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感染性难愈合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慢性感染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142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8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20株(65.5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15.30%)、铜绿假单胞菌(14.21%)为主;革兰氏阳性菌61株(33.34%),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13%)为主;真菌2株(1.09%),均为近平滑念珠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60%),而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10%),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粘菌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10%),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粘菌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10%);奇异变形杆菌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粘菌素完全耐药(100%),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等药物的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感染性难愈合创面病原菌分布特点、药物敏感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83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性创面病原菌分布特点、主要病原菌药物敏感情况及创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3例患者经创面病原菌检测,创面存在...  相似文献   

3.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却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无固定标准,大部分药物的疗效更是不确切。因此,本文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由糖尿病、压疮等疾病导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日益增多,且因其治疗较为棘手,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近年来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进展为制定其更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给予 2022 年 2 月银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1 例慢性难愈合创面合并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应用湿润烧伤膏外敷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 治疗 30 d 时, 创面分泌物病原菌培养结果呈阴性; 治疗 45 d时, 创面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山东省淄博地区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淄博地区创面修复联盟医院的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创面分布及感染情况,分析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中男性1224例、女性686例(男:女=1.784:1),从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可见,男女患者均以60~80岁(男37.9%、女41.8%)年龄段发病率最高,40~60岁(男31.2%、女31.8%)年龄段发病率次之;从患者病因分布情况可见,男女患者致病原因均以糖尿病(男31.3%、女35.5%)与创伤(男26.3%、女19.0%)为主。(2)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中共有慢性难愈合创面2672处,男女患者均以下肢创面所占比例(男71.7%、女66.8%)最高。(3)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中共有512例患者合并感染,合并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共分离出5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56株(49.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46株,28.2%)检出率最高;革兰氏阴性菌239株(46.2%),以铜绿假单胞菌(124株,24.0%)检出率最高;真菌22株(4.3%),以白色念珠菌(11株,2.1%)检出率最高。结论 2017—2018年山东省淄博地区191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率以60~80岁年龄段最高,致病原因以糖尿病与创伤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最多,根据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建立适合当地地域特点的医疗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其病因逐渐由“创伤型”转变为 “疾病型”,并面临创面迁延不愈、治疗难度大与治疗费用高昂等诸多挑战。近十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国创面修复学科迅速发展,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临床治疗水平逐步提高。本文对近十年我国中西医并重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旨在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烧伤皮肤外科在烧伤患者逐渐减少,科室被压缩、合并的情况下,受付小兵院士"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理念的启发,于2015年成立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在淄博市开展了以慢性难愈合创面为主的创面诊疗工作,通过普及创面修复知识,开展居家照护、多学科诊疗、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创面修复移动工作站,筹建精准扶贫基地,...  相似文献   

9.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具有耗时长、费用高、难治愈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病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其诊疗技术逐渐呈现多样化,且最近研究发现,自体全血中含有的血浆及具有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代谢活性等的活细胞能够通过促进修复细胞的增殖、分化,缩短炎症反应期,加快肉芽组织生长等多种途径加速创面的愈合,且...  相似文献   

10.
研究显示,氧供等局部因素、年龄等全身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均可影响创面的愈合,使其发展为慢性难愈合创面。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有关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及修复机制的研究,以及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组织工程技术、中医药外用等中西医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遂笔者于本文中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影响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提供思路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感染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 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合并感染的急慢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7d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前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40株 (70.18%)、革兰氏阳性球菌16株(28.07%)、真菌1株 (1.75%),治疗1 d后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37株 (52.86%)、革兰氏阳性球菌25株(35.71%)、真菌8株(11.43%),治疗7 d后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50株(63.29%)、革兰氏阳性球菌 21株(26.58%)、真菌8株(10.13%),治疗前至治疗1 d后共30例 (53.57%)患者菌株出现转阴或改变,治疗1d后至治疗7 d后共19例(33.93%)患者菌株出现转阴或改变。治疗前至治疗1、7d后,病原菌耐药性未见明显变化,其中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低, 且未发现去甲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感染创面病原菌变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向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转变为主, 且治疗前定植菌种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高达70.18%并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 临床治疗中可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5例烧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其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检出的920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441株(47.9%),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6株,肠球菌87株;革兰氏阴性杆菌472株(51.3%),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122株,铜绿假单胞菌78株,肺炎克雷伯菌73株,大肠埃希菌72株,变形杆菌属68株;真菌7株(0.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为34.3%;非发酵菌耐药现象严重,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大于40.0%;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现象也较为严重,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大于40.0%,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大于60.0%。结论烧伤病房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应不断进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近年来成批烧伤患者和非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的流行病学变化。方法 将本科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16例成批烧伤患者与同时期收治的361例非成批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年度创面分泌物、血液、痰液、气管套管及深静脉置管标本中的主要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变化。结果 成批烧伤组感染革兰氏阳性(G+)球菌与革兰氏阴性(Gˉ)杆菌的患者共176例(55.70%),非成批烧伤组感染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患者共135例(37.40%),成批烧伤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成批烧伤组。成批烧伤组检出主要病原菌253株(52.93%),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39株(54.94%),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1株,表皮葡萄球菌4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105株(41.50%),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3株,铜绿假单胞菌42株;真菌9株(3.56%)。非成批烧伤组检出主要病原菌225株(47.07%),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27株(56.44%),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1株,表皮葡萄球菌2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90株(40.00%),与成批烧伤组略有不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1株,大肠埃希菌39株;真菌8株(3.56%)。成批烧伤组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59株(64.84%),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s,MRSE)31株(64.58%);非成批烧伤组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61株(60.40%),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16株(61.5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增加,并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成批烧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非成批烧伤患者明显增加,且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增加,并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血培养的送检、检出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状况,指导临床对血液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 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用VITEK系统鉴定菌种,用琼脂扩散法进行细菌的药敏测试.利用Whonet 5.3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种类变化及药敏测试的数据.结果 我院自2002年11月~2006年4月共送检血培养标本2 115例,阳性率为14.14%;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135例,革兰染色阴性菌125例,真菌49例,各占总数的43.69%、40.45%和15.86%.结论 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有针对性的抗菌治疗提供依据,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MEBO治疗的烧伤创面分泌物的细菌检出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采集92份标本,用普通细菌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对湿润烧伤膏进行不同浓度稀释后,做细菌耐药试验,细菌抗生素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92份标本,阳性75例,占81.8%,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率较高,且耐药性较高,结论:经试验,湿润烧伤膏没有明显的杀菌作用,但能阻止细菌繁殖侵袭,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细菌耐药分析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耐药率很高,应加强全身抗生素治疗,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证实,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性溃疡、压疮等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且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领域迫切解决的难题,因此,探寻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住院时间的方法意义重大。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徐荣祥发明的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为解决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且唐乾利等通过大量基础研究证实,MEBT/MEBO能够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及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愈合。本研究对MEBT/MEBO的前期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以期为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201 1-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烧伤科病房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以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烧伤科送检的1240例患者的2025份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资料,并与1995-2000年烧伤科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3年烧伤科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出率最高者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48.4%;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为48.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为5.3%。与1995-2000年的检测结果相比,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且优势菌及其抗菌谱变化较大。结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烧伤科病房近年来的细菌学分布有所变化,整体上呈现出多重耐药、高耐药性的特征,对临床控制和治疗耐药菌株感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