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但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引起SLE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研究证明的疾病自身活动因素外,药物使用、代谢因素、肾损害、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也参与其发生。在防治过程中,原发病的规范治疗,尤其是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关键;联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利于骨矿化、提高骨骼中钙的含量;合理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甲状旁腺激素、狄诺塞麦等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骨骼强度,减少骨折的发生;中医药作用的多靶点性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也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临床及新近研究进展,主要就SLE相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等两个方面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对于红斑狼疮患者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并发症之一。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的升高,临床医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防治红斑狼疮的并发症上,比如骨质疏松。过去的很多代表性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依据,提示患者的骨丢失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包括传统的以及与红斑狼疮疾病本身相关因素。笔者讨论了红斑狼疮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一些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低骨密度和脆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广泛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增加骨折的风险,并且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这类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最普遍的原因,但目前证据表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相关影响因素。最近的文献已经证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与骨密度之间有相关性。许多研究也报道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维生素D水平低下或不足的高发生率。维生素D水平低下或不足能导致低骨密度,增加脆性骨折的发生。除此之外,炎症也能改变正常骨代谢,导致骨质和结构的改变。本文也讨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伴发精神障碍 (PD)的危险因素 ,对 46例 SL E伴发 PD者 (PD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以 2 77例无精神障碍的 SL E患者作对照。发现 PD组心理、社会因素不健全者明显增多 (P<0 .0 5 ) ,SL E活动积分 (11.76± 3.71)较对照组 (7.0 4± 3.6 9)明显增高 (P<0 .0 5 ) ,且更多出现重要器官受累 (P<0 .0 5 )。提示 :护理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对于伴发 PD的患者需加强心理护理 ,对狼疮活跃及重要器官受累者应警惕 PD的发生。此外 ,对 SL E患者及家属进行院外指导亦是减少危险因素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检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系统笥红斑狼疮(SLE)女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GC)后的骨量变化,早期发现骨质疏松(OP),减少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BMD)测量仪对50例SLE女患者股骨近端和腰椎进行BMD测定,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50例SLE患者股骨近端、腰椎骨量减少者发生率为44%(22/50),OP为8%(4/50),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股骨近端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的主要药物。SLE的骨损害包括骨量减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无菌性骨坏死和骨折,随着SLE生存期的延长,心血管并发症和OP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同时OP对于心血管的发病也有促进作用,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并发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关于SLE的骨质疏松也存在不少争议,主要集中在OP的发病率和骨质疏松与激素治疗关系两个方面。就OP发病率来讲,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SLE的骨质疏松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性因素、免疫介导的因素、固有因素、代谢因素、药物因素和疾病本身的因素。SLE相关的骨质疏松的治疗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也非常重要,对诊断骨质疏松的SLE患者应及时给予双膦酸盐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代谢、骨密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初步探索免疫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骨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检测SLE患者的骨密度,同日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 共纳入92名SLE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42.1±14.1)岁、(84.4±73.0)个月。有62.0%(n=57)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其中44.6%(n=41)患者为骨量减少,17.4%(n=16)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后者还包括9.8%(n=9)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全身骨密度最低值与年龄(r=-0.291,P=0.005)、病程(r=-0.239,P=0.022)、绝经状态(r=-0.288,P=0.005)及碱性磷酸酶(r=-0.221,P=0.033)均呈负相关。Logistics分析显示绝经状态(OR=13.0,P<0.001,95%CI 3.43~49.5)、LDL-C(OR=5.74,P=0.002,95%CI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确诊的376例SL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SLE合并ONFH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376例SLE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7.18%(27/376),其中双侧16例(59.26%),单侧11例(40.74%);其危险因素包括口腔溃疡、雷诺氏现象、血管炎、TC、TG、累积激素用量及是否行激素冲击;在随访分析中,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组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组,分别为12.50%比5.92%(P<0.05).结论 SLE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性相对较高,血管炎、口腔溃疡、雷诺氏现象、高脂血症、激素治疗是其危险因素,尤其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sw erythematosus, SLE)患者骨密度的特点和骨折风险性,并分析其骨量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确诊的SLE患者49例,体检的健康对照人群52名,收集受试者病史及与骨折风险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人群股骨的3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二维骨密度,探讨SLE骨量降低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髋部骨小梁的体积骨密度明显降低(t= -0.47, P<0.05),股骨颈前节段、股骨转子侧面、股骨干前节段的皮质厚度均明显降低(t分别为-2.34、-2.10、-2.36, P均<0.05);②与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髋部二维骨密度明显降低(t= -2.64, P<0.05),且SLE患者骨折风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3.54, P<0.01);③SLE组患者疾病活动相关的SLE-DAI积分与髋部骨小梁体积骨密度及股骨颈皮质厚度的减低呈正相关(B分别为1 203.32、1.94, P均<0.05),而与BMD的改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存在明显的骨量流失和骨折风险性增加,骨密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骨小梁体积骨密度和二维骨密度的减低,且SLE病情活动度越高,骨小梁体积骨密度越低。