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三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抗原抗体的检测一直是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的临床现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这种临床现象的认识逐步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成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52-53
已知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核酸长度为 3 2kb(kilo -base) ,其基因组有 4个开放读框 (ORF) ,分别为S(S基因 ,前S1区和前S2区 )、C(C基因和前C区 )、P和XORF ,由于S和C区的一些变异常常使HBV在血清标志物 (HBVM )有异常表现 ,给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评价中带来困惑。本文讨论血清HBVM临床意义及其评价注意点。1 HBsAg和抗HBs1.1 HBsAg HBsAg仅为HBV的外膜蛋白 ,不含核酸 ,只能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传染性和预后。HBsAg有 10个亚型 ,除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新世界》2015,(10)
目的研究糖尿病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含量,讨论其和感染乙肝病毒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241例糖尿病病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该院住院、体检等241例个体为对照组,抽取两组个体血清,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的含量,对比两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74.3%,表面抗原阳性率7.9%,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率36.5%,与观察组的51.0%、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0.8%和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率25.3%,与观察组的0.9%、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和乙型肝炎两病之间有其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特殊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 ,其广泛传播已成为一个危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社会公众性问题。HBV血清标志物 (HBVM )是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其血清学模式仍然是常用的评价患者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 ,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近年来 ,临床上出现愈来愈多的HB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及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差异。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8例,经雅培12000配套试剂检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测定值COI〈50。依据HBsAg定量.将患者分为:A组,HBsAg≥250IU/L,共16例;B组,HBsAg介于20~250IU/L,共10例;C组,HBsAg≤20IU/L.共12例。HBVM检测采用3种方法:(1)ARCHITECT12000型仝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2)ROCHEE1711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3)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结果两种进口发光方法检测HBsAg全部吻合.但ELISA检测C组有4份为阴性。三种方法检测HBeAg与抗HBe差异明显.国产ELISA试剂对HBeAg与抗HBe检出率远远为低于发光法.对A组26份标本HBeAg全部漏检。三种方法检测48份血样抗-HBc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在HBV—M的5项指标中如有低值,使用不同试剂检测出现不同模式的机会升高。建议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苕尽量选择存同一家医院并使用同一种试剂作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的临床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s)、核心(c)和e系统免疫学标志的最新研究进展改进了检测技术,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也加深了其间的联系性。本文着重从HBV三大免疫系统间的横向联系角度,解释其动态的临床与流行病学意义。一、急性乙型肝炎由临床发病2~4周之前即可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出现早晚与感染量有关,如为创伤感染或输血后肝炎,发病最快者可仅隔1周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患者血清标志物及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患者HBV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8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肝炎75例,慢性肝炎558例,重型肝炎181例,HBV载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的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eAg阳性模式中,HBV DNA载量为阳性者占95.9%(372/388),其中〉10^7 Copies/ml者占67.3%(261/388),显著高于其他各种模式(P〈0.01)。在抗-HBe阳性模式中,HBV DNA载量为阳性者占43.2%(126/292),其中〉10^7Copies/ml者占11.3%(33/292)。在HBsAg阴性模式中,15例HBV DNA载量阳性,占22.7%(15/66)。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3组患者间HBV 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载量〉10^7Copies/ml者占20.4%(37/181),明显低于慢性肝炎患者(48.1%,268/558)(P〈0.01)。结论:部分HBeAg发生血清转换的患者可能是HBV基因变异所致,其HBV DNA仍可呈现高水平复制,因此血清标志物指标需结合病毒载量一起分析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时,HBsAg消失后,HBV DNA仍可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因此需进一步随访监测。HBV复制活跃不一定是导致重型肝炎发生的原因,HBV DNA载量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并不呈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酶链免疫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疗的常规检查项目。目前,国内常用的定性判断方法有目测法和自动酶标仪。目测法快速,但临界值不易判断,对弱阴性或弱阳性标本,判读误差较大。自动酶标仪以Cut-off值为判断值。其准确性和重复性,都远远高于目测法,但存在出报告步骤烦琐,工作量大的缺 相似文献
10.
11.
