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疾患的发生或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针灸治疗疾病在于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的状态发展。针灸可有效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状况、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针灸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与针灸维系肠道微生态平衡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以阴阳平衡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针灸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为针灸从阴阳平衡论治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病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现状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2021年3月15日之前收录的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247篇,英文文献350篇。文献数量在波动中迅速上升。中、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张爱华是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并形成了核心研究团队。发文机构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机构间合作紧密。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核磁共振、代谢标记物、冠心病、质谱技术、代谢通路等相关领域。结论 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为中医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研究趋势为卵泡代谢组学研究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膝关节损伤的研究概况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于2000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20日期间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膝关节损伤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中医药治疗膝关节损伤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45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5篇,占总发文量的5.49%,年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共185种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其中北大核心期刊11种。发文量前五位的杂志分别是:《内蒙古中医药》《中医正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民间疗法》。共有503位作者被纳入分析,形成有3人以上的合作团队共5个,其中以徐成荣团队人数最多,团队内部联系紧密,但发文量低。其中发文量前五位的作者分别为刘辉、夏贤生、刘波、张军、陈仲新。发文量前五的单位分别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骨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机构之间未形成合作网络,研究相对独立分散。关键词共现网络共有节点387个,连线711条,形成13个聚类。除去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后,频次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为“中药熏洗”、“中药”和“关节镜”,中介中心性前三位的是“中药熏洗”、“中药”和“中药外敷”。结论 中医药治疗膝关节损伤主要涉及中药贴敷、中药熏蒸等中药外治法及针灸治疗,近些年研究热点主要在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中医综合疗法一直是临床应用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CNKI)为检索数据源,以“中医药”“骨髓抑制”“虚劳”等为主题词,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章。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学分析,绘制关系型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分析文献821篇,2000年至2020年,国内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至2014年间增长最快(年平均发文量达59.8篇);核心作者总发文量224篇(27.28%),未达核心作者群发文量的50%;共形成3个紧密合作的作者机构;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骨髓抑制、中医药、临床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聚类图谱显示,所有关键词被聚类成9类: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中医药、临床研究、不良反应、中医证型、环磷酰胺;共16个关键词参与突现,其中近两年研究热点包括食管癌、乳腺癌及meta分析。结论 环磷酰胺诱导致骨髓抑制后免疫功能及分子机制变化、基于辨证论治的非药物疗法应用、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和高发肿瘤的对症治疗是我国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热点,高发癌症的最优化疗方案、融合非药物治疗的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预防治疗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不断革新,其中实体抽取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子任务,自其提出以来,实现了从基于匹配模式的抽取到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抽取,再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抽取的进步与发展。在医疗信息抽取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医学信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处理和挖掘。面对中医药领域中灵活的、复杂的和海量的中医药信息,利用实体抽取技术可以将中医药领域更为重要的信息抽取,这也是进一步对中医药信息挖掘的关键一步,基础一步。本文概括了中医药各领域实体抽取技术的应用研究情况,为实体抽取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发展提供参考,以期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近期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概况。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自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3日期间收录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将纳入的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以了解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82篇,目前发表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研究文献大体可分为专家共识、综述、临床观察、辨治思路、数据挖掘及其他6种类型。以辨治思路类文章发文量最大(30篇),占发文总量的37%,临床观察类文章发文量最少(6篇)。共36种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种,发文量 ≥ 2篇的期刊共14种。发文量前5位的杂志分别是:《世界中医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天津中医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共发文32篇,占总发文量的39%。基金资助分析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多,其次是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共有64位作者被纳入分析,形成有3人以上的合作团队共5个,其中以刘淑娟团队、张俊华团队、肖小河团队人数最多,团队联系紧密。其中发文量在3篇(含3篇)以上的作者有15位,以刘淑娟、邱模炎发文量最多(5篇)。发文量前五的单位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合作机构存在明显的同地域合作特征。关键词共现网络共有节点86个,连线217条,形成7个聚类。除去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后,频次前3位的关键词分别为“诊疗方案、疫病、病因病机”,中介中心性前3位高的是“肺炎、疫病、诊疗方案”。结论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涉及辨析病因病机、疾病分型、证治方药,中医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挖掘组方用药规律等,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理论参考和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肠主津”是指大肠传导糟粕、吸收糟粕中的多余水分的过程,大肠排泄糟粕有赖于“大肠主津”的生理功能。功能性便秘是脾胃系常见病,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与“大肠主津”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具体体现在“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肠道微生态维持动态平衡,与中医学大肠吸收和分泌津液的功能关系密切;由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功能性便秘,其机制与“大肠主津”理论亦紧密联系、互为相关。本文基于“大肠主津”中医理论,在深入阐述“大肠主津”与糟粕排泄、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运用“大肠主津”理论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思路,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目前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肠道微生态影响UC的机制以及单方、复方、针灸、灌肠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定性研究是应用非定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于研究难以量化的现象和行为.定性研究方法自然性、开放性、整体性、归纳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较为一致.将定性研究方法用于中医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等方面,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自1997年起国内中医领域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现状,并以此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从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这四个数据库中检索,时间为1997年1月至2021年11月,范围为中医领域内的ASD相关文献,并用NoteExpress进行查重、筛选及合并同类关键词,将最终数据导入CiteSpace与VOSviewer,将作者、年份、关键词等信息做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351篇,共包含801个作者。关键词共形成8个聚类标签,涉及治疗方式、治疗评价、并发症状及理论依据。根据现有的关键词及近年来关键词的变化方向分析现状及趋势。结论 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了解1997年之后我国中医领域内治疗ASD的状况,而未来将更侧重于疾病的机制与靶点的探讨,为各研究者明确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也为ASD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病理表现的关系,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调节相关疾病的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方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归纳梳理中药溯源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中2003年-2020年7月与中药溯源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用CiteSpace 5.5 R2进行文献关键词,作者,机构的共现分析,获取对应知识图谱。结果 整理后共收集到196篇文献,通过分析,有三个团队在中药溯源领域内有稳定合作关系;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且存在地域性,研究成果存在断档;热点关键词为质量追溯,物联网,区块链,二维码等。结论 中药溯源领域现处于稳定起步阶段,发文数量逐年趋于稳定,中药溯源系统与区块链,物联网,DNA条形码技术的融合,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是相关研究的热点。NB-IoT,EPC编码等物联网技术在中药溯源系统中的运用未来将会受到更多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