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MR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25例,对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息肉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25例患者中有33例(4.0%)出现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 0.000)、高血压病史(P = 0.013)、术中出血(P = 0.000)、息肉部位(P = 0.026)、息肉大小(P = 0.014)、息肉形态(P = 0.042)和息肉病理(P = 0.044)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 = 0.003,O = 3.266,95%CI:1.485~7.187)、术中出血(P = 0.000,O = 39.630,95%CI:14.031~111.935)和息肉直径 ≥ 10 mm(P = 0.014,O = 2.725,95%CI:1.223~6.069)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和息肉直径≥10 mm与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提前预防可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内镜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7年3月该院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行内镜切除术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患者67例,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特征和可能影响术后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该院收治的342例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该组患者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并将该组患者分为并发出血组和未并发出血组,以术后并发出血为因变量,以可能诱发患者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史、饮酒史、息肉发生位置、息肉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34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7.60%(26/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合并高血脂史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直径2.0 cm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形态有蒂息肉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有蒂息肉均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为有蒂息肉。  相似文献   

4.
总结45例小儿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术前做好患儿及家长心理护理,病情评估,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肠道准备;术中加强体位管理,做好术中防护、术中配合及监测;术后做好麻醉护理,活动及饮食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做好健康指导等,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急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摘除后并发急诊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3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6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共摘除息肉373颗.其中11例急诊出血,出血率为3.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后急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息肉形态、病理类型和摘除方式无关(P>0.05).结论 高血压是结直肠息肉摘除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有关结直肠DPPB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选用RevMan 5.3.5软件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结直肠DPPB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O = 1.39,95%CI:1.12~1.72,P = 0.002);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DPPB的风险增高(O = 1.79,95%CI:1.07~3.00,P = 0.030;O = 0.53,95%CI:0.38~0.75,P = 0.000);直径大于1 cm的息肉较小于1 cm的息肉更易发生结直肠DPPB(O = 0.35,95%CI:0.21~0.59,P = 0.000);有蒂息肉发生结直肠DPPB比无蒂息肉风险更高(O = 2.37,95%CI:1.12~5.00,P = 0.020);与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相比,腺瘤性息肉患者DPPB明显升高(O = 3.02,95%CI:1.81~5.03,P = 0.000)。结论 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息肉直径、息肉形态和病理类型均为影响结直肠DPPB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EMR)术后迟发出血的高危因素,并讨论防护对策.方法 收集2019年1—12月于医院住院并行EMR切除结直肠息肉治疗的28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分组,其中术后发生迟发出血患者125例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迟发出血患者276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差异,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内镜活检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息肉样病变52例,内镜活检病理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所有患者根据内镜下分型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活检病理及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差异,分析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24例的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病理存在差异,总体差异率为46.2%。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LGIN以及HGIN活检与内镜切除病理的差异率分别为20.0%、42.9%、44.4%及54.5%。直径大于2.0 cm和病变表面充血是影响病理学差异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警惕其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延迟诊治以及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息肉冷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18例结直肠小息肉(直径≤10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 = 59)和观察组(n = 59),对照组采用内镜息肉热圈套切除术(HSP)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CS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息肉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和直径1~5 mm息肉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率、术后2周出血率和内镜下止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手术操作时间短,息肉切除率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CRC的发病率居第3位,病死率居第4位。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高,在非洲和中亚地区发病率低。在西方人群中,CRC终身罹患风险约为5%[1],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可以追溯到特定的高危因素,如肿瘤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但85%的CRC患者追溯不到危险因素[2]。多种生物学代谢路径异常都可以导致正常细胞发展为恶性肿瘤细胞,很难对其进行检测及干预,但结直肠息肉是CRC的发生必经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 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影响再发的因素.结果 息肉患者共1401例,检出息肉3955颗,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 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P<0.05);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3.7%;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6.7%,38.1%于1年内再发,78.2%于2年内再发;多发性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1.0 c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P<0.01).结论 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性评价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b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6个数据库,筛选研究CSP和HSP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 20项RCT纳入该研究,包含4 103例患者,6 890枚息肉。其中,CSP 3 452枚,HSP 3 438枚。CSP与HSP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8~1.01,P = 0.596);CSP与HSP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98,95%CI:0.95~1.01,P = 0.222)。CSP与HSP标本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9~1.01,P = 0.824)。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CSP术中出血风险高于HSP(RR^ = 1.66,95%CI:1.24~2.24,P = 0.001),CSP迟发性出血风险低于HSP(RR^ = 0.31,95%CI:0.16~0.63,P = 0.001),CSP与HSP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33,95%CI:0.09~1.22,P = 0.097)。手术时间:CSP总操作时间短于HSP(MD = -7.15,95%CI:-8.25~-6.06,P = 0.000),CSP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P(MD = -1.86,95%CI:-2.85~-0.86,P = 0.000)。结论 CSP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HSP相当,但能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1 0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后DPPB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 098例,治疗息肉2 169枚,18例患者(1.6%)出现术后DPPB,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P=0.007)、息肉直径≥10 mm(P=0.009)、右半结肠息肉(P=0.015)、腺瘤性息肉(P=0.045)是DPPB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P=0.002,O■=4.654,95%CI:1.755~12.343)、息肉直径≥10 mm(P=0.009,O■=3.637,95%CI:1.390~9.517)、右半结肠息肉(P=0.016,O■=3.656,95%CI:1.273~10.504)是内镜下切除术后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10 mm、息肉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易出现迟发性出血,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性止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警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方法 分析271例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胃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警模型。结果 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测发现:胃息肉复发者48例,复发率为17.71%;两组患者年龄、进食速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创伤史、息肉数量、息肉直径和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 ≥ 50岁、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创伤史、多发息肉、息肉直径 ≥ 2 cm和腺瘤性息肉是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该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警模型,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C指数为0.796(95%CI:0.758~0.834),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95%CI:0.787~0.842)。结论 年龄 ≥ 50岁、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创伤史、多发息肉、息肉直径 ≥ 2 cm和腺瘤性息肉是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评估和量化胃息肉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该院行肠息肉切除术的454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3组:日间病房冷切除组、日间病房热切除组和普通病房冷切除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息肉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和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冷切除组的即刻出血率较高,电凝综合征为热切除组独有,热切除组的金属夹使用人数最多,普通病房冷切除组使用最少;日间病房组的住院时间短于普通病房组,费用低于普通病房组,但患者满意度方面,日间病房组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安全、经济和有效。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缺乏与患者的病情沟通,反而会导致患者住院满意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157例患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测定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息肉直径等指标,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3157例患者中有27例产生了术后迟发性出血症状,发生率为0.86%,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息肉切除后的5~7 d后,平均为5.9±1.8 d,平均年龄为57.8±3.4岁,息肉平均的直径为32.1±3.7 mm。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出血患者相比,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年龄、息肉直径及形态、息肉生长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即为此类症状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此类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86例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并接受POEM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POEM术后贲门失迟缓症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9例患者POEM术后出现复发,复发率为22.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Chicago分型与POEM术后贲门失弛缓症复发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POEM术后发生贲门失迟缓症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80,95%CI:0.624~0.975,P=0.029)。结论:病程、Chicago分型与POEM术后贲门失弛缓症复发密切相关,病程是POEM术后贲门失迟缓症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