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 探索食道超声(TEE)在儿童及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多时点动态监测肾脏血流的可行性,观察体外循环下影响肾脏灌注的因素。 方法 纳入因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下手术的患儿,使用TEE测量左肾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并计算肾脏血流量。记录体外循环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肾脏血流量与体外循环流量及平均动脉压力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46例患儿中有42例获得满意的肾动脉血流图像,成功率91%。患儿体外循环后肾动脉阻力指数显著高于体外循环前。肾血流平均流速及肾血流量与体外循环流量呈直线相关,与平均动脉压的线性关系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及婴幼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体外循环灌注流量是决定其肾血流灌注的主要因素。对该类患者,TEE肾脏灌注监测可作为一种体外循环中实时动态的肾脏灌注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体重12 kg以下的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312例12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了解小儿CPB的特殊性,对小儿CPB应根据其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确定其转流方法。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9~154 min,平均(63.9±4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105 min,平均(38.9±21.8)min。心脏自动复跳288例,自动复跳率为92.3%。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全部顺利撤停体外循环,无体外循环意外及相关并发症。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1.28%。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过程,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的体外循环管理。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应用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和体外循环管路,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及温度的管理,注意保护心肌及各重要器官,联合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减少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对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总结784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采取有效的血液保护与肾保护措施。结果术后出现血尿62例,5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长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压、血液破坏过多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低温、缺氧、组织器官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均可导致人体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小儿体外循环中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和肾保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发生性急肾功能衰竭(ARK)。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转流对成人肾脏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人患者6例和非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12例,分别于体外循环建立30 min和麻醉诱导结束生命体征稳定5 min后获取肾脏超声造影图像,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分析比较成人非搏动性体外循环与麻醉诱导后的肾脏微循环灌注。分析比较两种条件下肾脏不同区域的灌注时间强度曲线(TIC)的相关参数:上升支斜率( α )、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与全身麻醉状态相比,体外循环下肾脏浅层皮质、深层皮质和髓质锥体区域TIC的AUC均降低( PAUC低于同条件下的浅层皮质以及深层皮质的AUC 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超声微泡造影剂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体外循环下肾脏各个区域的微循环灌注出现了明显下降,其中以髓质区域下降最为明显。超声造影技术可用于监测心脏手术期间肾脏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2月105例15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采用适宜的灌注方案,控制预充量,适当的血液稀释度,良好心肌保护及组织器官保护,维持有效的灌注流量及适当的灌注压力,联合应用超滤技术。结果:ECC时间35~1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145min,心脏自动复跳93例,电除颤复跳12例,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全部顺利撤停体外循环,无体外循环意外及相关并发症,102例痊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体外循环管理,保护心肌及各重要器官,合理使用超滤技术,可有效减少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临床分析(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体外循环方法及转流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0例小儿体外循环的预充、转流、心肌保护及并发症。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47-3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130min,心脏自主复跳79例,电击复律21例,发生意外及故障11例,其中鱼精蛋白过敏反应死亡1例。结论:小儿体外循环采用中度血液衡释维持适宜的胶体渗透压非常重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转流过程维持有效灌注压对脏及其它脏器复苏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选择40例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术中应用保持鼻咽温在34℃左右的高流量灌注:小儿2.8~3.0 L/(m2*kg);成人2.4~2.8 L/(m2*kg),术中头部降低15°~20°,保持心脏在空腔状态下手术;另选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与心脏直视停跳手术相比,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早,无1例发生血气栓,血液生化变化小.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同时减少了体外循环时间,较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在老年心脏手术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8例老年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例。全部病例均不主动降温,可自然降温2~3℃,中心温度32.1~36.8℃。体外循环灌注流量为2.2~2.4L/m2·min。灌注压为6.7~12kPa。心肌保护采用15%氯化钾与氧合血混合后持续灌注心脏的方法。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8~301分,平均160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17分,平均97分。心脏均自动复跳,无低心排出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提示充足的灌注流量和满意的灌注压是保证重要脏器良好灌注的必备条件,针对老年患者特殊性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同样适合于老年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体外循环中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或避免低温对心肌的损害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温氧合血心麻液持续灌注+自体温血终末期灌注心肌保护的方法施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3例。