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代阴道、皮肤代阴道及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代阴道术后阴道乳杆菌定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人工阴道成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所用术式分为:结肠代阴道组(23例)、皮肤代阴道组(18例)、补片代阴道组(20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分泌物乳杆菌培养检测;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健康女性(30例)。比较各组阴道乳杆菌的检出情况。结果术后1周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17.39%)、皮肤代阴道组(16.67%)及补片代阴道组(20%)与对照组(6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34.78%)、补片代阴道组(3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代阴道组(22.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47.83%)、补片代阴道组(40.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代阴道组(27.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周内乳杆菌即可在人工阴道内定植;术后1、6个月时结肠代阴道和补片代阴道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情况与健康妇女水平相近,皮肤代阴道乳杆菌检出率较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物多样性与宫颈高危型HPV(hr 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或社区募集的68例HPV阴性妇女(正常组)和75例hr HPV感染妇女(感染组)。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技术和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阴道微生物组成。结果:两组妇女阴道微生物在门水平,均以厚壁菌门为主要物种,但与正常组(73.23%)相比,感染组(68.77%)所占比例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放线菌门所占比例亦下降,而变形菌门和无壁菌门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两组均以乳杆菌为主要菌群,其中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群,在正常组、感染组的比例分别为41.41%、28.03%,其次为阴道加德纳菌。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惰性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芽孢杆菌、普氏菌、巨球菌、纤毛球菌、链球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物种丰富度指数Sobs指数、Ace指数均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升高,Simpson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LEf Se及LDA判别分析两组特征意义的物种,芽孢杆菌、志贺杆菌、海洋杆菌可作为感染组的生物标记物种,乳杆菌、加德纳菌、阴道奇异菌为正常组的生物标记物种。结论:上海地区高危HPV感染女性具有阴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乳杆菌水平减少的特点,芽孢杆菌、志贺杆菌和海洋杆菌可作为其生物标记物种,为临床今后从调节阴道微生态角度治疗高危HPV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对阴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18~45岁的育龄期健康女性17例,从其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纯化乳杆菌并进行鉴定。采用spot on lawn和双层牛津杯法筛选出对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阴道乳杆菌菌株。测定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及代谢物内的乳酸含量。将乳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观察乳杆菌菌体和菌液粗提物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结果:17例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23株乳杆菌,其中6株具有抑菌作用,分别是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其中加氏乳杆菌增殖能力较强,詹氏乳杆菌最弱。6株乳杆菌代谢物内乳酸的含量不同,发酵乳杆菌最高为(2.72±0.035)mg/ml,卷曲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较低,分别为(2.14±0.035)mg/ml和(2.13±0.025)mg/ml。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的菌液、菌体及菌液粗提物均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的菌液和菌体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卷曲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则无抑制作用。结论: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的多个菌株均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的功能。詹氏乳杆菌粗提物中细菌素类物质和过氧化氢的联合作用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加氏乳杆菌和阴道乳杆菌主要依靠过氧化氢起作用。乳杆菌产生的乳酸没有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盆底重建科行盆底重建术患者625例,将其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454例为A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71例为B组,另选择体检的健康女性449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分析其孕产次,是否绝经,有无子宫切除、慢性高血压、糖尿病、会阴裂伤、子宫肌瘤及阴道分泌物分析结果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A组子宫切除、已绝经、会阴裂伤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慢性高血压、会阴裂伤的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B组多孕次(≥3次)、多产次(≥3次)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乳杆菌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子宫切除、已绝经、会阴裂伤、孕次≥3次、产次≥3次是盆腔器官脱垂的独立危险因素;会阴裂伤、孕次≥3次、产次≥3次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乳杆菌是盆底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保护因素。结论:子宫切除、多孕、多产、会阴裂伤可能参与了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发展,阴道乳杆菌的存在可能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VVC患者阴道乳杆菌菌种构成与功能特点。方法从VVC患者和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乳杆菌并鉴定。测定乳杆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能力。结果对照组女性阴道分泌物分离出64株乳杆菌,81.3%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增殖,VVC组分离出51株乳杆菌,70.6%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增殖。对照组常见菌种为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和詹氏乳杆菌,VVC组常见菌种为阴道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能分离到具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功能的乳杆菌,VVC组仅42%的患者能分离到具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乳杆菌。结论 VVC患者阴道乳杆菌菌种构成与健康女性存在差别。VVC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能力较对照组弱。  相似文献   

7.
