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 (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3月连续收治的27例TAAD术后支架象鼻远端再次TEVAR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27例患者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术中资料,孙氏手术后早期随访结果、TEVAR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TEVAR术后随访率92.3%,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远期死亡2 例,病死率7.4%,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TEVAR术后均未出现支架内漏、移位、下肢截瘫、新发透析(TEVAR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肠缺血或坏死等后遗症。在随访的病例中,成功收集术前及术后复查胸腹部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 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25例(92.3%),术后6个月复查CTA提示支架象鼻远端破口均覆盖完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真腔打开程度均满意,内脏区及下肢血管通畅程度为100%,术后1年随访患者19例,其中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周围段完全血栓化13例(68.4%),部分血栓化6例(31.6%),真腔有效打开,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增大,假腔缩小。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using two-stent graft implantation,TEVAR-TSI)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9年5月应用TEVAR-TSI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1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前(T0)、术后1周(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及术后1年(T4)时,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L1)、气管分叉平面(L2)、第一枚支架末端平面(L3)、腹腔干动脉平面(L4)及最低侧肾动脉下缘平面(L5)的真、假腔内径实测值及其变化率,以及假腔血栓化情况。  结果  支架覆盖的胸主动脉段(L1~L3):在L1~L3平面,术后真腔内径呈增大及假腔内径呈缩小趋势,真腔内径变化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r=0.721、0.827、0.893,P<0.05),真腔内径变化率与随访时间也呈正相关( r =0.763、0.818、0.902, P<0.05),而假腔内径变化与随访时间呈负相关(r=?0.750、?0.927、?0.934,P<0.05),假腔内径变化率与随访时间亦呈负相关( r =?0.774、?0.935、?0.952,P<0.05)。支架未覆盖的腹主动脉段(L4~L5):在L4平面,真腔内径呈缓慢增大趋势,在术后1年较术前扩大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假腔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在L5平面,真腔及假腔内径均呈缓慢增大的趋势,到术后1年真腔内径较术前扩大10.1%,假腔内径较术前扩大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8,0.017)。另外,末次随访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结果显示:假腔血栓化程度在支架覆盖段亦明显优于未覆盖段。  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TSI术后,支架覆盖的胸主动脉段假腔血栓吸收率高且主动脉形态重塑更为理想,未能覆盖的腹主动脉段的主动脉重塑效果不理想,且腹主动脉内径趋于增大,应严密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后支架远端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术后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TEVAR手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结合既往Criadol分区原则将主动脉归纳分为胸降主动脉区、肾上腹主动脉区、肾下腹主动脉区及髂动脉区,评估不同区域主动脉真假腔形态及破口分布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完整收集21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3.9±2.1)年,随访期内47例(21.8%)患者支架远端主动脉出现负性重塑。单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壁结构异常(马凡综合征病史)和假腔持续通畅(远端破口存在、假腔血栓化不全)是本组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比值比(OR)=1.36, 95%可信区间(CI)=1.12-1.58, P=0.005]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OR=0.49, 95%CI=0.22-0.71, P<0.001)是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57-1659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3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进行治疗。对TEVAR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率控制、复发、死亡,以及新发夹层等方面随访,对患者随访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2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手术均成功进行,术后4例(1.74%)患者院内死亡,死亡原因均与主动脉血管破裂相关。与术前相比,术后L_1、L_2和L_3处直径变化差异明显不同(P<0.05)。对患者术后不同节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分析,不同节段假腔化血栓程度分布明显不同(P<0.05)。对226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31±5.48)个月;在随访期间,复发7例,随访1年、2年、3年后全因病死率、脑梗死、复发和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5.75%,94.39%和92.90%。结论:TEVAR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术后病死率较低,术后3年随访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对预后及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行腹膜支架TEVAR术的120例T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复查CTA图像,选取近端破口水平及气管分叉水平两个平面,对其真腔、假腔直径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术后不同时间点真、假腔变化率。结果 120例患者行TVEAR术均获得成功,术后ICU入住时间为(3.32±1.87) d,住院时间为(7.24±1.84) d,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0.83%。出院后定期影像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支架塌陷、移位、变形,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未见截肢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生存质量良好;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因脑梗死而死亡。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真假直径直径进行对比,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和假腔缩小于术后1个月、12个月最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术后3个月、6个月维持比较稳定水平;气管分叉水平:术后真腔直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长(P0.05),假腔直径逐渐减小(P0.05)。结论 TEVAR术治疗TAD疗效较好,胸主动脉段重塑满意,患者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CT三维血管重建(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以确认腹腔干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循环的存在。术中精确定位释放支架,同时覆盖腹腔干动脉及近腹腔干动脉的主动脉破口。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肝功能损害,无腹痛、腹胀等脏器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缺血症状。7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有内漏发生,但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自行停止。余14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均未发现内漏,术后CTA复查可发现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逐渐缩小。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有计划地覆盖腹腔干动脉可以有效覆盖近腹腔干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缺血或脊髓缺血的概率较低。术后II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多可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8.
