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引火归元,即是针对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而表现为面色浮赤、上热下寒、手足冰冷、口舌糜烂、生疮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1])。引火归元又名导龙入海,火不归元之火又称命门之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属虚火~([2])。虚火又分为阴虚及阳虚。阴虚发热是由于真阴亏虚,水不制火;阳虚发热是由于元阳败竭,火不归  相似文献   

2.
<正> 肾乃水火之宅,职司封藏,藏真阴而寓元阳,肾虚则封藏失职,阴虚则真阳不藏而火浮,阳虚则真阴不敛而水泛.因此火此水原非实火实水,故不宜直折直泻,只能循循善诱,引归原宅,所以有引火归元与引水归元之法,为治肾虚证之变法也.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发展,引水归元法惟用于肾;引火归元法则不止于肾,盖五脏之虚火,均不宜折也.兹略陈临床管窥以祈教政焉!  相似文献   

3.
临床所见“虚火”为患之病症颇多,无论是肾阴虚,水不制火,还是肾阳虚,虚阳上浮,甚或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不潜,都可以导致虚火上炎或虚阳外浮之证,治疗当调补阴阳,引火归元,每可收到良好疗效。1鹅口疮莫某,女,72岁。2002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于9月发鹅口疮1次,10月复发鹅口疮已6天  相似文献   

4.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晓璐  纪云西 《新中医》2023,55(10):180-183
运用“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从阳在内阴在外的本位结构和阳向上向外、阴向下向内的驱动性,阐释了朱震亨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实质乃肾精不足、虚火上越,认为目前临床上多不解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意而滥用清热泻火、滋阴生津药物,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补肾填精与引火归元之法。  相似文献   

6.
祝味菊(1884—1951)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之一,沪上名医。他学兼中西,倡导重阳思想,临床擅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往往起到惊人疗效,又因其用“附子”屡起沉疴,被时人誉为“祝附子”。“温潜法”乃祝味菊先生临床所创,系采用附子与龙骨、磁石、牡蛎等重镇潜下药物相配伍应用,使处方既具温阳又具潜阳沉降之功,故称之为“温潜法”。在临床中他常将此法用于“虚火证”的治疗,而此“虚火”非寻常阴虚火旺之火,实为气虚阳浮之火。祝氏指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乃阳衰不能自秘也”[1],一语道出了“虚火”产生的根源在于阳气虚为本,阳浮为标,故采用附子温阳治本,搭配龙骨、牡蛎、石英等质重之药以潜纳浮阳,诚如祝氏所言“磁石、牡蛎、石英等石类、介类之药,质重可抑浮阳,拮抗附子燥烈之性,引附子归于下焦”[2]。现笔者试用“温潜法”于临床,亦获良效,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试用滋上温下,引火归元法治疗部分兼有命火不足而阳浮于上的慢性咽炎患者,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一、基本方生地黄,山药,山萸肉,玄参,麦冬,肉桂,附片,磁石,生牡蛎,牛膝。二、病例介绍例1 宋某,男,35岁。咽痛2年,痰粘难咯,形寒肢冷,诸治无效,舌红苔薄少,脉沉细。夫少阴之脉上循喉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薰燎咽喉,形寒肢冷为命火不足,阳浮于上,此乃无根之火。治当滋阴降  相似文献   

8.
刘周庆 《陕西中医》2004,25(3):280-280
引火归原 ,是治疗虚阳浮越 ,肾火上升的方法 ,意在引火下潜 ,阳归肾宅。引火归原的“火”当指虚火无疑。其火系肾水不足 ,阴津内耗 ,虚阳失约 ,浮越于上所致 ,治宜滋水养阴 ,引火使归之。《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云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凡病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 ,各求其属而衰之”,又云 :“引火归原 ,纳气归肾 ,从阴引阳也”。病属阴虚阳浮 ,虚火上炎之证 ,用养阴清火 ,育阴潜阳之剂不效 ,应该“从阴以引阳 ,求其属而衰之”,在大队滋水养阴药中 ,加一味小量之肉桂以引火归原 ,使阴阳平调 ,虚火不升 ,阳归肾宅。现…  相似文献   

9.
吴利群  张苏扬  朱雪红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17-1218
《景岳全书.阴阳篇》:"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又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引火归源,纳气归肾。"引火归元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肾阴阳虚损致虚阳浮越,虚火上炎之症,老年人多见。  相似文献   

