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拟情境式健康教育联合持续反馈康复训练对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28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实施持续反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持续反馈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实施模拟情境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Mazur踝关节症状评分系统(Mazur)、中文修订版疾病认知问卷(IPQ-R)、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AOFAS、Mazur、IPQ-R、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6个月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模拟情境式健康教育联合持续反馈康复训练有利于减轻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踝关节肿胀程度,改善踝关节功能并提高其活动度,提高患者对疾病康复的认知,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浴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接受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踝关节活动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跖屈、背屈角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跖屈、背屈角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浴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骨外固定器联合跟骨截骨术对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跟骨截骨术治疗,术后常规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国产骨外固定器llizarov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背伸、跖屈主动活动度,并比较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畸形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试验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背伸、跖屈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试验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背伸、跖屈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随访期间无畸形复发,常规组患者有2例畸形复发。结论对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国产骨外固定器联合跟骨截骨术,可明显改善足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畸形复发少,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理念下的早期被动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理念下早期被动训练。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踝关节活动度数(伸、屈、旋前、旋后)、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量表(AOFAS)评分、贝尔德踝关节量表(Baird踝关节)评分]、踝关节肿胀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干预前,两组伸、屈、旋前、旋后度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伸、屈、旋前、旋后度数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AOF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AOF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踝关节肿胀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结合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病人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9例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4例行穴位电刺激疗法,观察组65例增加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6周后对比表面肌电测试指标、踝关节运动学参数、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患侧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最大自主收缩条件下踝关节背屈时的EMG协同收缩率(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下肢Fulg-Meyer评分、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步长、步速、步频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结合穴位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式早期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医院诊治的11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予以思维导图引导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角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踝关节肿胀程度、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前后轴稳定指数、左右轴稳定指数、A2~A6稳定指数、A4~A8稳定指数、圆周稳定性指数]及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结果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VAS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前,两组VAS评分、踝关节背伸、跖屈角度及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前后轴稳定指数、左右轴稳定指数、A2~A6稳定指数、A4~A8稳定指数、圆周稳定性指数、BBS、Tinnett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踝关节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尖足石膏固定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尖足石膏固定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基础康复训练,观察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干预8周后采用肌张力评定量表、肢体粗大运动评定表(GMFM-66)、伸膝踝关节背屈度、下肢选择性控制、儿童日常生活质量量表(PEDI)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8周后采用肌张力评定量表、GMFM-66、伸膝踝关节背屈度、下肢选择性控制、PE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尖足石膏固定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关节背屈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背屈训练,疗程为8周。采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简化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以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踝关节背屈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步行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童趣化情境认知干预的下肢康复训练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矫正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诊治的102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正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实施基于童趣化情境认知干预的下肢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实施常规下肢康复训练)各51例。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everin放射线分级、Mckay评分优良率、简式FugI-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结果:两组Severin放射线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ckay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FMA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童趣化情境认知干预的下肢康复训练可提高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正术后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P-RO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A-ROM与P-ROM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AS评分显著减少(P0.05),FMA评分、A-ROM和P-RO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入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6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末次随访时参考Mazur评分法评估患侧踝关节功能,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观察1组(<87分,可、差)9例、观察2组(87~92分,良)8例和观察3组(93~100分,优)19例。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健、患侧踝穴形态相关指标(矢状位角度、冠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差值;踝关节功能、活动度与踝穴形态变化指标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予以分析,同时对踝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予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患侧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明显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患侧跖屈肌力、背屈肌力、跖屈活动度、背屈活动度较健侧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2、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患侧、健侧的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差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下肢骨折出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下肢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出院指导外给予延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以及出院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病人ADL评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出院病人中应用延伸护理可有效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刺激组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每日2次FES治疗;常规刺激组亦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但每日仅1次FES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步行康复训练。全部患者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对3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并分别对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6min步行距离(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综合评估。 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TUGT、10mMWS和6MWT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强化刺激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1.37±0.43)分]较组内治疗前[(1.63±0.43)分]明显下降(P<0.05);强化刺激组的10mMWS[(0.74±0.35)m/s]、6MWT[(198.88±68.41)m]较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刺激组的10mMWS[(0.58±0.41)m/s]、6MWT[(181.31±87.08)m]较同时间点对照组[(0.48±0.25)m/s、(140.33±79.69)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TUG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每日增加1次的FES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采用Holden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OF)]。结果:干预后3、6个月,两组BBS评分、Holden分级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3、6个月,两组BI、QOF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并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在踝关节高能量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高能量Pilon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随访6个月时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及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Kofoed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促进高能量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增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踝关节运动对健康成年人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及下肢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30名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方法, 先使用多普勒超声探讨静息状态、踝关节背屈和跖屈动作对下肢股静脉血流的影响。再让受试者接受两种踝关节运动, 传统方式为背屈10 s放松5 s、跖屈10 s放松5 s;改良方式为背屈1 s放松1 s、跖屈1 s放松1 s。分别在运动5 min后即刻、运动结束休息5 min、运动结束休息10 min时对受试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测定, 并评估运动持续1、3、5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结果与静息状态相比, 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均增加(P<0.01);与跖屈相比, 踝关节背屈时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提高(P<0.05)。不同时间点两种踝关节运动方式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运动持续1、3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小组模式下进行康复训练对工伤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下肢骨折术后的工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理疗,研究组将患者按照受伤部位分成小组,以小组模式进行康复,对照组按照治疗师和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Lysholm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以及踝关节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HDMA、HMHD评测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经1个月、3个月治疗后,2组患者Lysholm、AOFAS、MBI评分均逐渐明显提高,HDMA、HMHD评分均逐渐明显降低(均P0.05),并且研究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均P0.05)。结论: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工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足踝部损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实施关节粘连松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足踝部损伤患者41例,均采用关节粘连松解术进行术后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背屈活动度以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关节跖屈、背屈活动度以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足踝部损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实施关节粘连松解术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44-5545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偏瘫早期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康复+针灸组,每组21例。康复组实施康复训练,康复+针灸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FCA)、下肢Bmnnstmm分期、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康复+针灸组患者的FCA分级、BMNNSTMM分期、FMA评分、AROM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康复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作用确切,有助于改善其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提高其步行能力,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