李旭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999,(1)
自1994年3月~1996年8月,笔者应用祁门蛇药治疗51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观察该药对HBV血清标志物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慢性HBsAg携带者102例,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祁门蛇药治疗组(治疗组)51例,男42例,女9例;年龄9~51岁,平均(26.9±11.2)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10.5±3.6)年。对照组51例,男47例,女4例;年龄1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长春市人口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及血清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2006年7月~2009年7月就诊患者的77286份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 HBV的感染率为5.93%,血清标志物共有13种模式,感染期模式占前三位的是: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占6.26%,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2.64%;HBsAg、HBcAb阳性占0.20%;恢复期模式前三位的是:HB-sAb阳性占39.47%;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占15.65%;HBsAb、HBcAb阳性者占13.42%。结论长春市人口乙型肝炎病毒情况不容乐观,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知识,强化免疫,降低乙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6,(3)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结果的表现模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仪ARCHITECT-i2000SR对21747例临床标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测定,以数字序号1、2、3、4、5分别代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以检出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本组病例共检出18种表现模式,人群中HBV总感染率为5.05%,感染期以"145"和"135"为主,占87.71%;恢复期以"2"、"245"、"45"和"5"为主,占92.64%;HBsAg(+)250 IU/ml和HBsAg(+)250 IU/ml病例中,模式"135"比例分别为0.74%和23.5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结果的表现模式较为复杂,其与HBsAg定量结果均有助于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无血清免疫学标志的HBV株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方法:收集104例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套式PCR扩增HBVS、X、C基因,HBVS、X区扩增产物测序和变异位点分析。结果: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S基因区未发现有义突变,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发现多位点变异。结论: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多位点变异可能是无血清免疫学标志HBV株的分子基础。为深人研究隐匿性HBV感染的临床检测及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EIA测定与定量定性PCR测定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EIA测定法与定量定性PCR测定结果的关系。方法:从临床标本筛选300例HBsAg阳性血清,100例HBsAg阴性血清,50例抗HBs阳性血清,并采用定量定性PCR方法对其分别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血清定性PCR阳性率为29.3%,定量PCR阳性率为56.0%,HBsAg阴性血清定性PCR阳性率为2.0%,定量PCR阳性率为8.0%,抗HBs阳性血清定性PCR阳性率为2.0%,定量PCR阳性率为12.0%。结论:PCR检测乙肝病毒的方法比血清标志物EIA法有更高的临床检出率,定量PCR比定性PCR有更高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筛选出特殊模式者52例,对这些样本用RT-PCR法检测HBV病毒的载量、速率法检测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结果 发现共有有5种少见模式(③⑤、①②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⑤、①③④⑤)的血清转氨酶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77.0±15.2),其中③⑤组的ALT、AST和GGT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52例患者中HBV-DNA〉103占总例数的61.54%,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③⑤组HBV-DNA明显高于其他组别,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③⑤组平均病毒载量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血清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标志,也是目前评价HBV复制情况的"金标准",定量检测HBV DNA为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HBeAg的定量检测也成为现实,并迅速被临床认识及认可。然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特点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各40例,用PE-R微板核酸-ELISA杂交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并同时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D基因型和与D型相关的混合型所占百分率分别为50.0%和25.0%,两者有显著差异(X^2=4.3,P=0、0377);56.5%的D基因型是慢性重型肝炎,而C基因型患者只有28.3%,差异显著(X^2=4.34,P=0、03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否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3)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模式分布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4年杭州地区8 707例体检人群的血液标本进行HBV-M检测。结果:在8 707例体检人员标本中,共检测出13种HBV-M的血清学模式。HBsAb单(+)为主要模式,占30.48%;其次是全部阴性(-)模式和HBsAb(+)HBcAb(+)模式,分别占22.64%和15.09%。其余10种模式所占比例在0.02%~12.05%。1 032例标本为HBsAg反应性,体检人群总体HBsAg血清学反应性率为11.83%。所有HBsAb反应性体检者的HBsAb水平分为3个范围:10~100mIU/mL(48.54%),100~1 000mIU/mL(41.14%),和1 000mIU/ml(10.32%)。结论:杭州地区体检人群HBsAg携带率和HBsAb反应性率相对较高,而HBV-M全部阴性模式相对较低。3种主要的血清学模式分布特征与年龄和性别有关。针对HBV-M阴性的易感人群,应及时开展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从而降低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