10.
咽喉居五脏之上,乃水谷之通道,呼吸之门户,声音之所发,是诸经交会之处,五脏病变均可波及咽喉,且火性炎上,故历代均有“咽喉病皆属于火”之说。但火亦有虚实之分,虚火宜补,实火宜泻,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若阴损及阳,或元阳衰微,虚阳不守其舍,浮游于上,客于咽喉者,则又宜用引火归原法。  相似文献   

11.
阳气主卫外,但相火必潜藏于肾以温肾水,且阳气务以上下通达为要;如虚阳浮越,相火上逆,上下不通,则怪病丛生,常法不效。潜阳封髓丹乃潜阳丹与封髓丹合方化裁而成,具有导龙入海之功、引火归元之妙,专为阳虚火浮、阴不敛阳、真寒假热一证而设。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虚火札记     
<正> 火之生理:人身元气,徐大椿谓之“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百体皆润”者,此温此润,实阴阳水火气血之总体。经云“少火生气”,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人身君相二火,皆阳和之气,凡百骸之温暖,肢体之动作,都是少火生气的功能。一、虚火病理:虚火来由,当从气血阴阳追究。丹溪云“凡动皆属火”,东垣曰“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所以劳动太过,气虚不能收摄其火,成气虚火。血能载气,血即养火,若饥饱劳役,伤其阴血,或失血太过,则血虚不能涵养气火,为血虚火。  相似文献   

13.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02-1503
临床所见“虚火”为患之病症颇多,无论是肾阴虚,水不制火,还是肾阳虚,虚阳上浮,甚或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不潜,都可以导致虚火上炎或虚阳外浮之证,治疗当调补阴阳,引火归元,每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本文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的理法方药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和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四川中医》2011,(7):50-53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理法方药的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  相似文献   

16.
咳血、咯血是常见血证之一,其病位在肺,而病因每与肾有关。肾病而咳血、咯血者,多数医家认为是肾虚火炎、刑金灼肺所致,肾阴虚则水亏火旺,阴不敛阳而虚火上炎。《红炉点雪》云:“真阴既亏则火自偏胜,火既偏胜则上炎灼金,……燔灼蒸炎,迫血上行,越出诸窍而为咳唾吐衄等候。”肾阳虚则阴盛于下,逼阳于上而“水冷火泛。”《景岳全书》云:“……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元而泛溢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  相似文献   

17.
引火归原,是治疗虚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引火归原的“火”,当指虚火无疑。但究此虚火之原,系肾水不足,阴津内耗,虚阳失约,浮越于上,治当滋水养阴,引火归原。现结合临床,谈谈本人对引火归原的应用。张景岳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  相似文献   

18.
引火归元法运用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实践中发现诸病可见的多种虚火浮越、火不归元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头痛、心烦不安、口干咽痛、舌疮、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突发性耳鸣耳聋、不寐等,皆可运用引火归元法来治疗。火不归元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种:水浅不潜龙,阴虚火旺,水亏不足以制火,龙火离位上奔,相火上冲于头面;水寒不藏龙,阳虚水冷,肾水寒极,水寒格火,逼真火浮游于上、于外;本虚不养龙,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肾元亏虚,火不归藏,浮越于上。以上三种浮火证其治则为从治法:热因热用,具体治法为潜火归藏、引火归元。临证见各种火不归元症状,辨证属肾脏阴阳亏虚为本、虚火浮越为标者,皆可以引火归元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虚火上炎是指人体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1],临床表现为头目发热或自觉发热,汗出,心烦不寐,或头面五官肿痛等。造成虚火上炎的病因病机很多,但归纳起来都不外阳虚和阴虚。《景岳全书·火论》中记载到:"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能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热之二也"。阳虚之火对于阳虚之火,李中梓这样写道:"肾虚水冷,火不  相似文献   

20.
<正> (九)引火归原:引火归原的用药方法,主要用于阴虚阳浮之证。这里所引的“火”,是指“浮阳”、“浮火”,或者称为“戴阳”、“格阳”。至于归原的“原”,主要指肾,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阴虚阳浮,上见浮火之症,如面色浮红,游移不定,面热如醉,倏来倏去。伴见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但舌质淡白(张景岳称为无根虚火之证),咽喉痹痛,而淡紫不赤(张景岳称为格阳喉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