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卫民  陈智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07,6(1):26-27,F0003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HMB45、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治的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黑便和贫血。光镜下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中见弥漫浸润的小圆细胞,细胞胞浆较丰富,核仁明显,部分细胞的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M elan-A和S-100阳性;CK(AE1/AE3)、LCA、Syn和CgA阴性。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阳性。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更差,没有找到原发灶不能肯定肿瘤是原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48-150
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临床表现及CT表现不典型,难以明确诊断,现对收治的1例肝多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增加对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病理诊断率。方法:收集恶性黑色素瘤78例,复习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逐一观察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Fontana染色切片,结果:51例根据瘤组织HE切片病理特征直接诊断恶性黑色素瘤;18例经免疫组化检测后最终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9例Fontana染色阳性而诊断本病,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具有多形性和多样性;免疫组化检测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Fontana染色简便易行,有助于发现常规HE切片容易漏诊的少数肿瘤细胞内黑色素颗粒。  相似文献   

5.
王刚 《当代医学》2014,(5):23-24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观察,并综合复习文献。结果小圆细胞型1例:光镜下肿瘤细胞较小,形态一致呈圆形,核浆比例失调,胞浆少,核圆染色较深,核仁不明显,部分见小核仁,无色素,小圆细胞型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呈瘤样生长,肿瘤周围组织广泛坏死。上皮样细胞型1例:光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较丰富,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空泡状到深染,核膜清楚,核仁明显,呈嗜酸性,瘤细胞成巢状或片状生长,黏附较松散,色素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HMB 45(+),CD 56(-),CD 20(-),CD3ε(-),PCK(-),ki 67约5%~10%。结论鼻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临床易误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多为根治手术切除加放化疗。  相似文献   

6.
杨锋  林毅 《广西医学》2010,32(2):193-196
目的分析口腔黏膜原发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4例中男女之比为3∶1,平均年龄为58.3岁;3例接受单纯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为发生于硬腭者,术后25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口腔黏膜原发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差;病理上以梭形细胞型较常见,肿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多呈垂直生长相;术前活检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之一,但目前对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术前活检仍无法避免;术中对前哨淋巴结行病理检测有必要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角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细胞角蛋白(CK)在恶性黑色素瘤的表达情况及其鉴别诊断意义进行研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恶性黑色素瘤中CK及S-100蛋白、HMB45、Vimentin表达情况. 结果 CK在恶性黑色素瘤的阳性表达率为32%(12/38),其中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阳性表达率23%(6/26),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阳性表达率50%(6/12);S-100蛋白、HMB45和Vimentin在恶性黑色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76%和97%. 结论 CK在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K阳性不能作为诊断癌、排除恶性黑色素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病理学特点,探讨细针吸取在诊断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价值。方法:细针吸取物涂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4例涂片同时作HMB-45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9例细胞涂片具有典型异质性,18例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4例免疫组化标记HMB-45(+)。结论:原发部位或转移灶细针吸取辅免疫组化标记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05例,入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诊断,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诊断效果,观察入选患者诊断效果、诊断满意度、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症状及病灶部位等。结果 105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均发现肿瘤,其中64例直径8 cm,占60.95%,36例直径4~8 cm,占34.29%;105例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症状及发病部位相对较多,症状前3位分别为头痛、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分别占40.95%、36.19%、11.43%;发病部位前2位为足背及颅内,分别占25.71%、20.95%。105例患者一次取材满意率为83.81%(88/105)、诊断符合率为80.0%(84/1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效果理想,应根据肿块部位、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穿刺途径,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该解剖病例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研究胃转移性肺肿瘤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采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光镜下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双肺散在分布多量大小不等肿瘤细胞转移灶,原发病灶为胃小弯侧一直径0.5cm×1.0cm大小的溃疡状癌灶,肿瘤细胞黏液染色阳性。结论病人因患有恶性度极高的黏液细胞型胃癌,转移到肺,至肺泡被大面积填塞及肺泡结构破坏,呼吸面积大大减少,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邸永辉 《中外医疗》2009,28(5):74-75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Melan-A(+)、HMB45(-)、EMA(-)、LCA(-)、Actin(-)、S-100(+)。诊断同时必须排除其他部位如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治疗上首先采用手术切除,同时可辅助于化疗以及放疗、免疫治疗等。本病预后极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我院8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并就其临床发病诊断及病理形态特点,病理诊断要点,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讨论。肛门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且高度恶性的肿涮。在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8例肛管直肠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等.方法: 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复杂,具有核仁明显的上皮样细胞区和黏液样背景的梭形细胞区.免疫组化:肿瘤细胞: HMB45、Melan-A、CD99、S-100、Vimentin蛋白均阳性, CD117、Cytokeratin 阴性.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CD99阳性,提示肿瘤向神经外胚层分化.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8例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8例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中有2例为脑膜原发黑色素细胞增多症,1例为脑膜黑色素瘤病,3例为颅内原发恶性黑色素瘤,2例为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6例原发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患者颅外均未发现黑色素细胞病变,2例转移患者分别有枕部黑色素痣肺转移和肾恶性黑色素瘤病史.2例脑膜原发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最终通过脑脊液细胞学证实,其余6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头痛,此外有癫痫发作、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脑膜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影像学MRI示脑膜增厚,强化后有增强;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多表现为CT高密度,MRI显示T1高信号,T2低信号,强化后有增强.病理组织形态除1例脑膜黑色素瘤病为无色素型外,其余病例细胞学或组织学中都可见到胞浆内含有色素颗粒的异型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HMB-45、MelanA及S-100.结论 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且原发与转移性病变的鉴别通常较为困难,详细的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脑脊液细胞学、组织学检查辅助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进一步明确病变来源及类型,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多边形的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浸润,并可见多量棕褐色色素颗粒.邻近的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100阳性;HMB45阳性;Vimetin阳性;CK阴性;P53阳性;PCNA阳性;黑色素染色强阳性.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应与食管的低分化癌及肉瘤鉴别,也要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6.
赵雨占  高立永 《河北医学》2010,16(10):1230-1232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见透明样肿瘤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异型,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V 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报告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并对其临床特点、CT特征及定位、定性诊断上的价值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刘杰  赵大建  张成武  吴伟顶 《浙江医学》2011,33(9):1356-1358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发病隐匿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原发于肝脏的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至今国内外仅报道了18例。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诊断较困难,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作一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漏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15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梭形、小细胞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Vimentin。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容易导致临床处治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食管原发性多中心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十分少见,多原发于皮肤,食管罕见,至今国内文献报道50例左右.恶黑组织结构复杂多样,HE切片光镜观察时,如瘤细胞黑色素丰富正确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果没有黑色素或黑色素量少不明显时,经验不足的病理医师经常误诊,罕见的食管原发恶黑病理诊断就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