产后妇女阴道菌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后6~8周妇女的阴道菌群状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6-10月7家医院产后6~8周来院复查的560例产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行阴道分泌物涂片的Nugent评分及阴道菌群检查.结果 (1)阴道分泌物涂片Nugent评分结果及菌群比率:Nugent评分结果为菌群正常的产后妇女有48例(8.6%,48/560),评分结果为菌群临界的产后妇女有337例(60.2%,337/560),评分结果为细菌性阴道病(BV)的产后妇女有175例(31.2%,175/560).560例产后妇女中有74例阴道内检出乳杆菌(13.2%,74/560);560例产后妇女中有322例检出加德纳菌和类杆菌(57.5%,322/560),有214例检出染色不定弯曲小杆菌(38.2%,214/560).(2)分娩方式及会阴侧切对产后妇女阴道菌群状况的影响:①阴道分娩266例,其中Nugent评分结果为阴道菌群正常25例(9.4%,25/266),菌群临界为148例(55.6%,148/266),诊断BV 93例(35.0%,93/266).②剖宫产分娩294例,其中Nugent评分结果阴道菌群正常23例(7.8%,23/294),菌群临界189例(64.3%,189/294),诊断BV 82例(27.9%,82/294).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者的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③会阴侧切233例,其中阴道菌群正常22例(9.4%,22/233),菌群临界状态135例(57.9%,135/233),诊断BV 76例(32.6%,76/233).④无会阴侧切327例,其中Nugent评分结果阴道菌群正常26例(8.O%,26/327),菌群临界202例(61.8%,202/327),诊断BV 99例(30.3%,99/327).有会阴侧切与无会阴侧切者的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3)孕期阴道炎症及孕期性生活对阴道菌群状况的影响:①孕期有阴道炎症46例,其中Nugent评分结果阴道菌群正常5例(10.9%,5/46),菌群临界26例(56.5%,26/46),诊断BV 15例(32.6%,15/46).②无阴道炎症514例,其中Nugent评分结果阴道菌群正常43例(8.4%,43/514),菌群临界311例(60.5%,311/514),诊断BY 160例(31.1%,160/514).有阴道炎症与无阴道炎症者的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2).③孕期无性生活的284例中诊断BV 78例(27.5%,78/284);偶尔有性牛活的270例中诊断BV 96例(35.6%,96/270);经常有性生活的6例中诊断BV 1例(1/6).3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5).(4)喂养方式对阴道菌群状况的影响:母乳喂养的216例中诊断BV 67例(31.0%,67/216);人工喂养的89例中诊断BV 35例(39.3%,35/89);混合喂养的255例中诊断BV 73例(28.6%,73/255),3者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结论 产后妇女阴道乳杆菌明显减少,菌群比率明显失调.阴道分娩、会阴侧切、阴道炎症、孕期性生活及喂养方式对产后妇女的BV发病无显著影响.产后妇女的BV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反复着床失败(RIF)与第一周期IVF成功妊娠患者的阴道微生物组的差异。方法:不明原因RIF患者15例为实验组(RIF组),以同期第一周期IVF成功妊娠患者15例为对照组。取卵日采集阴道分泌物,提取总基因组DNA,对16S rDNA V3~V4区基因扩增,经Illumina Miseq测序后,比较两组阴道微生物组的丰度和结构。定义阴道乳杆菌丰度90%为乳杆菌主导(LD)患者,乳杆菌丰度≤90%为非乳杆菌主导(NLD),比较两者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乳杆菌占(91.60±19.73)%。RIF组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P0.01),乳杆菌丰度显著降至(71.10±31.12)%(P0.05),13个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包括1个需氧菌丛毛单胞菌,普氏菌、厌氧链球菌、吲哚嗜胨菌和韦荣球菌等12个厌氧菌。LD和NLD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8.42%及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F组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厌氧菌和需氧菌丰度升高,乳杆菌丰度降低。阴道乳杆菌丰度与IVF临床妊娠率相关,乳杆菌主导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和阴道分娩后尿失禁(UI)患者盆底神经肌肉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常规产前检查的正常初产妇100例,于妊娠37周后和产后42 d采用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UI标准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记录UI情况,阴道分娩者于第三产程后取阴道前、后壁黏膜组织和肛提肌组织.阴道分娩的75例中39例产妇肛提肌取材成功,27例成功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肌肉形态学变化、测量肌纤维直径并进行分型.共64例产妇阴道黏膜成功取材,40例成功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等三种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数阴道黏膜内三种抗体阳性神经纤维末梢的数目. 结果孕期及产后UI和非UI组肛提肌标本中I型纤维均占优势(76.5%~79.6%),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比例在孕期及产后UI和非U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UI组阴道前壁固有层内VIP神经分布少于产后非UI组(3.7±1.0和5.2±2.1,P=0.012).产后UI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长于产后非UI组[(63.3±25.4)min和(44.8±23.3)min,p=0.018];第二产程时间长是发生产后U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系数为0.028,P=0.028).结论 肛提肌形态学改变、肌纤维直径以及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比例的改变,不是引起妊娠期和产后UI的直接原因.阴道前壁固有层内的VIP神经分布减少,可能是产后UI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产程时间长是发生产后U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的影响。方法:对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选取初产妇1431例(经阴道分娩组101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16例),再生育产妇620例(经阴道分娩组390例,选择性剖宫产组230例),对该人群进行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追踪随访,以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下比例(≤2级)作为盆底肌受损观察指标,比较分析初产妇和再生育产妇经阴道分娩与选择性剖宫产产后盆底肌损伤情况。