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联合组)、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各40例,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比较,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在不同组间、不同观察点间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天麻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组间及其不同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及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均有效,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胡萌萌  马晨超  王圆圆  邵奇 《陕西中医》2019,(11):1534-1537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量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4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流量及内皮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明显高于对照组(83.56%,P<0.05);观察组各动脉脑血流量增高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ET-1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部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宣方杰  王碧浪 《新中医》2024,56(9):41-45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 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PCIV 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联合组54例。2组均接受常规干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干预 治疗基础上给予胞磷胆碱钠胶囊口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14 d。 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 评分、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 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红 细胞比容(Hct) ],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78.00%(P< 0.05)。治疗后,2组DARS评分与DH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DARS评分与DHI-S评分 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右侧椎动脉平均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右侧椎动 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V、HSV、LSV及H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且联合组PV、HSV、LSV及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麻素联合胞磷胆碱治疗PCIV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缓解 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给予参附注射液40mL和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西比灵5mg,每天1次,2组均以14天为1疗程。监测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循环收缩期血流最大流速(V)s、舒张期血流最大流速(Vd)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魏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何保护肾功能,减轻蛋白尿,是其治疗中的重要问题。DN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若在肾病阶段采取有效干预治疗,有希望延缓甚至逆转其进入临床蛋白尿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单药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和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为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脉络宁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方法:将12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前列地尔注射液10微克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和脉络宁注射液20毫升加入250毫升生理盐水静滴,1次/天,连用14天.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静滴,1次/天,连用14天.结果:治疗组显愈率73.44%,总有效率95.31%明显优于对照组34.43%,85.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脉络宁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和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95%CI=70.15%~96.35%),对照组为67.74%(95%CI=51.28%~84.2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404 4,P=0.016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两组的总有效率的95%CI重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参数(P0.01);缩短眩晕消失时间(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证据尚不够充分,其收益为OR=0.31(95%CI=0.09~1.13),NNT=5(9%CI=2.49~73.66,其概率分布呈明显的偏态)。  相似文献   

1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另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丹参川芎嗪联合西药规范治疗痰瘀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例符合1987年ACR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西药+丹参川芎嗪静滴,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3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DAI和 ESR、CRP、RF 、PLT、中医疗效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SDAI、CRP及PLT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ESR、RF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西药规范治疗痰瘀痹阻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操作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了解其对炎症性肠病活动期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片段F1+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42%,对照组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高凝状态,能及早阻断肠黏膜微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眩晕2号方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眩晕2号方治疗,疗程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椎-基底动脉血流TCD参数BA-VS变化。结果两组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分值较治疗第1天均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第10天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P<0.01)。观察组治疗第10天TNF-α水平、NSE水平均较治疗第1天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第10天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NSE水平则升高(P<0.01)。观察组两指标同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第10天BA-VS水平较治疗第1天升高(P<0.05),对照组与治疗第1天比较,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第10天BA-VS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在改善眩晕等主要证候积分上更有优势,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眩晕2号方能够降低患者TNF-α、NSE水平,增加患者的后循环血流,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单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和GGT水平分别为(45.43±8.19)U/L、(52.88±5.64)μmol/L和(84.89±5.47)U/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药组或中药+西药组治疗后头晕残障调查表减分值较西药组高,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组对头晕残障调查表中情感因子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中药治疗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西药治疗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86例TIA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43例;血塞通对照组43例。2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46%,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2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TIA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姜道新 《中医药研究》2010,(12):1462-1464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经病史和CT、MRI、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检查证实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疗程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TCD指标。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痊愈例数方面和改善眩晕症状的时间方面(7d内),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方面和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别,且治疗后无脏器功能损害。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较单用尼莫地平有明显的优势,且无明显副反应。松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