背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部分病例腹段残余夹层真假腔重塑效果不佳.术后早期如何准确预判血管重塑趋势及如何对预测不良的病例进行二次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 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血管重塑趋势的有效性并分析封...  相似文献   

9.
余钻标  尹孝亮  林晨  胡松杰  郎德海 《浙江医学》2023,24(24):2651-265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弓部分支血管闭塞的再干预时机及处理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例胸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分支血管闭塞患者(左颈总动脉闭塞1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4例),其中3例头晕不适,1例左上肢乏力,1例无症状。对患者行分支血管重建,术后通过随访及影像检查评估分支血管闭塞第二次手术重建的效果及通畅情况。分支血管特点:2例为TEVAR术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3例为随访期间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第二次手术干预距TEVAR术后时间为(5.8±0.8)年。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成功4例(共植入8mm×50mm分支覆膜支架3枚,7mm×60mm分支裸支架2枚);1例患者腔内治疗失败,第二次手术行人工血管颈锁动脉旁路重建。5例患者住院时间(6.8±0.5)d,术后均获得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8.0±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再闭塞、受压;无脑梗死及左上肢缺血并发症。结论TEVAR术后分支血管闭塞再次行腔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需结合患者的症状及病变特点进一步评估,腔内治疗困难患者可进一步行开放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四维血流核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探讨不同解剖形态胸主动脉夹层(TAD)的血流模式,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TAD患者,均于亚急性期行腔内支架修复术(TEVAR),且术前均完成CTA和4D Flow MRI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至少行1次CTA检查。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TAD的三维模型,选择主动脉不同平面对4D Flow MRI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可视化呈现不同解剖形态夹层的血流模式分布,定量化对比真、假两腔内不同平面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 随访中,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真腔扩张,胸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继发破口附近假腔内仍有血流灌注。基于4D Flow MRI数据的定性分析显示,血流在原发破口处被分离为双向,分别进入真、假两腔,假腔内血流呈涡流形式。解剖形态不同的3例TAD患者中,真、假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显著不同,真腔内呈高流速和高流量,低返流指数。病例1、病例2、病例3真腔内的平均流速均显著高于假腔(t值分别为5.61、3.09、2.81,P值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残余假腔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1例,其中行孙氏手术20例(未换瓣组),行孙氏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换瓣组);术后3~6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分别测量支架起始、支架中段、支架末端、腹腔干水平、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双肾动脉水平术前术后真假腔直径以及真腔与管腔的比值,并观察假腔血栓化形成情况。 结果 术前换瓣组与未换瓣组在术前支架起始、支架中段、支架末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断层平面,真腔直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30、0.94、0.96、0.54、0.83、0.49)。术后3~6个月换瓣组与未换瓣组支架起始、中段、末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6个主动脉CT断层测量平面中真腔或支架内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28、0.16、0.28、0.39、0.44、0.23)。 结论 主动脉夹层术前是否累及主动脉瓣病变对主动脉夹层支架及以远降段的病变无明显影响。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残余假腔重塑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01-104
目的总结运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急诊救治降主动脉破裂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降主动脉破裂患者16例,其中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4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致降主动脉破裂1列,不明原因的食管降主动脉瘘1例。16例患者术前均通过胸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诊断,均在急诊全麻下经股动脉入路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患者术后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死亡,1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余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截瘫、逆撕、肢体缺血等相关并发症。无术中中转开胸手术。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是急诊救治降主动脉破裂的有效方法,尽早进行急诊手术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本中心2010年6月~2013年12月接受TEVAR治疗的4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术中通过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来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以隔绝假腔。