结果:无论初产还是再生育,产后42天两组之间盆底肌受损情况(肌力Ⅲ级以下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受损比例明显大于选择性剖宫产;产后3月、6月、1年两组之间盆底肌受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是产后近期盆底肌保护性分娩方式,而对盆底肌的远期保护优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期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及两者相互变化的关系.方法:妊娠旱、中、晚各期及非孕期妇女各30例,乳杆菌革兰染色及菌落计数探讨其在妊娠期及非妊娠期含量变化情况,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分泌物pH.结果:①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②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期与旱、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孕期与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孕期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阴道中乳杆菌含量与早、中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阴道pH随孕期的递增而升高,阴道乳杆茵含量随孕周的递增而下降,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的哺乳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223例(研究组)以及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正常非妊娠妇女200例(对照组).取2组研究对象阴道上1/3分泌物,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进行微生态评价,Nugent评分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诊断.研究组填写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自觉症状、是否已开始性生活、哺乳情况、分娩方式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研究组平均年龄为(30.5±3.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0.9±2.4)岁,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阴道优势菌以革兰阳性球菌(69/175,39.4%)和革兰阳性杆菌(54/175,30.9%)为主,对照组以革兰阳性杆菌(180/189,95.2%)为主,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478,P<0.001).研究组出现菌群密集度0级及Ⅰ级的比例较对照组增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集度0级为47例(22.2%)比2例(1.0%),密集度Ⅰ级为34例(16.0%)比1例(0.5%),x2 =96.302,P<0.001].菌群多样性方面,研究组0~Ⅳ级分别为47例(22.4%)、108例(51.4%)、34例(16.2%)、19例(9.0%)及2例(1.0%);对照组0~Ⅳ级分别为2例(1.0%)、92例(48.2%)、87例(45.5%)、10例(5.3%)及0例(0%);2组总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871,P<0.001).研究组阴道pH为5.0±0.5,高于对照组的参考值(<4.5).研究组阴道清洁度情况较好,Ⅰ度及Ⅱ度分别为129例(64.2%)及53例(26.3%).研究组阴道菌群的功能异常比例较高,过氧化氢水平降低者占84.3%(177/210),唾液酸酶阳性者占6.7%(14/210),白细胞酯酶阳性者占91.0% (191/210),对照组均为阴性.产后Nugent评分异常率较高,共有71.8%(140/195)可以诊断为BV或BV中间型,其中有症状的患者仅为23.5%(33/140).性生活对于产后菌群无明显影响.研究组中,母乳喂养者发生阴道优势菌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人工喂养者[正常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5.9%(30/116)及42.9%(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1,P=0.031).分娩方式也对产后菌群有较大影响,研究组中剖宫产者产后更易发生阴道优势菌异常[经阴道分娩者及剖宫产者正常优势菌分别为34例(42.5%)及20例(22.5%),x2 =7.726,P=0.005].结论 产后6~8周复查时,产妇阴道微生态较非妊娠期妇女有明显异常,无症状菌群异常发生率高.母乳喂养、分娩方式是产妇阴道菌群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5家医院收集133例非特异性阴道炎病例,随机分为保妇康栓组(1组),臭氧液阴道冲洗组(2组)和硼酸冲洗组(3组)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在完成疗后(3±2)d进行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和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使用SPSS 22.0版统计进行F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种方法临床总有效率达40%以上,其中以2组有效率最高,达59.3%,其次为1组,有效率为57.1%,最后为3组,有效率为43.8%。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8,P=0.363)。入组病例中经阴道微生态检测发现67例AV患者经治疗后三组间AV评分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2组34.4%,1组为35.0%,3组35.7%,三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1.000)。经阴道微生态检测发现69例乳杆菌异常患者经治疗后,三组间乳杆菌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2组78.1%,1组为63.2%,3组76.9%,三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2,P=0.494)。结论三种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阴道微生态环境及阴道免疫状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宫颈低级别病变(LSIL)136例、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263例、宫颈癌33例,健康女性100例为对照组,调查流行病学情况、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免疫状态,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每周性生活次数≥2在宫颈病变组所占比例较高。吸烟、饮酒及乳、肉饮食在宫颈病变组所占比例较高。