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早期主动性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松波  刘凤珍 《现代康复》2000,4(6):832-833
观察早期主动脉康复治疗对脑偏瘫患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两所二级医院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61例,分为康复组37例,对照组24例。比较发病4周后两组的下肢功能。结果初次评测两组无明显差异;末次评测下肢瘫痪程度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68±8.92和11.42±8.20,P值为0.000。  相似文献   

3.
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319-2319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康复锻炼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14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肺康复锻炼.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随访结束后,两组的FVC、FEV1、FEV1%、FEV1/FV...  相似文献   

5.
不同包扎法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微创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包扎法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微波微创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2010年在我院行微波腔内治疗术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00例,共120条肢体,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60条肢体),实验组测定下肢浅静脉压力并根据下肢静脉压力进行复合性包扎;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凭经验感觉绑带松紧度进行包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紧束感、踝部肿胀、皮肤淤血和小腿皮肤麻木感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改善下肢紧束感、踝部肿胀、皮肤淤血和小腿皮肤局部麻木感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行微波微创手术治疗后,采用复合性包扎,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艳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113-2113
随着康复技术水平发展,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康复护理学的重要课题,康复护理强调的是患积极参与,主动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护士的作用主要起指导及监督作用,使患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各种训练,把对患的“替代护理”降低到最低限度。早期自我锻炼,可有效预防卧床引起的压疮,深静脉血栓,患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使功能障碍减轻,恢复进程加快,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康复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news(2007年第2期)、JBI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1966~2008)、EMbase(1989~2007)、CINAHL(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BMdisc(1978~2008)、CNKI(1994~2008)中关于康复训练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3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9个RCT的结果显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有显著作用。4项研究结果表明全身康复运动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方面有显著作用,6项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系统的康复运动对提高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6项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对缓解治疗期间的疲乏症状有显著意义。在康复训练的时机上选择上,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是积极而安全的措施。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开展肢体渐进式康复训练和全身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缓解化疗和放疗患者疲乏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既往评价手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效果时,往往只注重于评估症状、体征的改善,而忽视患者生活质量所得到的改善。目的:评估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设计:对比观察,量表评估,1年追踪随访。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象:选择2001-07/2003-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209侧下肢),男89例,女80例;平均年龄(56±13)岁;平均病程(11±3)年。均对治疗方案和评估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逆流涉及的范围及是否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别施行3种术式:浅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46例56侧肢体;交通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 交通静脉结扎术,73例87侧肢体;深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 交通静脉结扎术 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50例66侧肢体。于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疼痛、体能、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4个方面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由最轻至最严重5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20题评分之和是总得分,设定100分为理想的生活质量。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的性别差异:患者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有明显提高(P<0.05)。术前男女性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相近(P>0.05),手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5)。②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术式关系:浅静脉术式组、交通静脉术式组、深静脉术式组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前深静脉组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明显低于浅静脉术式组和交通静脉术式组(P<0.05)。结论:合理的术式可以提高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双下肢延长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荣 《天津护理》2002,10(1):27-28
肢体延长术是治疗各种下肢畸形疾病的一项新技术,也可用于正常人的增高。该文结合双下肢延长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认为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外固定器观察,术后感染预防及功能锻炼对手术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郑婷婷 《系统医学》2021,(6):168-170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患者个性化功能锻炼的康复效果.方法 择选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日期的奇偶性以及单组45例的区间条件,将患者分别归纳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常规康复护理+个性化功能锻炼),比对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患肢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作用。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手术治疗后的90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康复措施的时间、方法不同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45例,早期康复组于术后第1—7天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常规组患者于术后1个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结果:早期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第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高于第3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早期康复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1.11%,高于常规组的73.33%(P0.05);早期康复组下肢肿胀率为6.67%、疼痛发生率为8.89%,分别低于常规组的24.44%、31.11%(P0.05);早期康复组平均伸曲度数为108.5°±12.4°,高于常规组的99.1°±13.6°(P0.05)。结论:早期运动康复方案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关节活动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率、自解小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的HHI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的EORTC QLQ-C30各项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率和自解小便率,降低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改善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康复组和联合组各56例,分别给予中医针灸、康复训练和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步态分期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FAC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FAC、FMA评分显著高于针灸组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侧支撑期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双侧支撑期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步态分期显著优于针灸组、训练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灸组、训练组(均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步态分期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根治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术后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接受能力及本人身体状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其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过急,防止意外拉伤。  相似文献   

16.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脑卒中偏瘫后的患者,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50孵川。我科2007年3月~2008年3月,进行综合康复训练124例患者中,8例患者发生了偏瘫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集体训练在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集体训练在脊柱病变或四肢骨关节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120例腰椎和膝关节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安排在同一个病房集中训练,选取具有乐观情绪、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的患者作为室长,带领和督促同病房患者按照要求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则分散在各个病房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观察记录术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术后第4周腰椎患者行“五点支撑法”腰骶部离开床面的距离和直腿抬高角度,膝关节术后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则要低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骨科术后患者进行集中训练,能提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积极性,缩短康复的时间,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以先天性静脉畸形为主的多种组织病变的综合征,因中胚层发育异常所致。KTS可发生于四肢。以下肢多见,症状多于出生后或幼儿开始行走时出现。由于深静脉发育不良、畸形、闭塞或缺如,其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三联征,即患肢血管瘤(痣)、患肢浅静脉曲张、患肢增粗增长。  相似文献   

20.
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78-3078
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生命体征平稳48h,神经学体征无进展就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进入恢复期锻炼,肢体功能采用Brumn storm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定评定。治疗前后两组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肢体康复率,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