结果:心脏停搏迅速可靠且无室颤发生;心内操作完成、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1.3%;术后死于心包填塞1例,死亡率为4.4%;无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心肌酶学检查示术中CK-MB轻至中度升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示体外循环前后无显著改变;转流中血清钾为3.8~5.4mmol/L.提示:该心肌保护方法保证了心脏停博期间的血液供应;避免了低温对机体和心肌的损害及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损伤;其方法安全、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术后呼吸道的护理。方法:对200例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小儿心脏术后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患儿术后危险性降低。结论:小儿心脏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由于心脏重度扩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功能差,故术后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提高此类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时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使体外循环接近机体生理状态,对手术成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转流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53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痛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992~1998年352例患儿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预充液的晶/胶比维持在0.6~1.0;1999年185例患儿采用缩短循环管路,减少预充,预充液的晶/胶比维持在0.3~0.4,浅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6~493min,平均(74±2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7~97min,平均(41±19)min;1998年以前的352例患儿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80%,术后死亡28例,死亡率7.95%;l999年中185例患儿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91%,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4.32%;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采用减少预充总量,提高胶体预充量,浅低温体外循环高流量灌注,加强术中利尿将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微泡造影方法监测儿童及婴幼儿体外循环下肾脏微循环灌注的改变.方法 建立体外循环30 min后,采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获取肾脏超声微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肾脏不同区域灌注时间-强度(TIC)曲线,获取相关定量参数,包括上升支斜率(A)、曲线下面积(AUC)、曲线峰值强度绝对值(DPI)、达峰时间(TTP),比较不同采集时间点、不同区域灌注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肾脏各个区域(髓质锥体、深层皮质及浅层皮质区域)灌注参数相对于体外循环前均降低或延长(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对儿童肾脏灌注产生明显的影响,其表现为全肾灌注降低及局部灌注性差异,以髓质区域的灌注降低最为明显.超声微泡造影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体外循环期间肾脏微循环灌注功能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ARF)系指短时间内双侧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临床上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进行性氮质血症。ARF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工心肺机装置不断完善,膜肺广泛应用,低温脏器保护,特别是采用血液稀释法代替全血预充等,以及手术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脏手术对肾脏的影响日益减少。但如术前已有肾功能损害,长时间体外循环低流量、低灌注,以及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患者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导致ARF。临床统计心血管术后发生ARF约为2%~15%.轻型患者的病死率约为30%,严重者几乎为85%。因此加强ARF的预防措施,对心血管手术患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即在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其优点是为避免心脏缺血停跳、心肌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我院自2005—03~2008—12共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7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2 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5 1例先心病小儿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灌注 3 8例 ,中低温灌注 10例 ,深低温灌注 3例。心肌保护采用 4℃的改良st.Thomas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3 0~ 14 6min ,平均 5 0 .0 0± 2 0 .4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10 7min平均 3 6.61± 18.46min ,心脏自动复跳 3 8例 ,电击除颤 13例 ,无体外循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全部安全脱机。结论 综合性的心肌保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总结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小儿各种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采用控制预充总量,部分使用超滤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 m in~130 m in,体外循环时间2 0 min~16 8min,心脏自动复跳96例,电击7例,术中转流过程平稳,无与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和故障,全部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99例痊愈出院,4例术后死亡。结论:根据小儿病情以及生理状况,减少预充量,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和适当流量灌注,必要时同时使用超滤技术,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旨在对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采用中低温CPB法,CPB过程中,监测血气、ACT、血钾变化;灌注流量为2.4~3.0L/(m2·min),直到手术操作完毕后复温。复温后使用滤水器,对减轻水肿、排除毒素有良好作用。结果CPB时间为23~137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90分,自动复跳58例,电击复跳5例,术后63例病人均顺利脱离CPB,全组病人未发生脑部并发症,肝、肾功能正常。术后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预充量,提高良好的心肌保护,灌注压力一般保持在40~60mmHg。确保肾的血流灌注,必要时采用超滤技术,减轻体外循环后水肿,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体外循环中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或避免低温对心肌的损害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采用温氧合血心麻液持续灌注+自体温血终末期灌注心肌保护的方法施法氏氏四联症根治术23例。结果:心脏停搏迅速可靠且无室颤发生、心内操作完成,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1.3%;术后死于心包填塞1例,死亡率为4.4%;无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46例浅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建立体外循环后缓慢自然降温至31~33℃,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心内畸形纠正术。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均顺利,无心律失常和术后低心排等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灌注法,避免因心脏停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能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