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人失访,其余40例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6个月,平均1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无截瘫、脑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近端真腔基本恢复正常管径,近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技术可靠,安全性较高,创伤小,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隔绝术的方法、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近5年完成的局麻下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30例急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及随访1~53个月,平均随访16±15个月,结果表明:30天内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了破口,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2例左锁骨下动脉被封闭,术后无左上肢缺血表现,随访期间2例死亡,平均16±15个月生存率93.10%。结论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和非急性组(起病≥14 d,47例)。比较2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观察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变化情况,随访2年,分析2组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急性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急性组(t=20.686、8.090、3.071,P<0.05),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高于非急性组(χ2=5.993,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TLi较术前升高,FLi较术前降低,且急性组改善幅度高于非急性组(t=5.268、14.098,P<0.05);急性组患者总生存率(92.31%)高于非急性组患者(85.1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79,P>0.05)。 结论 急性TBAD患行TEVAR治疗的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高,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更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真假腔的CT征象。方法 30例AD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和评价AD的真假腔、内膜片的CT表现。结果鸟嘴征30例,蜘蛛网征4例,均位于假腔;75%~100%的假腔直径大于真腔腔内血栓16例位于假腔,1例位于真腔;偏心性内膜片钙化12例,均位于真腔侧;外壁钙化20例位于真腔,3例位于假腔;平直的内膜片在慢性AD假腔中多见(91.7%)。结论鸟嘴征、假腔大于真腔、腔内血栓及偏心性内膜钙化有助于AD真假腔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方法及管理要点.方法:31例患者中胸主动脉夹层12例,胸腹主动脉夹层19例,术前均采用扩血管、降压治疗,术中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及控制性低血压.结果:手术历时90.4±25.5 min,术中失血150.6±60.3 ml,尿量300.5±80.5 ml,术中平均动脉压为60~120 mmHg,平均105 mmHg,支架释放时收缩压降至70~80 mmHg,DSA证实所有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准确到位,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患者清醒快,拔管早.结论: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是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薇  王利新  符伟国 《浙江医学》2017,39(19):1718-1721,1731
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以β受体阻断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OMT),但临床发现即使采用积极的OMT,疾病转归仍差强人意。胸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TEVAR)因其促进夹层动脉重塑的优势和显著的中远期治疗效果被逐渐应用于慢性B型AD的治疗。虽然临床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B型AD的TEVAR已有丰富的处理经验,但慢性期B型AD存在裂口多、纤维化程度高、病变范围广、病情复杂等特点,TEVAR对其的干预方式及预后等方面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慢性B型AD的TEVAR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贾凯英 《铁道医学》2001,29(5):315-317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超声心动图(CDE)与腹部超声多普勒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对13例疑AD的病人进行检查。结果:二维超声能清晰地观察到内膜片及真、假血管腔;彩色多普勒能直接观察到直、假腔内的血流变化,并能评价主动脉瓣反动脉瓣反流程度,但有时胸段降主动脉AD图像欠清晰,腹部超声多普勒检查可弥补其不足。MRI对各型AD均能准确定位并分型,同时行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DSA)可更清晰显示裂口及出口位置、附附血栓、主动脉分支情况。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对AD诊断、各有优缺点。MRI扫描诊断AD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主动脉夹层(其中11例有术前及术后对照)患者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初步重建后传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46例均满意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裂口均能得到清楚显示;11例术后显示管腔复张及支架位置良好,4例再发其他部位夹层。结论: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