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高位与低位结扎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位结扎组(A组)及高位结扎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行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B组行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比较两组术中肠系膜下动脉结扎后采用超声检测边缘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统计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边缘动脉血流收缩期最大流速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B组(P <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早于B组(P <0.05)。两组均无吻合口出血、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A组在尿潴留与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 <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高危结扎对边缘动脉血流影响相对较小,术后尿潴留、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周东旭  邓洋  李兆朋  郝朗松 《安徽医药》2020,24(8):1485-1493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来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与不保留 LCA对病人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中国知网、万方、 PubMed、Cochrane、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不同位置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的所有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数据库建库以来至 2019年 1月。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最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 20篇文献,共有 5652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其中不保留 LCA组有 2 589例,保留 LCA组有 3 063例。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未保留 LCA组,在吻合口漏发生率(OR=1.56, 95%CI:1.31~1.86,P<0.00001)、吻合口残端缺血性改变(OR=5.32,95%CI:2.37~11.91,P<0.0001)、预防性造口发生率(OR=1.74,95%CI:1.48~2.04,P<0.00001)均较保留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 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MD=-0.09,95%CI:0.22~0.04,P=0.19)、术后尿潴留发生率(OR=1.08,95%CI:0.80~1.45,P=0.62)、术后性功能障碍(OR=0.98,95%CI:0.61~ 1.58,P=0.92)、术后住院时间(MD=0.03,95%CI:-0.18~0.24,P=0.76)、局部复发(OR=1.30,95%CI:0.612.79,P=0.50)、远处转移(OR=1.15,95%CI:0.65~2.05,P=0.63)两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保留 LCA组与不保留组相比,在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肿瘤的根治性能够得到保障,并不会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且两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丰良  金鑫  孙锋  陈丹  赵文韬 《中国医药》2012,7(10):1257-125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亚甲蓝溶液注入肠系膜下动脉对T2期的直肠癌标本淋巴结的检出情况.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43例T2期直肠癌患者术后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其中2004年12月至2008年8月间,采取常规方法即肉眼加触摸对标本获取淋巴结(常规方法组,23例);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采取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注射亚甲蓝溶液配合常规方法获取淋巴结(亚甲蓝注射组,20例).比较2组的淋巴结检出情况及阳性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 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淋巴结484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24±14)枚;常规方法组检出淋巴结总数为214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9±5)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直径<5 mm的淋巴结228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1l.4±6.4)枚;常规方法共检出直径<5 mm淋巴结60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3.0±1.4)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22枚阳性淋巴结,平均检出数为(1.1±1.0)枚;常规方法组共检出16枚阳性淋巴结,平均检出数为(0.7±0.6)枚,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T2期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术时采用肠系膜下动脉注射亚甲蓝溶液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从而可能提高术后分期的准确性,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的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采用腹腔镜下的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和49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下的直肠癌根治术总有效率为95.83%,传统开腹手术总有效率为81.63%,腹腔镜下的直肠癌根治术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21,P=0.0015);在手术时间、手术的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术后并发少的优点,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比较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手术疗效及术后生命质量。方法 94 例直肠癌患者按术中 IMA 结扎方式分为低位组(n=50)与高位组(n=44),比较 2 组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排 便功能。2 组均完成术后 3 年随访调查,比较 2 组肿瘤转移率、复发率、3 年生存率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生命质量问卷(QLQ-C30)评分结果。结果 (1)2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IMA 根部淋 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肛门排气时间早于高位组(P<0.05)。(2)低位 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高位组(P<0.05),2 组其余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 后 3 个月、6 个月及 1 年,2 组排便功能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低位组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排便功能评分优于高位 组(P<0.05)。(4)2 组随访 3 年总生存率、肿瘤转移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 6 个月、 1 年、2 年、3 年 2 组生命质量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低位组术后 6 个月生命质量评分高于高位组(P<0.05)。结论 低 位结扎 IMA 治疗直肠癌手术疗效与高位结扎 IMA 相同,但对患者排便功能影响小,可提升患者近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并观察采用高位和低位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12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病历资料,分别对患者性别、肿瘤部位、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高位和低位结扎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中,12例(10.0%)发生吻合口瘘,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吻合口瘘的因素包括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和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结扎部位对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除数目、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高位结扎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低位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低位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低位组。结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均可能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不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率,但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并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兆春  侍立志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14-3215
