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翠丽  顾璐璐  晏妮  陶晶  刘峰  叶向红 《当代护士》2021,28(11):181-184
目的 以SICU护士对预约式探视工作的适应性为切入点,探讨在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下,预约式探视工作对SICU护士适应性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 选取本院SICU护士63人,分别在2018年6月及2019年2月两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18年6月及以前采用限制性探视制度为对照组,2018年8月及以后采用PFCC模式下预约式探视制度为观察组.观察指标包括护士的压力值变化、管理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职业压力值显著下降(P<0.001),能够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的护士比例明显上升(P<0.05),且能有效回应探视中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质疑(P<0.05),明显提升了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P<0.001),更多的护士明确了探视中自身的角色任务(P<0.05),患者对探视的满意度显著增加(P<0.001),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CC模式下SICU预约式探视模式的应用可引导护士与家属共同参与重症患者的管理,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提升护士在PFCC模式下工作的适应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ICU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士长陪同危重患者家属探视患者提高ICU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由管床护士陪同患者家属对危重患者进行探视,观察组由管床护士、护士长陪同家属对危重患者进行探视.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士长陪同危重患者家属探视,能更好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SICU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以及SICU护士对病人家属心理需求的认知状况及差异.[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人家属50人、护士5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以及危重病人家属需求量表(CCFNI).[结果]SICU护士与病人家属在病人家属需求上存在认知差异(P<0.01),尤其在舒适及支持因子评分上,SICU病人家属与护士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结论]SICU护士应当加强对病人家属需求方面的了解,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提高SICU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ICU患者家属探视焦虑情绪及回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40名ICU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探视接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SBAR模式设计制定的ICU患者家属探视沟通管理表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比较两组家属在探视前后焦虑缓解程度、患者转回病房后家属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探视后焦虑评分低于探视前(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SBAR模式应用于ICU患者家属探视沟通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对家属焦虑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但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同探视方式在ICU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入住我院综合ICU的60名患者家属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4月入住的60名患者家属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以电话沟通为主的探视方式,研究组实施流程细化后的远程视频探视方式,比较2组不同探视方式下家属的满意度、焦虑感及ICU护士认同感。 结果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92±11.35)分vs(101.28±14.32)分,t=2.388,P=0.019];家属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3,P=0.020);ICU护士认同感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0.75)分vs(3.69±0.91)分,t=2.058,P=0.041]。 结论远程视频探视可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缓解其焦虑感,同时提高ICU护士的认同感,但仍需对其制度与流程进行优化,以减轻护理工作压力,从而促进探视模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实施有效沟通对NICU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8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家属100例,2012年1月-2012年4月入院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在上午查房之后实施主动沟通及在下午探视时间实施有效沟通;2012年5月~2012年8月入院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在下午探视时间实施有效沟通。比较2组NICU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在上午查房之后实施主动沟通及在下午探视时间实施有效沟通可提高NICU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冲突的产生,避免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肿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6月—11月在某肿瘤医院ICU保护性隔离区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沟通方式;选择2019年1月—6月在ICU保护性隔离区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42例为实验组,与患者家属采取CICARE沟通模式进行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家属的满意度及ICU护士的沟通能力。结果实验组患者依从性60.6%(86/142),家属满意度中非常满意54.9%(78/142),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1.3%(32/150)及20.7%(31/150)。护士沟通能力得分为(2.91±0.38)分,高于干预前(2.39±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ICARE沟通模式应用在肿瘤ICU家属探视期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及ICU护士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满足ICU患者和家属的探视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限制性探视与预约探视相结合的方法,接受5160名家属对综合ICU 853例患者进行探视。效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95.0%提高到98.5%,感染率由2.5%下降为2.3%,纠纷发生率为0。ICU实施限制式探视与预约探视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患者和家属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ICU探视制度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玉兰  廖燕  陈林 《华西医学》2007,22(4):882-883
目的:探讨适合ICU的探视制度。方法:对危重病员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家属在探视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结果:病员家属对限制式探视与预约探视相结合的探视制度,满意度为90%。结论:限制式探视制度与预约探视相结合的探视制度,符合家属的心理需求,同时对临床工作影响较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探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增设基础护理班提高综合ICU基础护理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桂芳  陈丹 《护理学报》2007,14(7):53-54
目的 增设基础护理班提高综合ICU基础护理质量.方法 2005年10月开始增设基础护理班,制定岗位职责并由低年资护士负责完成整理床铺、床上擦浴、口腔、皮肤、饮食及各种管道护理等基础护理工作,并随机抽样进行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比较增设基础护理班前后重症患者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增设基础护理班后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之前大幅度提高(P<0.05或P<0.01),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基础护理班的实施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对基础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缓解了白班和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ICU护理人员树立了主动服务意识,强化了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提高了护士长管理效率;提高了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