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32例(38眼)行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术后置管。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治疗有效率97.4%。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优于传统颜面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硅胶管逆行鼻泪道插管两种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86例患者,54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患者作为内镜组,32例行泪道逆行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置管组.观察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处理后炎症控制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置管组和内镜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8.1%、84.4%与98.1%、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镜组高于置管组.结论 对于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采取置管或急性期鼻腔泪囊造孔内引流术来治疗,是安全可行和高治愈率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初发的慢性泪囊炎与及泪道置管术后失败复发的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初发慢性泪囊炎患者(初发组)41例及泪道置管术后失败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复发组)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组41例患者中,治愈26(63.4%)例,好转8(19.5%)例,无效7(17.1%),总有效率为82.9%;复发组22例患者中,治愈6(27.3%)例,好转7(31.8%)例,无效9(40.9%)例,总有效率为59.1%,初发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复发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疗效确切,特别适用于初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对泪道置管术后失败的复发患者也有一定疗效,但效果较初发者差,应慎重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100例(100眼)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阻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造瘘口面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术后6个月时造瘘口面积(24.36±1.54) mm2大于对照组(16.82±1.86) mm2(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阻塞患者采用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避免瘘口堵塞、保障泪道通畅,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较低,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阻塞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45-2446
将60例慢性泪囊炎及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30例。A组行鼻内镜下激光泪囊鼻腔造口联合置管术(鼻内镜组)治疗,B组行传统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传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与B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下激光泪囊鼻腔造口联合置管术具有手术简便、出血少,术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效果与传统手术接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的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中期患者86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研究组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及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造瘘口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高(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组造瘘口面积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鼻黏膜出血、面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置管术应用于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可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减小造瘘口面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49例、泪囊造孔组48例。泪囊造孔组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联合组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患眼视力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泪囊造孔组(P0.05);术前,两组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视力略微降低,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泪囊造孔组(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显著,能降低慢性泪囊炎复发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影响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52例(58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行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使用电钻或骨凿、钩突刀、脑外科银夹、泪道探针等设备,在鼻丘前下方找到泪囊并切开,使泪囊黏膜及鼻腔黏膜瓣相吻合。结果 52例(58眼)患者经6~18个月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治愈50眼,占86.2%;好转8眼,占13.8%。总有效率为100.0%。3例鼻腔少许粘连,但并不影响开放口引流。结论通过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开放术能微创有效治愈慢性泪囊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5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52例(53眼)中,51例(52眼)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畅通,内镜检查造孔通畅。1例(1眼)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7.8%。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损伤小,经过精心护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刘琦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0):1781-1782
6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对照组各30例。内镜组给予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对照组给予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结果内镜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83.48±11.36分,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76.7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相当,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具有面部不留瘢痕,微创,美容,恢复快,术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鼻内镜引导下泪道硅胶管逆行置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3例(103只眼),在鼻内镜引导下行泪道硅胶管逆行置入术,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愈88只眼(占85.44%),好转10只眼(占9.71%),未愈5只眼(占4.85%),总有效率95.15%。结论鼻内镜引导下泪道硅胶管逆行置入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内囊鼻腔吻合术(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拟接手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组。观察组采用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对照组采用EES-DCR联合美乐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临床效果评价、手术时间、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患眼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评价,观察组的治愈率91.67%、好转率8.33%,对照组治愈率86.67%、好转率11.67%、无效率1.67%,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评价,观察组的治愈率88.33%、好转率11.67%,对照组治愈率73.33%、好转率25.00%、无效率1.6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月评价,观察组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正常率88.33%、偏高率8.33%、较高率3.33%,对照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正常率76.67%、偏高率15.00%、较高率8.33%,两组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溢泪程度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观察组的溢泪程度、泪液分泌实验低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术后效果优于EES-DCR联合美乐胶,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32例(590眼)泪囊炎患儿按照年龄分为三组,第一组为3~6月龄患儿,共456眼;第二组为7~12月龄患儿,共95眼;第三组为13~48月龄患儿,共39眼。各组均在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结果:第一组治愈442眼,占96.9%;第二组治愈83眼,占87.4%;第三组治愈32眼,占82.1%。第一组与第二、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3~6月龄为最佳探通时机,精心护理是探通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鼻内镜泪囊置管术与鼻腔黏膜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将62例(62只眼)术后吻合口闭锁、症状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半随机法分为A、B组,各31例(31只眼),分别进行经鼻内镜再手术治疗。A组重新开放泪囊吻合口后,上、下泪点放置硅胶管经泪囊吻合口穿出、固定;B组采用泪囊吻合口前方切取带蒂"人"形黏膜瓣覆盖于重新开放的吻合口的前后缘,覆盖裸露的骨面。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及溢泪、溢脓症状、泪囊冲洗通畅、吻合口开放发生率。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溢泪、溢脓症状的发生率为58.1%,高于B组的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泪囊冲洗通畅发生率为54.8%,低于B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吻合口开放发生率为51.6%,低于B组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再手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时,"人"形鼻腔黏膜瓣转移处理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狭窄及闭锁,提高吻合口开放率,但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6.
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8月-2007年9月对11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实施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术后8例治愈,治愈率72.7%;3例好转,好转率27.3%,手术有效率达100.O%。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具有不影响美容,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治愈率高的优点。护理上强调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做好鼻腔冲洗,预防局部感染、出血和粘连;出院前做好健康指导,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F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FMS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100)采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术治疗,对照组(n=100)于鼻内镜下采用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100 mL,平均(78.5±8.4) mL,手术时间17~43 min,平均(29.5±5.8)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9.0%。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2~108 mL,平均(81.4±8.5) mL,手术时间18~51 min,平均(32.4±6.5)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溢泪,1例术侧鼻腔粘连,1例术侧鼻腔狭窄,2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8.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FMS,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红 《临床医学》2007,27(8):12-13
目的观察插管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老年人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对45例57眼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泪道和行泪道探通后,将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入泪道,并将0.4 mg/ml丝裂霉素C与等剂量透明质酸钠混合的胶体注入阻塞部位。术后用甲硝唑注射液(一般临床供静脉注射所用)及α-糜蛋白酶进行泪道冲洗。视病情15~45 d拔管。结果随访6~12个月,本法治疗泪道阻塞和慢性泪囊炎有效率均达到85%以上,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插管联合丝裂霉素C能较有效治疗老年人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  相似文献   

19.
泪道探通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 97例眼泪道探通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结果 :术后治愈率97.93 % ,并发症极少。结论 :泪道探通法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旋针法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71例(共188眼)经按摩泪囊及泪道冲洗治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旋针法泪道探通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71例共188眼泪囊炎,1次探通成功185眼,占98.4%,2次探通成功1眼,占0.5%,失败2眼,占1.1%。探通成功者术后均无假性泪道、感染及泪小点撕裂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旋针法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具有操作简单、疗程短、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