IgG含量、氨试验(+)、优势菌菌群失调、革兰阳性短杆菌感染(+)、线索细胞(+)、白细胞酯酶(LE)(+)及凝固酶(GADP)(+)在HSIL组及以上的发生高于LSIL组及对照组(P 0.0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A)、IL-2在HSIL组及以上水平降低(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增高、GADP(+)是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sIgA、IL-2及IL-10水平增高是宫颈病变的保护因素。结论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局部免疫在防御及清除HR-HP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常阴道乳杆菌对6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常阴道乳杆菌对临床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取于2009年8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健康体检无阴道感染患者100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鉴定乳杆菌37例。应用药敏纸片法对不同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阴道正常乳杆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和特比萘芬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率(0~3.8%)均较低,耐药率92.3%~10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对头孢呋辛(阴性对照组)的耐药率为89.2%,与各抗真菌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阳性对照组)的敏感率(8.1%)较低,与各抗真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用6种抗真菌药物在有效抑制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同时,对阴道正常乳杆菌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在临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中,可以尝试同时应用抗真菌药和乳杆菌活菌制剂。  相似文献   

17.
妇女阴道微生态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小学女教师群体阴道微生态状态及年龄、绝经与否、避孕方式对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分布的影响.方法:对1000名贵阳市中小学女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将被检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①阴道微生态异常率较高(67.20%);②在30~60岁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③与未绝经者相比,绝经者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④使用避孕套者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避孕方式;⑤患细菌性阴道病者,阴道pH值升高,乳杆菌检出率降低.结论: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受年龄、绝经、避孕方式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克霉唑阴道片和硝酸咪康唑栓治疗SVVC阴道乳杆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serious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SVVC)患者使用克霉唑和硝酸咪康唑对阴道乳杆菌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SVVC患者112例,根据随机表分为克霉唑组(55例)和咪康唑组(57例),采用MRS选择培养基培养法观察用药前、用药后第7~14天和第24~30天阴道乳杆菌数量。结果用药后第7~14天克霉唑组和咪康唑组有效率分别为94.55%和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14天,阴道乳杆菌取自然对数后与用药前相比,两组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24~30天与用药后第7~14天相比,克霉唑组有所增加,咪康唑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均为外阴阴道瘙痒疼痛,停药后自行缓解。结论克霉唑和咪康唑对SVVC治疗效果相近。克霉唑用药后第24~30天对阴道乳杆菌有辅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的临床处理方案及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1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治疗的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患者23例.其中阴道分娩11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12例(剖宫产组),比较两组年龄、分娩方式、出血量、产时及产后并发症,评价阴道分娩的安全性.结果:23例患者中,11例(47.8%)行阴道分娩,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或因其他原因直接行剖宫产手术,其中16.7% (2/12)因术中出血多,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组均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妊娠次数、产前出血量、产前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91.7%)、出血量( 1986.4±1653.3ml)均高于阴道分娩组的54.5%和928.0±737.8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69;P=0.076).结论: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的患者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分娩方式可减少对患者的进一步损伤,阴道试产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分娩方式,可以尝试在严密监测和纠正凝血功能的情况下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臭氧水灌洗阴道对正常阴道微生态及阴道乳杆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10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女性职工中招募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正常的志愿者30例,非月经期每天接受臭氧水灌洗阴道5min,连续3 d。分别在初次阴道臭氧水灌洗前、末次灌洗后的第1周、第2周、第3周留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及阴道微生物16S rRNA高通量测序后对菌群多样性和丰度进行分析。结果微生态检查结果正常的女性接受臭氧水灌洗阴道前后,其阴道微生态、阴道内菌群多样性及乳杆菌无显著差异(cor.p绝对值0.2)。结论臭氧水灌洗阴道不破坏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对乳杆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