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脑卒中病人肩关节半脱位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松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1037-1037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中风)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影响极大.现将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73%[1],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我们对2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预防性康复治疗并与22例按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4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1~3d,均经CT及临床确诊,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23岁。脑出血9例,其中基底节6例、内囊3例;脑梗塞13例,其中基底节7例,多发性腔隙梗塞6例。平均住院时间28±12d。②康复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9±9.64岁。脑出血8例,其中基底节5例,内囊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体位限制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体位限制组在体位限制下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三角肌后束和冈上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均方根值(RMS),肌骨超声测量患侧肩峰-大结节(AGT)间距。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和AGT间距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10.850, P <0.001),体位限制组各项指标最优(F> 42.031, P <0.001)。结论 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脱位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周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卒中偏瘫患者合并肩关节半脱位,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应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8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愈12%(10/80),好转60%(48/80),无效27%(22/80)。说明综合康复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效,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关,提示康复治疗及预防应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并发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80例屈肌痉挛并发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组在康复时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前后测量X线片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AHI、改良Ashworth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进行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患者屈肌痉挛,减轻肩关节半脱位,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双上肢悬吊训练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4例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和对应的针灸与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在针灸和物理因子治疗的前提下增加双上肢悬吊治疗(SET),观察两组分别在治疗15 d后与30 d后的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半脱位的程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15 d和30 d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7.32±1.68)分、(9.58±2.58)分,治疗组治疗15 d和30 d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0.21±2.21)分、(17.33±3.67)分,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0 d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明显缓解,并且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双上肢SET悬吊训练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疼痛以及改善半脱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患侧上肢负重压手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偏瘫上肢负重振动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伸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屈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半脱位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重振动训练作为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 相似文献
9.
方琴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3(9):3-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康复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物理治疗60天。实验组同时接受FES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摄取双例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FES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FES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近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PNF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6):322-325
目的:探讨PNF方法对偏瘫肩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维持原来的治疗计划不变,治疗组则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4周后,对照组在相对应的4周前后,分别拍摄坐位双侧肩关节正位片。根据野田氏方法,通过计算机测量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肩峰下缘中点与肱骨头中心之间的距离。采用Office 200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健侧和患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项指标P双侧均为0.001)。患侧分别在治疗3周后、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双侧均小于0.01)。治疗3周后触诊发现9例肩峰下与肱骨头之间间隙变为小于1/2横指(0.75cm)。结论: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 (FES)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将 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肩托组。FES组应用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 ,每日 1次 ,每次 2 0min ;肩托组只采用肩托保护。治疗前、治疗 2 0d后、治疗 6 0d后 ,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指诊。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 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2 0d后 ,FES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 5 2 .6 % )显著高于肩托组 ( 17.6 % ) (P <0 .0 0 1) ;而治疗 6 0d后 ,FES组复位率 ( 84.2 % )和肩托组 ( 76 .5 % )接近 (P >0 .0 5 )。结论 FES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但长期疗效和肩托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Rejoyce手功能测试(RAHF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相结合的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各30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估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单纯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可有效加快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治疗进程,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 (BTXA组 )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及Ashworth分级≥Ⅱ级。BTXA组注射BTXA后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 ,1,2 ,3个月进行Ashworth评测以评价痉挛状态 ,Brunnstrom及Fugl Meyer上肢运动评测以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结果 BTXA组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Brunnstrom分级提高 (P <0 .0 5 ) ,FIM评分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其 2个月时的自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BTXA可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状态 ,辅以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的等级 ,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4例,根据Mini -mize软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均接受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根据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试验组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3,(10):2161-2164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肩痛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选择性使用肩胛和上肢的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分别评定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组内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能明显改善偏瘫侧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Roosink M Renzenbrink GJ Buitenweg JR Van Dongen RT Geurts AC IJzerman M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1,(7):1139-1145
Roosink M, Renzenbrink GJ, Buitenweg JR, Van Dongen RT, Geurts AC, IJzerman MJ. Persistent shoulder pain in the first 6 months after stroke: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