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4033-4035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内镜诊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ANVUGIB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并获得明确诊断。根据内镜术后是否出血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为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为未出血患者。分析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的单危险因素;其中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45例再出血患者经内镜配合抑酸药物止血,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等。内镜术前综合评估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提高内镜疗效有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注射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注射止血后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3例一周内再出血及135例无再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变量为入院时休克、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氮浓度、内镜下喷血表现、内镜下渗血表现。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出血与入院时休克、内镜下喷血、内镜下渗血相关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入院时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内镜注射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寻找降低再出血的方法。方法选取首次内镜治疗止血成功的360例NV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再出血情况分为再出血组(n=97)和未出血组(n=26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再出血原因。结果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性别、病变类型、血尿素氮水平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出血组在血小板、开始治疗时间、单一内镜治疗、入院时休克、血红蛋白<90g/L、Ⅰa 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质子泵抑制剂(PPIs)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方面,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单一内镜治疗、血红蛋白<90 g/L、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PPIs 治疗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是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一方法内镜治疗、血红蛋白<90g/L、病灶呈喷射样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PPIs治疗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是消化内镜治疗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I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对发生GIH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54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4例(6.73%)。并发GIH患者的平均年龄、大面积梗死比例、既往卒中史比例、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无G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H在脑梗死中是常见且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及治疗需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光  陈善成 《中国康复》2004,19(1):23-2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防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 1996-2 0 0 2年脑出血早期手术患者 3 2 2例 ,并对其中 69例手术后再出血 (再出血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 :早期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 2 1.4% ,其中出血 <6h手术组再出血率为 43 .1% ,6~ 12h手术组再出血率为 2 0 .9% ,13~ 2 4h手术组再出血率降为 3 .6%。再出血发生时间分析 ,手术后 <12h发生率为 3 .1% ,12~ 2 4h为 15.5% ,而 >2 4h仅为 2 .8%。再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占 92 .6%。高舒张压状态、术后血压控制不稳、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困难或不彻底均与再出血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性 (P <0 .0 1) ,其中高舒张压状态 ,术后血压控制不稳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术后再出血不容忽视 ,术后 <2 4h是再出血高危阶段。舒张压控制在 85mmHg以下 ,对预防再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肾损伤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发病情况、病因、疾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山西省人民医院近5年确诊急性肾损伤512例患者,对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住院病死率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肾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53例,上消化道出血45例,临床严重出血15例,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是心功能衰竭、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急性肾损伤3期的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住院病死率52.8%,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22.2%.伴有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肾损伤常见合并症.而且以上消化道出血更常见.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肾损伤病死率增加密切相关.肾脏以及肾脏以外其他危险因素与消化道出血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70-172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止血成功的105例NVUGIB患者作为对象。按照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再出血分为对照组(未出血,n=88)、观察组(再出血,n=17),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再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患者性别、年龄、血尿素氮水平、病变类型等比较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入院时休克、单一内镜治疗、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Ⅰa级出血、后续PPIs不足等方面的比较上,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VUGIB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主要入院时休克、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后续PPIs不足、Ⅰa级出血等,应高度重视并实施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由张破裂出血(EVB)患者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内科药物治疗170例,按72 h~6周内有无再次出血分为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回顾性比较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寻找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止血后收缩压、总胆红素、合并感染及腹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感染、收缩压>120 mmHg、年龄>60岁为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398、4.162、3.853,95%CI分别为2.360~76.066、1.027~18.722、0.951~15.614;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25,95%CI为0.153~4.413.结论:合并感染、收缩压>120 mmHg、年龄>60岁是EVB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应予积极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胃炎性纤维性息肉(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该院66例(共68处病变)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GIF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16)和未出血组(n=50)。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大小、内镜下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手术方式和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GIFP临床特征,并计算术前正确诊断率。结果 出血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未出血组,病灶大小明显大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组病灶内镜下呈新生物样隆起、表面伴有糜烂或溃疡、伴有球阀综合征和超声内镜有血流信号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呈新生物样隆起或黏膜下隆起、表面有溃疡或糜烂和伴有球阀综合征,是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腔镜中心接受EMR治疗的患者378例(472处病灶),以术中出血和延迟出血为观察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EMR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EMR术中出血的患者共31人(8.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直径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影响EMR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②EMR延迟出血的患者共12人(3.2%);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延迟出血的患者中有11人(91.7%)出血发生在EMR术后2周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PPI使用是影响EMR术后延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血是EMR的并发症之一,对于位于食管、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在EMR围手术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bleeding i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GIB) patients from southern China.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olved 229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mall bowel endoscopy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1 January 2018 and 1 December 2020.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rebleeding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ResultsRebleeding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non-rebleeding patients (53.0 ± 15.9 vs. 46.2 ± 17.8 years), had lowe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89.2 ± 28.1 vs. 126.2 ± 25.1 g/L), and higher blood urea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5.4 ± 2.6 vs. 4.5 ± 2.2 µmol/L), respectively. A higher percentage of rebleeding patients had diabetes mellitus (13.9% vs. 2.9%) and overt bleeding (70.4% vs. 38.6%), and required blood transfusions (43.1% vs. 8.0%), compared with non-rebleeding patients,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drinking alcohol (odds ratio (OR): 9.2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35–63.78), anemia (OR: 17.38; 95% CI = 5.48–55.10), and blood transfusion (OR: 3.76; 95% CI = 1.04–13.56) increased the risk of rebleeding in OGIB patients.ConclusionOur data suggested that OGIB patients who drink alcohol, have anemia, and require blood transfusion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rebleeding.  相似文献   

13.