目的 探讨保肛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直肠癌患者35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随访时间3年,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死亡情况等.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切除肠管边缘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手术时间(171.74±58.24) min,术中出血量(85.74±68.32) ml,均未发生感染、出血、吻合口破裂及狭窄等并发症.经2~3年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5月出现肝脏转移,其余患者均健在,无原位复发,无大便失禁,无死亡病例.结论 保肛根治术治疗直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对老年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保留LCA腹腔镜直肠癌Dixon根治术治疗的104例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顺序排号,由随机数字表获得随机数,对随机数进行升序排列,从排序后的随机数中规定前52个对应的编号为对照组,其余的52个随机数对应的编号为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组则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干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状况、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进食时、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4±0.49)d、(1.24±0.49)d、(1.06±0.35)d、(5.69±1.62)d,均较对照组的(3.18±0.55)d、(3.18±0.55)d、(2.84±0.67)d、(10.85±2.41)d少(P<0.05),两组间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12 h、24 h、48 h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分别为(2.56±0.42)分、(1.40±0.37)分、(1.18±0.31)分,均较对照组的(4.19±0.81)分、(3.66±0.75)分、(2.64±0.62)分低(P<0.05);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P<0.05),干预组术后24 h、48 h IL-8水平分别为(36.14±7.25)pg/mL、(16.75±4.26)pg/mL,术后24 h、48 h TNF-α水平分别为(4.60±0.87)pg/mL、(2.01±0.52)pg/mL,术后24h CRP水平为(18.95±6.64)mg/L,均较对照组的(43.82±8.22)pg/mL、(25.51±6.38)pg/mL、(5.34±1.27)pg/mL、(3.96±0.85)pg/mL、(41.06±13.59)mg/L低(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2%低于对照组32.69%(P<0.05).结论 对老年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术病人行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显著降低术后炎症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张宗兵  郝博  刘牧林 《安徽医药》2021,25(8):1518-1521
目的 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病人60例,均行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途无转开腹;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排便障碍分组,排便功能障碍组38例、非排便功能障碍组22例,分析影响术后排便...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陆志平  杨枋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31-1332
目的 探讨对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直肠癌患者遵循TME原则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67例均获根治性切除,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3例,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TME预防直肠癌局部复发起重要作用.TME更符合直肠癌手术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在大肠癌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3月共施行了67例大肠癌D3根治术,术中均严格进行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的应用,并与同期63例大肠癌仅行D1-2术式但无严格行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的组别作一比较,从中了解两者术后的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均无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随访3年,D1~2术式肿瘤复发率为34.9%,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在大肠癌D3根治术肿瘤复发率为14.9%(P<0.05).结论 无瘤接触和杀瘤技术是一种安全有用的技术,能减少术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全组5年生存率为59.7%;无淋巴结转移组预后好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两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P=0.000)。结论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更准确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出现头颈部区域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746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侧别、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5岁、男性、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合并HT的病人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男性、多病灶、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的病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密切相关(均P<0.05);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mm、侵犯包膜和多病灶密切相关(P<0.05)。结论 当PTMC病人存在年龄<55岁、男性、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合并HT等情况时,应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外科干预,另外可参考颈淋巴结超声、CT等相关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氧及低氧条件下卵巢癌HO-8910PM细胞线粒体外膜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线粒体自噬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人高转移性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BNIP3 siRNA组,各组细胞处理48 h后,应用吖啶橙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变化;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BNIP3、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在低氧条件下,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HO-8910PM细胞线粒体自噬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O-8910PM细胞线粒体自噬小体显著增多(P<0.01)。转染BNIP3 siRNA后细胞线粒体自噬、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率均显著受抑(P<0.01)。低氧组BNIP3、LC3-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低氧条件下转染BNIP3 siRNA后BNIP3、LC3-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 在低氧条件下抑制卵巢癌HO-8910PM细胞BNIP3的表达可显著抑制线粒体自噬,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晶  安秀英  胡锋超 《安徽医药》2022,26(10):1954-1959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 -200b-3p(miR-200b-3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表达及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3年 12月至 2015年 12月于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经手术切除且经组织病理证实的 9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组织中 miR-200b-3p、VEGFA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 VEGFA表达。采用 Pearson检验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 miR-200b-3p与 VEGFA mRNA表达的相关关系;随访 5年,采用 Kaplan-Meier法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miR-200b-3p、VEGFA表达与病人复发转移的关系,采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miR-200b-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1.00±0.24)比( 0.67±0.18)P<0.05]VEGFA mRNA和 VEGFA阳性率明显升高[( 1.01±0.26)比( 1.92±0.50)、(17.89%)比( 78.95%), 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 miR-200b-3p与 VEGFA mRNA表达呈负相关( r=.0.39,P<0.05)。与非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病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miR-200b-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78±0.20)比( 0.53±0.14)P<0.05]VEGFA阳性率明显升高[(67.92%)比( 92.86%),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miR-200b-3p、VEGFA表达与病人,组织分化,程度、 TNM分期有关( P<0.05)。 miR-200b-3p低表达者 5年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