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窦血管扩张症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胃窦血管扩张症(GAVE)患者4例,均采用APC治疗,密切关注术后有无消化道出血、穿孔、感染等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跟踪随访大便潜血、血色素水平及扩张血管治疗前后的内镜表现,综合评估APC治疗胃窦血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成功完成4例GAVE患者的内镜下APC治疗,治愈率为100%(4/4),无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术后长期随访,随访时间最长者目前为3年,大便潜血均转阴,血色素水平上升至100 g/L以上并稳定,内镜下治疗后黏膜修复完好。结论APC治疗胃窦血管扩张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具备良好的临床可行性,或可成为GAVE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谭红红 《胃肠病学》2010,15(6):361-363
胃肠道血管病变如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血管畸形、遗传性卅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是引起反复、隐性或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病变可孤立或多发,甚至累及整个消化道,尤以小肠多见。胃肠道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处于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内镜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各种内镜技术在胃肠道血管病变,尤其是血管发育不良和胃窦血管扩张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结肠血管扩张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无诱因的发生下消化道出血或大出血,诊断和治疗上都非常困难,具有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近一年来,我科收治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并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西瓜胃     
西瓜胃(WS)又称胃窦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局限于胃窦部的胃血管病变。WS多见于老年人和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消化道失血和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胃镜与病理学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手术治疗可获根治,经内镜行热凝或光凝疗法亦可收到满意疗效。W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西瓜胃,即胃窦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也称为GAVE综合征(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 syndrome,GAVS),临床表现为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及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胃镜下表现为胃窦部红斑或红点状病变,呈线性或弥散分布。这种点状形式通常出现在合并肝硬化患者身上,占因非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病例的4%(26/744)[1]。本  相似文献   

6.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和胃窦血管扩张症(GAVE)被认为是两个不同概念。对门脉高压是否为GAVE的病因仍有争议。此研究旨在评价降低门脉压力对治疗GAVE引起的慢性出血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7.
胃窦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于1953年由Rider最初报道,1984年由Jabbari正式定义。Jabbari等描述为:胃窦部纵向、含有红色可见的、扩张的、扭曲的血管黏膜皱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这些血管受压后颜色变苍白,胃镜活检可致出血,根据其胃镜下表现,被形象地称为“西瓜胃”。  相似文献   

8.
结肠血管扩张症近年来被认为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规检查方法诊断困难,极易误诊或漏诊。我院自1982年以来用纤维结肠镜(下称纤结镜)诊断本病6例,其中原误诊3例,现就其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胃窦病变,ESD术后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大约6%左右,出血的病例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甚至外科手术处理,给患者带来较多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防治胃窦ESD术后出血在临床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科收治的1例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探讨GAVE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治方法,提高鉴别能力及临床诊治水平,达到早诊早治,以减轻患者痛苦,选择最优方式治疗,期待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