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2例格拉斯哥(GCS)评分为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以补充静脉营养不足.结果 62例患者中,4例出现腹泻,其余58例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无误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预防胃肠粘膜的萎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传统营养支持,研究组采取早期免疫营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和血红蛋白(HB)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 +/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免疫营养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其免疫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霍妍  李宁 《重庆医学》2005,34(5):657-659
高压氧疗法是指在高于大气压的环境中吸氧,增加了血中物理溶解氧,可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使血氧含量增加,血氧分压增高,氧弥散到组织的能力增强,从而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和有氧代谢,使组织获得大量氧气,因此临床上将高压氧疗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大量的动物试实验和临床研究资料军表明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高压氧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新 《浙江医学》2004,26(5):375-37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代谢率增高,氧耗及氧需量均增加,能量消耗大,呈负氮平衡;加之多数患者昏迷时间长、程度深,免疫功能下降,且大量使用脱水剂及激素,常发生严重并发症,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此类损伤早期施行适当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采用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5例(治疗组),并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30例(对照组)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由于脑性肺水肿、意识障碍等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肠内营养(EN)制剂鼻饲进行干预,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但可能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1]。有研究表明[2],高能量密度EN制剂鼻饲可调节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营养。为此,本研究将其进行了临床应用,观察其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得出结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有均衡营养,操作简单,减少感染性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降低脑外伤的死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秦唤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44-354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资料。结果 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15例出现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4例。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8.
ICU胰岛素强化治疗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01~2005年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分为强化治疗组(强化组)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常规组)进行研究。结果强化组在治疗期间血糖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死亡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常规组。结论高血糖可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死亡率、感染率、MODS发生率及增加住院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流量给氧和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高流量给氧组40例,纳洛酮治疗组40例;观察三组颅内压、脑水肿、髓鞘碱性蛋白、伤后6个月GOS评分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增高幅度和脑水肿程度较高流量给氧、对照组明显减轻;纳洛酮治疗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纳洛酮治疗组6个月后死亡率、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高流量给氧组。结论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增高的幅度、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而高流量给氧治疗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O联合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依据PICCO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则联合PICCO及ICP进行液体管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颅脑恢复率及生成率均明显增高,GC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ICCO联合ICP监测能进一步改善颅脑损失患者液体管理,提高颅脑恢复的几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的48例中,出院时按GOS分级:良好35例,占72.9%;中度残疾7例,占14.6%;重度残疾3例,占6.3%;植物状态1例,占2.1%;死亡2例,占4.2%。未开颅手术的32例患者出院时按GOS分级,良好28例,占87.5%;中度残疾4例,占12.5%,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判断伤情,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重视术后的综合治疗,则可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王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4,(36):148-150
目的比较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为研究组,30例患者采用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轻度残疾+恢复良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高氧液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按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氧液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两组1周内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第1d、3d、7d观察组患者的SpO2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第7d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周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高氧液治疗能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约占颅脑损伤的20%,其急性期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致残、致死率高,病死率约30%。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安危。现就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人的病情观察和颅内压监护、脑保护、肠内营养支持、镇痛镇静、脱水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等重要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CT在创伤性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半小时内完成64排CT检查,并针对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64排CT检查后明确诊断,配合相应的临床干预,出院时按格拉斯哥分级标准(GCS)评定预后,治愈86例,中残1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 64排CT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特殊部位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及CT图像计分等方面应用,明显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有效指导了临床后续治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每组各49例。常温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5℃,持续2~3天后复温。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重残率均低于常温组,总有效42例(85.7%),死亡7例(14.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45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术后随防半年按 GOS 标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9例(20%),中度残疾16例(35.5%),重度残疾12例(26.7%),死亡8例(17.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多种,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颅脑战创伤(bTBI)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战创伤类型。在机制方面,冲击波损伤及弹道伤是bTBI的特有损伤形式,能通过影响颅内压、空腔效应等机制造成脑组织广泛损伤。分级救治是提高bTBI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在bTBI治疗的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结合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bTBI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HSI)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9例中发生早期HSI者49例,占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14.9%。HS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颅脑损伤程度显著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关系。结论HSI可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早期发生,它的出现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预后不良,死亡率增加,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