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后路颈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疼痛(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椎曲度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病变椎间高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9例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评定。结果29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89±0.80)分,术后1d VAS评分为(0.50±0.29)分。术后3dVAS评分为(0.90+0.6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1.05+0.70)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90±0.60)分;术后l、3d,1周及3个月的VAS评分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的近期疗效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我院85例LDH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5 d) 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SF-36评分手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术中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并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人,分别行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自如下地行走时间。且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JOA评分。并根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 PELD组术中出血量统计为(22±8)ml,而MED组为(77±26)ml;在伤口长度方面PELD组为(0.80±0.08)cm,MED组为(2.46±0.30)cm;在住院时间方面PELD组为(5.9±0.7)d,MED组为(10±1.2)d;在自如下地行走时间方面PELD组为(1.5±0.5)d,MED组为(4.7±1.2)d,两组数据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PELD组为(88±22)min,MED组为(85±19)min;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疗效优良率在PELD组分别为91.1%与95.6%,MED组分别为88.8%与93.3%,两组数据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安徽省中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VAS、JOA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9例,良1例,中1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3.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镜孔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1.23±3.23)ml、(89.71±5.30)min、(4.50±1.01)d、(0.77±0.32)cm,其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其余相关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7例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分别从患者方面、护士方面、器械管理等方面对7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椎间孔镜下行颈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7例手术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和护理配合方法,手术期间无其它并发症,术后取得满意效果。认为严格适应症,规范精细护理配合,熟练掌握器械运用是配合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前路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nterior percutan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APECD)、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APECD组23例和ACDF组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善率。结果2组均手术成功;APECD组手术时间[(95.48±14.16)min]较ACDF组[(76.00±16.37)min]长,术中出血量[(80.00±20.67)mL]较ACDF组[(121.54±19.51)mL]短(P0.05),住院时间[(6.0±3.8)d]与ACDF组[(8.0±2.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出现1例轻度吞咽困难及1例一过性不完全脊髓损伤,对症治疗后均缓解;APECD组和ACDF组术前VAS评分[(6.57±0.84)、(6.69±0.75)分]、JOA评分[(8.91±0.99)、(8.54±0.9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2.17±0.72)、(1.62±0.51)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13.04±1.43)、(14.01±1.02)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ACDF组较APECD组变化明显(P0.05);APECD组改善率[(50.2±21.1)%]低于ACDF组[(63.3±13.2)%](P0.05)。结论 2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及比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在Macnab疗效标准下的评定结果。结果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4.88%),硬膜囊撕裂6例(7.32%),椎间盘炎2例(2.44%)。术前1周VAS评分为(8.41±1.72)分,JOA评分为(13.39±4.5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2.21±1.35)分,JOA评分为(23.58±3.19)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49±1.14)分,JOA评分为(24.31±3.46)分;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患者ODI为(54.37±14.18)%,术后1周为(23.11±4.69)%,术后1个月为(22.69±4.16)%。经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末次随访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为优者64例(78.05%),疗效为良者16例(19.51%),疗效为可者2例(2.43%)。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特点,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9月该科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DH 27例,年龄41~64岁,平均52.3岁,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及术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 Nab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单节手术时间为69 min(58~109 min)、术中出血量为18 ml(11~40 ml)、住院时间为5.0 d(3.0~10.0 d),术前VAS评分(8.12±1.25),术后第3天VAS评分(2.80±1.12),术后3个月VAS评分(1.59±1.06),末次随访VAS评分(1.31±0.89),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88.9%。结论 PELD治疗FLD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0例。其中,男216例,女144例;年龄24~68岁,平均(43.57±7.63)岁。均在全麻及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PEID。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52.30±16.80)min。术后随访24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2.62±0.81)分较术前(7.43±1.95)分明显降低(t=4.69,P=0.017),改良MacNab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4.17%。出现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5.28%,其中神经根纤维束部分损伤1例,髓核部分残留3例,脑脊液渗漏1例,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11例患者术后出现感觉异常,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随访24个月后,有6例患者复发,其中4例接受椎间盘镜(MED)治疗,2例接受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结论 PEID的并发症并不少见,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患者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为65~20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35 ml,平均55 ml。卧床时间均不超过24 h,平均住院日为5 d。术前1 d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6.57±1.96)和(7.03±1.75)分,术后第2天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2.03±0.96)和(1.97±1.07)分,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1.83±0.95)和(1.77±1.04)分,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70.42±3.55)%、(22.56±0.72)%和(22.69±0.70)%。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和术后2 d较术前1 d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在临床疗效上,术后3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明显优于术后2 d的优良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isc-FX系统经皮腰椎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6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 例患者术后JOA评分系统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疼痛功能指数评分(Oswestry 2.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Disc-FX系统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TED)和Quadrant微创通道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PTED组和Quadrant组。其中,PTED组31例,Quadrant组28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天数、返回工作时间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PTED组与Quadrant组相比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天数及返回工作时间上明显缩短(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JOA和ODI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且术后3天、1和3个月,PTED组VAS腰痛评分低于相应时间Quadrant组评分(P0.05);两组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JOA和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两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Quadrant通道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DH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PTED手术恢复快、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板间隙入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M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M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PELD进行治疗。分析术前1 d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对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12.1±2.6)个月,手术时间(45.5±8.5) min。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3例。结论 椎板间隙入路PELD治疗MLDH,创伤小,症状改善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以及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VAS、JO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50例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PEID组的手术用时短于PET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P<0.05);两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PEID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缩短患者的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内痔新方法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该院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的54例Ⅱ至Ⅲ期内痔患者,随访1、6和12个月,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应用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脱出程度评分来评估内镜下套扎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7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87.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出血评分、生活质量及脱出程度评分,对比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均有明显下降,VAS评分由(3.9±2.1)分降至(1.9±1.1)分(P=0.012),出血评分由(5.5±2.4)分降至(2.3±1.5)分(P=0.000),生活质量评分由(2.6±0.7)分降至(1.2±0.6)分(P=0.039),脱出程度评分由(2.4±0.5)分降至(1.6±0.6)分(P=0.002),2例(3.7%)患者出现复发,分别发生于10和11个月。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一氧化氮(NO)、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治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腰椎评分(JOA)、直腿抬高角度、NO、SOD、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及直腿抬高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O、SOD水平升高,但治疗后3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感觉功能改变、血肿及脏器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与椎板开窗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因子水平,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局部麻醉下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无管化MPCN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145例同期常规MPCNL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完成手术133例,其中未留置双J管28例。局部麻醉无管化MPCNL组术中患者耐受良好,疼痛模拟评分(VAS)(3.8±3.0)分。两组患者结石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无管化MPCNL组的血压变化、术后VAS、镇痛药需求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MPCNL组(P0.05)。随访3~4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周感染和尿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局部麻醉下实施无管化MPCNL安全可行,效果良好,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