种不同的基因型感染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