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117-12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2月于台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0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实施常规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BDNF、TGF-β1、5-HT、IGF-1、D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但血清NSE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7 d认知功能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3、TNF-α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保护患者脑神经,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降低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54-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治疗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入组时MMSE、MoCA 水平。比较颈动脉狭窄治疗前后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相关指标水平。结果(1)入组时,颈动脉狭窄组MMSE、MoC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MoCA、CVLT、韦氏逻辑记忆、语言流畅性测试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MT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相关指标中rCBF、rCBV、rMTT、TTP 以及TO 均较治疗前显著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可显著改善脑灌注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60-63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认知训练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术后早期强化认知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和NSE水平,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2个月后,两组MoCA量表及MMSE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幅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血清S100β与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10,P0.05)。结论 早期强化认知训练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更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S100β与NSE水平,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丙泊酚及七氟醚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016年在我院行择期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需术中转流)的老年患者(65 ~76岁)47例,随机选用丙泊酚(P组,n=24)或七氟醚(S组,n=23)作为术中麻醉维持用药.①术前及术后2h、24 h分别使用MMSE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状态.②在颈动脉夹闭前及夹闭后5 min分别采集患者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血,并于手术后24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样中乳酸、S100B浓度;丙二醛/低密度脂肪酸比率(malondialdehyde/low-density lipoprotein,MDA/LDL);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结果 ①P组患者术后24 h MMSE评分显著高于S组(P<0.05),②P组乳酸、S100B、丙二醛/低密度脂肪酸比率;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均低于S组(P<0.05).结论 丙泊酚相比七氟醚可更有效改善CEA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缺血再灌注中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27-29+3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的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8),分别给予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范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相比,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较为理想,患者QOL评分高,可明显改善预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53-5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效果及对患者TES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研究组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脑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医并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04例,按照手术干预方式的不同分别建立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每组52例.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水平包括手术用时、单支颈动脉阻断用时、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颈内动脉狭窄管径、PSV、搏动指数及脑血管反应性(CVR);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ADL)和认知功能评分(MMSE);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同期手术组手术用时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同期手术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脑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水平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术后1、3个月MCA-PSV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两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同期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分期手术组(P<0.05).结论 CEA同期行CABG治疗方式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好,亦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但术中用时较长,需针对性注意患者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尿酸(Uric Acid, UA)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了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135人,其中6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入CEA组;4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入CAS组;另有3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入对照组。检测CEA、CAS组术前、术毕、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血清UA及IL-6水平(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检测UA及IL-6水平),并随访3月观察UA、IL-6浓度变化。 结果:CEA组及CAS组UA及IL-6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CEA及CAS组血清IL-6的浓度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达到峰值(P<0.05),第3天开始降低(P<0.05),术后1、3月时CAS组较CE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CEA组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5),自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随访至术后3月时,IL-6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AS组术后1天时,IL-6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自第3天开始降低IL-6开始显著减低,随访至术后1、3月时,IL-6再次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UA指标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CEA会对患者产生强烈而短暂炎症刺激,而CAS会对患者产生相对轻度但长久的炎症刺激;高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具有相关性,而和手术本身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具备相关性;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证明CEA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仍然优于CAS,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CEA仍是我们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82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临床治疗模式,实验组患者实施个性化临床治疗结合延续性临床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总胆固醇(TC)水平,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如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出现率。结果:治疗前SAS和SD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为2.44%(1/41),低于对照组的19.5%(8/41)(P<0.05);术前两组hs-CRP、IL-6和T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示实验组hs-CRP、IL-6和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随访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预后,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并于术后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狭窄处峰值流速比值(PSVICA/PSVCCA)]水平。结果超声和MRA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大于术前,EDV、PSV、PSVICA/PSVCCA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助于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指导,且可预防脑卒中发生,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采用不同时相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7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术前1 h行RIPC方案)和B组(术前24 h行RIPC方案),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炎症因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MMSE评分各时间点间、组间、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2、4.321、8.717,均P<0.05);术后1个月,B组患者MMSE评分[(28.54±1.44)分]明显优于A组[(27.35±1.31)分,P<0.05]。术后24 h B组患者BDNF水平[(4.92±0.51)ng/mL]高于A组[(3.56±0.13)ng/mL,P<0.05]。术后24 h,2组患者IL-6、hs-CRP水平较术前1 d有所提高(均P<0.05);2组患者SBP、DBP、MAP、HR各时间点间、组间、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认知功能降低发生率为16.67%,高于B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24 h实施RIPC能有效缓解CEA后脑损伤情况,提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普通胸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普通胸外科择期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组(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吸入麻醉),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3、6、24、72 h的认知功能;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麻醉诱导前和术毕1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长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和3 h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七氟烷组术后1、3、6 h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的MMSE评分分别于术后6 h和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且七氟烷组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均可引...  相似文献   

13.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对4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进行围术期观察。结果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7±6)min,术后2例出现谵妄,16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31例术前有症状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使术中持续检测神经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普通胸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普通胸外科择期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组(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吸入麻醉),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3、6、24、72 h的认知功能;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麻醉诱导前和术毕1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长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和3 h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七氟烷组术后1、3、6 h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的MMSE评分分别于术后6 h和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且七氟烷组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均可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诊断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MMSE评分结果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观察组)33例,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面积、斑块形态,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面积、斑块形态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形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狭窄的例数要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不同狭窄程度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81)。斑块面积与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90)。颈动脉狭窄程度与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3)。结论: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颈动脉IMT、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声多参数评分量表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良转归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以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脑卒中或者死亡等不良转归事件的患者纳入转归不良组(35例),将转归良好的患者纳入转归良好组(115例).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40-43
目的 比较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效果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选择性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6例,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CAS组43例与CEA组43例,CEA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颈动脉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 MMSE)、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变化。结果 CEA组并发症发生率(9.30%)低于CAS组(25.58%)(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MoCA评分和MMSE评分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MoCA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血清MMP-9和TIMP-1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CEA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血清MMP-9和TIMP-1水平低于CAS组(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效果优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少,且减低MMP-9和TIMP-1水平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跑步训练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观察组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接受跑步训练。干预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为(128.27±12.35)mm Hg,舒张压为(80.27±8.35)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0)mm,颈动脉内径为(6.21±0.9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跑步训练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穿孔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疗(术后48 h内)分为观察组(EEN,n=32)及对照组(非EEN,n=40)。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炎症介质、营养指标及肠功能障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2.5±3.5 vs.1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现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ET)及D-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ET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6075岁)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于手术开始前6h给予乌司他丁200 000U;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前6h输注生理盐水100ml。分别于术前、术后7d及术后1个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术前及术后24h,采静脉血检测IL-1β、IL-8的含量。结果:乌司他丁组术后7d及1月POC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时乌司他丁组的IL-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6h给予乌司他丁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抑制炎症反应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