积极控制原发病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生多发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9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根据骨折椎体的数量分为单椎体骨折组与多椎体骨折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发生多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椎体骨折组(71例)与单椎体骨折组(128例)的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BMI)、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骨密度T值与脊柱畸形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椎体骨折组骨密度较单椎体骨折组降低,而SDI评分高于单椎体骨折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脊柱畸形指数与多椎体骨折明显相关,其中脊柱畸形指数[2≤脊柱畸形指数4,OR=2.587,95%CI(1.148,5.828);脊柱畸形指数≥-4,OR=7.775,95%CI(3.272,18.478)]及骨密度T值-4.5SD,OR=2.608,95%CI(1.038,6.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密度越低,脊柱畸形指数评分越高,发生多椎体骨折的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治疗的90例SLE患者以及60例正常体检人员,分别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比较两组骨密度差异;采用FRAX评估SLE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武汉地区首发精神分裂症(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FES)患者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地区精神科专科联盟机构就诊的450例FES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44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统计观察组患者OP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测量结果和骨代谢指标水平,分析影响FES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骨量正常比例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及OP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精神分裂症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日均运动时长、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均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OP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年、BMI≥24 kg/m2<...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在其他慢性病上的成功,达标治疗现在被认为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策略。然而,选择并设定便捷有效的目标是实施骨质疏松症达标治疗的一大难点,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目标均各有特点和利弊,如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达到目前建议的目标参数所需时间也很长甚至长期没有明显变化,进而无法判断早期治疗是否失败和有效解决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同时不少文献显示握力、疼痛评分与骨密度紧密相关,可以作为衡量治疗的指标,而作为不依赖于骨密度的评价腰椎骨小梁微结构的一种新替代指标,骨小梁评分不仅可用于调整FRAX评分,还可以改善骨折风险预测能力,为达标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选择。笔者针对当前骨质疏松症达标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1 061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分析,探讨RA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确诊的1 061例RA患者,同期健康体检者636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腰椎1~4、左股骨近端骨密度,收集RA患者一般资料,评估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血沉、C-反应蛋白,分析RA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RA组股骨颈、股骨转子、转子间、全髋关节、腰椎1~4、全部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均减低(P<0.001),低骨量、骨质疏松占比分别为36.5 %、30.7 %,较对照组高(P<0.001)。RA是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30(1.70~3.09),BMI是RA合并OP的保护因素,OR值为0.82(0.77~0.86),年龄、女性、服用糖皮质激素大于1个月、脆性骨折史、股骨头坏死是RA合并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4(1.12~1.16)、4.83(3.05~7.64)、2.31(1.57~3.41)、6.90(2.28~20.88)、16.19(3.20~81.90)。抗CCP抗体、RF、DAS28评分非RA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论 RA较健康人群骨密度显著减低,罹患OP风险增加,对高龄、女性、长病程、低体重、有脆性骨折史、股骨头坏死、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全身性疾病,表现特征为每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骨强度受损,患者容易骨折,造成生活质量降低。运动疗法相比药物疗法具有经济性、无不良反应等优势,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然而运动疗法的疗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凸显,主要受运动本身的特点(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及患者自身条件所影响。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患者无法判断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干预后的真正疗效,从而影响到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症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上,忽视了运动对于人体肌肉功能以及身体机能的影响。另外,骨质疏松症人群的机能状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想要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就需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最为合适的运动处方。目前,国内外对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症存在的问题尚缺乏详细的概述,笔者就相关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建议以供参考,旨在提高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强度降低引发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主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通过测量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但该方法预测骨质疏松相关脆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较低。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骨密度外骨结构变化也是导致骨强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对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笔者对Micro-CT、HR-pQCT、UTE-MRI、HR-MRI、DXA-TBS、MSCT等现有的骨结构影像学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分析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并对这些影像学方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及相关脆性骨折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和腰椎间盘退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两者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骨密度值反映了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一种观点认为骨密度值与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观点则认为是负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没有关联。本文将对近年来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作一综述,并探讨两者之间相关联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