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lden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1den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机器人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帕余森病廉者下肘话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20-23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我院康复治疗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均酌情予以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基础疾病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肌力、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FMA评分、BBS评分和FAC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提高下肢肌力,还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行诊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训练,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LO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锻炼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LOS、TUGT、PDQ-39评分、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训练后两组BBS、LOS、锻炼时间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训练后两组患者TUGT、PDQ-39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各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运动功能障碍,而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会导致姿势和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加强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负重能力的训练对改善步态是非常重要的。我科目前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疗法,使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提高了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改善步态,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多体位智能化(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R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BS、FMA、M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C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结合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梁蕊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6-124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患者步行、运动功能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步行、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42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5次/w,共持续8周.物理因子治疗,1次/d,共持续8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A3-M),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13.
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加强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组(观察组)30例与一般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做骨盆控制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BBS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盆骨控制能力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2周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阻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跌倒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踝关节背屈肌力、膝关节伸肌群肌力、髋关节伸肌群肌力及稳定极限测试(L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踝关节背屈肌力、膝关节伸肌群肌力、髋关节伸肌群肌力及L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应用抗阻训练,能协助提高肌力,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导致纹状体DA含量显著降低.大约7.1%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冻结步态,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发病率高达53%,严重者可致跌倒引起骨折、失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1].晚期帕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29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验双重任务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56名帕金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接受为期2周,每周5次,每次60 min的训练,并比较2组患者训练前后的运动和认知功能。  结果  尽管2组患者完成10 m步行和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的时间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 > 0.05),但仅有实验组在双重任务状态下改善显著(P < 0.05)。对于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和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仅有实验组呈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  结论  双重任务训练对帕金森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具有改善趋势。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最佳训练方案,以及将获得的能力转移到其他新的双重任务场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