朱颖辉 《临床荟萃》2015,30(1):71-7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3例(出血组),同期血液透析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23例(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调查两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还是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并比较两组的透析通路间有无差异。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吸烟、饮酒、进辛辣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及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服用情况。结果出血组中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数量高于未出血组,为47.8%(11/23)vs 21.7%(5/23)(P <0.05);出血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白蛋白、血钙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出血组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在吸烟、饮酒、辛辣刺激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SAID 服用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贫血、低蛋白血症、血钙低、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基础疾病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MR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25例,对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息肉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25例患者中有33例(4.0%)出现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 0.000)、高血压病史(P = 0.013)、术中出血(P = 0.000)、息肉部位(P = 0.026)、息肉大小(P = 0.014)、息肉形态(P = 0.042)和息肉病理(P = 0.044)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 = 0.003,O = 3.266,95%CI:1.485~7.187)、术中出血(P = 0.000,O = 39.630,95%CI:14.031~111.935)和息肉直径 ≥ 10 mm(P = 0.014,O = 2.725,95%CI:1.223~6.069)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和息肉直径≥10 mm与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提前预防可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行结肠息肉EMR治疗的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2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2例(6.71%)。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抗凝药服用史、体质指数(BMI)、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抗凝药服用史、息肉大小、息肉形态与迟发性出血发生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合并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息肉大小和息肉形态是发生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157例患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测定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息肉直径等指标,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3157例患者中有27例产生了术后迟发性出血症状,发生率为0.86%,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息肉切除后的5~7 d后,平均为5.9±1.8 d,平均年龄为57.8±3.4岁,息肉平均的直径为32.1±3.7 mm。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出血患者相比,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年龄、息肉直径及形态、息肉生长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即为此类症状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此类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胆道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85例患者术后行治疗性ERCP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胆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并对发生胆道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5例患者中共23例患者出现ERCP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为8.07%。出血组患者胆管癌、壶腹部癌及胰头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 0.05)。出血组患者合并胆道感染及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 0.05)。亚组分析显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相比,结石直径≥2 cm、结石嵌顿和十二指肠乳头内憩室所占比例均明显升高(P 0.05)。结论胆道出血是治疗性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恶性胆胰肿瘤、胆总管结石直径≥2 cm、结石嵌顿和十二指肠乳头内憩室均是术后胆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降低术后胆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纳入研究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钛夹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进行治疗。结果:与钛夹治疗组相比,药物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下降而再出血率明显升高(P〈0.05),且住院时间较长。结论:金属钛夹治疗急性非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时间护理在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采用内镜治疗的172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时间护理,比较2组的止血效果、再出血情况、住院时间以及遵医嘱行为等。结果 观察组的呕血消失时间、潜血转阴时间、引流管变清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72 h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再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随访期间在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控制烟酒、按时作息等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时间护理更加符合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理学特点,能降低再出血率,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并以ERCP治疗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以Execl表格详细统计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模型对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白细胞数量、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乳头开口类型、胆总管狭窄、酗酒、乳头插管时间、ERCP操作时间、进胰管次数及乳头旁憩室均能够影响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狭窄、凝血酶原时间≥12 s、非绒毛型乳头开口类型、谷氨酰转肽酶≥50 u/L、乳头插管时间≥5 min、进胰管次数≥3次是导致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数学预测模型Logit=0.964X_3+0.772X_7+1.021X_(10)+1.004X_9+0.912X_(11)+1.534X_(13)-1.306,ROC显示该模型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0.790,P0.05]。结论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建立数学预测模型能对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风险做出较准确的预测,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